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37 述而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貌常是坦蕩寬平,小人心貌常是迫促憂懼。」
君子、小人:本章分別君子小人,單指其心地與氣貌言(錢穆)。
坦:平也。
蕩蕩:寬廣的樣子。錢穆:「君子樂天知命,俯仰無愧,其心坦然,蕩蕩寬大。」蕩蕩曰坦,無適而不蕩蕩也。
長:長時間、經常,無時無刻之意,指長時間的人生狀態。鄭汝諧:「未得憂得,既得憂失,戚戚曰長,無時而不戚戚也。」
戚戚:蹙縮、迫縮的樣子,即內心如有壓迫、多憂懼的樣子。《後案》:「『戚戚』即《詩》之『蹙蹙』,為縮小之貌。」
錢穆:「小人心有私,又多欲,馳競於榮利,耿耿於得喪,故常若有壓迫,多憂懼。」
《四書解義》:「小人行險僥倖,心役於私,但見其憂勞不寧,患得患失,無時而不思慮愁苦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君子小人心貌不同也。君子內省不疚,故心貌坦蕩蕩然寬廣也;小人好為咎過,故多憂懼。
《論語正義》曰:坦,安也。君子居易以俟命,無入而不自得,故心體常安。
江熙曰:君子坦爾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愁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鄭汝諧曰:得失窮達,付之無心。
張栻曰:正己而不求諸人,故坦蕩蕩;徇欲而不自反,故長戚戚。坦蕩蕩,非謂放懷自適,無所憂慮之謂也;謂求之在己,而無必於外,故常舒泰雲耳。
徐英曰:君子行事,得道義之中,俯仰無愧怍,故此心浩蕩,無所不安。小人汲汲為利,晨夕不足,是以憂戚隨之。
陳祥道曰:作德,心逸日休,故坦蕩蕩;作偽,心勞日拙,故長戚戚。君子居易以俟命,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故有終身之樂,而無一日之憂;小人行險以徼幸,未得則患得,既得則患失,故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旦之樂。此坦蕩蕩、長戚戚所以不同也。
《四書反身錄》曰:能俯仰無愧,便是坦蕩蕩。能持敬謹獨,方能俯仰無愧。獨之當謹者非一,而名利之念尤為吃緊。千病萬病,咸從此起,只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劉宗周曰:天地是這樣,萬物是這樣,人心也是這樣。
張伯行曰:君子坦蕩蕩,只是樂天知命而已。
錢穆曰:讀者常以此反省,可以進德。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講要》《論語後案》《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學案》《論語會箋》《論語全解》《四書解義》《困學錄》《四書反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