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20 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知道的,而是愛好先王之古道,從而勤奮努力汲汲求取來的啊。」
生而知之者:後天不待學而知者,即天生而懂得。朱子:「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錢穆:「時人必有以孔子為生知,故孔子直言其非。」按:孔子以示後人須學,而且學必須是有方向的。
好古:愛好古道。按:古,即古聖先賢之大道,即《大學》所示「大學之道」,並非今人所認為的愛好古代文化文物。劉宗周:「好古,不廢誦《詩》讀《書》,但借《詩》《書》以尚友古人耳。」
敏以求之:敏,疾速、勤奮,猶稱「汲汲」。按:即上章所云「發憤忘食」之意。徐英:「敏求者,問禮、問官、入太廟每事問之類是也。」《義疏》:「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
鄭康成曰:言此者,勸人學。
《論語註疏》曰:恐人以己為生知而不可學,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愛好古道,敏疾求學而知之也。
張栻曰:門人見夫子之聖,謂生而知之,不可跂及也,故夫子以是告之。使果能好古敏以求之,則聖人亦豈不可希哉?玩味辭氣,其循循善誘,可謂至矣。
《論語正義》曰:生知者,不待學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為上,謙不敢居。且恐學者自恃聰質,將懈於學,故但以學知自承,且以勸勉人也。
蔡節曰:夫子以生知之聖,猶曰好古而敏求者,此雖聖人之謙辭,然義理無窮,亦必學而後為知之至也。
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聖,每雲「好學」者,非惟勉人也,蓋生而可知者義理爾,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實也。
《論語稽》曰:夫子當日即有聖人之稱。然時人所謂聖者,第在多聞多知、博物強識、不待師學傳授而無所不知,故震驚之也(按:如太宰所謂子貢者)。不知夫子雖生知之聖,而亦未嘗不藉學以成之。其不居生知者,謙辭;其言好古敏求者,亦自明其功力之實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聖人揭己以示人也。大凡人有聰明睿智出於天然者,是謂「生知」;又有遜志時敏,期於有獲者,是謂「學知」。蓋生知、學知,成功皆一。生知而不加之以學,亦未能盡知之量。至於孔子,生知之聖,猶加之以學問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豈可自恃質稟而廢勉強之功哉?
李炳南曰:聖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學,如問禮於老聃,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今世縱有生知之者,亦須勤學新事物,何況非生知之者,不學可乎?
劉宗周曰:觀聖人好古敏求,則其發憤處正是羹牆堯舜、夢寐文周精神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孔子何獨不然?生而知之者,知其性也。聖人純乎天道,所性渾然,亦必待學而後滿其分量之實,則古人其印證矣。
陳祥道曰:孔子之於道,非學也,非不學也。以為非學,則「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以為非不學,則「我非多學而識之,予一以貫之」。非學也,所以學人異;非不學也,所以學人同。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稽》《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