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28 述而篇——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孔子說:「大概有那種自己不知卻妄自造作的人吧,我不是這樣的。多聽聞,選擇其中善的來接受它,多看並且記在心裡,這種就是次一等的知啊。」
知:有生知和學知之別。生知即天生知之。
作:即「述而不作」之「作」,指創作,即自我的新創作。
朱子:「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包咸:「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李炳南:「不知而妄自創作者,當時蓋有其人,孔子決不如此。」
多聞、多見:見指親見,聞指傳聞。見指近事,聞指遠事。所以孔子修《春秋》,「分十二世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
錢穆:「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製,擇而從之,謂傳述。見指近,當身所見,是非善惡,默識在心,備參究。」
劉宗周:「多聞則善惡並投,故須擇;多見則不賢亦在內省之資,故心識之而已。」
識:通「志」,記。
次:次等。「學而知之」,是第二等的知,僅次於「生而知之」。孔子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無穿鑿也。言時人蓋有不知理道,穿鑿妄作篇籍者,我即無此事也。人若多聞,擇善而從之;多見,擇善而志之,能如此者,比天生知之可以為次也。言此者,所以戒人不為穿鑿。
《論語正義》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自居學知,故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次於生知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自敘求知之功以示人也。夫生知安行如孔子,而謙沖自勉如此,則知聞見、擇識乃求知之法,而講學窮理之功,誠不可或廢也。
蔡節曰:夫子猶不以生知自居。多聞而能擇,多見而能識,自處於知之次而已,此蓋聖人之謙辭也。
張栻曰:又言知之次者,使學者有所持循,由其序而至焉。多聞擇其善而從,多見而識其善,此雖未及乎知之至,然知之次也。擇焉識焉而不已,則其知將日新矣。
陳祥道曰:君子之於學也,遠則聞而知之,近則見而知之。多聞患於不能擇,能擇則知所從;多見患於不能識,能識則知所辨。此特知之而已。「吾道一以貫之」,則知之上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則知之次者,學者之事也。曾子、子貢皆聞一貫於孔子,曾子能唯而不能辨,子貢知聽而不知問,則知之上者,聖人之事也。
蕅益大師曰: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焦氏筆乘》曰:《淮南子》曰:「精神已越於外而事復返之,是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末也。蔽其元光而求知於耳目,是釋其昭昭而道其冥冥也。」噫!世之言學而不蹈此者幾希。(按:內求,而不要外求。)
《四書反身錄》曰:多聞善言,多見善行,藉聞見以為知,亦可以助我之鑒衡,而動作不至於妄。然去真知則有間矣,故曰「知之次也」。知聞見擇識為知之次,則知真知矣。真知非從外來,人所自具,寂而能照,感而遂通,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心思言動,莫非天則,未嘗自私用智,雖作非作,夫所謂真知非他,即吾心一念靈明是也。天之所以與之,與之以此也。知此則知真知,真則動不妄,即妄亦易覺。所貴乎知者,在知其不善之動而已,此作聖之真脈也。
劉宗周曰:不知而作,冥行也。孔門重躬行而先致知者,知到然後行也。陽明子言良知,而曰行到然後知。見知行合一之學。
錢穆曰:孔子以師道自居,則決非僅屬多聞多見之知可知。本章上半節,乃孔子之自述;下半節,則指示學者以從之入門。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正義》《論語新解》《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學案》《論語點睛》《論語講要》《四書反身錄》《筆乘》《四書解義》《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