《論語信述》7.38 述而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看起來溫和而又嚴正,威嚴而不剛猛,謙恭而又安適。
溫而厲:溫,溫和。厲,嚴肅、嚴正。蔡節:「溫者,其氣和也;厲者,其色正也。」
恭而安:恭而安者,恭而有禮,故安也(《正義》)。
蔡節曰:溫而不厲,則失之於太柔矣;威而猛,則失之於太剛矣;恭而不安,則失之於拘迫,而不可以持久矣。「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聖人盛德之至,故其中和發見,自然如此。
張栻曰:和順充積,則其發見必溫,然「溫而厲」也。德勝者,其威必著於外,然「威而不猛」也。從容中理者,其貌必恭,然「恭而安」也。門人形容至此,亦可謂善學矣。
朱子曰:人之德性本無不備,而氣質所賦,鮮有不偏,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德,故其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者如此。門人熟察而詳記之,亦可見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智)足以知聖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為曾子之言。
劉宗周曰:聖人全副氣象,得之切磋琢磨之後,渾然圭璧,不露些子端倪。雖文章也,即性道也,故弟子記之。愚謂學者當自恭而安入。
李光地曰:溫者,春生之氣;威者,秋肅之氣;恭者,內溫外肅,陰陽合德之氣也。推出一「安」字,見其一出乎至誠而無勉強,深體而默識之,則知聖人與天地相似。
《論語正義》曰:凡人生質,皆由受天地五行之氣,剛柔厚薄,各各不同,故惟備中和為難也。
王弼曰:溫者不厲,厲者不溫;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則不安,安者不恭:此對反之常名也。若夫溫而能厲,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調,五味不形;大成之樂,五聲不分;中和備質,五材無名也。
鄭汝諧曰:善畫者,物有生意,得其神也。弟子之形容夫子,蓋得其神矣。
錢穆曰: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氣貌之間,而可以窺其心地修養之所至。學者當內外交修,即從外面氣貌上,亦可驗自己之心德。
《嶺雲軒瑣記》曰:讀古人書,執著印板說話,如何是仁,如何是義,全無是處。存誠主敬,久成道學家套語矣,須知二者不可作意以求。心苟常存,不期誠而自誠。心果有主,不期敬而自敬。朱子曰:「但得心存便是敬,勿於存外更加功。」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新解》《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學案》《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劄記》《嶺雲軒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