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18 述而篇——子所雅言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子平日里要用到雅言的是:誦《詩》讀《書》、執行禮事,都是用雅言。
雅言:西周人用語稱「雅」(或解為「夏」),故雅言又稱「正言」,鄭康成謂「正言其音」。猶如後世所稱的「官話」,今人所稱的國語、標準語、普通話。雅,另有解為「常」的,今不取。
詩書:即《詩經》《書經》。孔子以《詩》《書》禮樂教人,誦《詩》讀《書》,必以雅音讀之。
執禮:執禮事,即「詔相禮事」。執,掌。執禮亦必用雅言。朱子:「禮獨言『執』者,以人所執守而言。」
《四書考異》:「古者,學禮行禮,皆有詔贊者(相)為之宣導,使無失錯,若今之贊禮官,其書若今之儀注。於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故子必雅言也。」
錢穆:「孔子魯人,日常操魯語。惟於此三者必雅言。」
《論語駢枝》:「夫子生長於魯,不能不魯語,惟誦《詩》讀《書》執禮三者,必正言其音。」楊樹達:「所以重先王之訓典,謹末學之流失也。」按:尊王奉正朔也。
皆雅言也:皆,都。按:此句如果是重複第一句,則真是重複矣,亦或是着重強調之意。故而有一種看法,是如此句讀:「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強調執禮亦用雅言,禮事甚多,故而用「皆」。可備一說。
鄭康成曰: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故不可有所諱。禮不誦,故言「執」。
《論語註疏》曰:此章記孔子正言其音,無所諱避之事。舉此三者,則六藝可知。
李炳南曰:言語有地方之殊,有時代之異。《詩》《書》等五經皆先王典法,讀音解義不能隨時隨地變遷。故讀《詩》《書》,宣禮儀,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務須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後義全。縱遇君親師長之名,亦不可諱。民族之統一,文化之保存發揚,皆賴乎是。居今之世,論雅言者,必學文言,使無文言,則無雅言矣。
《論語駢枝》曰:《詩》之有「風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國之音不盡正,故以「風」名。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正於王朝,達於諸侯之國,是謂雅言。雅之為言「夏」也。
《論語正義》曰:周室西都,當以西都音為正。平王東遷,下同列國,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稱「風」。而西都之雅音,故未盡廢也。夫子凡讀《易》及《詩》《書》、執禮,皆用雅言,然後辭義明達。後世人作詩用官韻,又居官臨民必說官話,即雅言矣。
張栻曰:執禮者,人所執行之禮,所謂《曲禮》者也。以此三者教人,使之涵泳踐履,循循有序,性與天道亦豈外是而他得哉?在學者用工何如耳。
陳祥道曰:不言《詩》《書》,則無以教人;不言禮,則無以明分。故子所雅言者《詩》《書》也。執而不敢議者,禮也。
許宗彥曰:聖門以讀書為學,《詩》《書》執禮,學之事也。《詩》以治性情,明德之學也;《書》以道政事,新民之學也;禮以范視聽言動,克己復禮,止至善之學也。禮者,止也,思無邪則心正矣;允執其中,則天下平矣;動容周旋中禮,則聖德之至矣。
錢穆曰:孔子之重雅言,一則重視古代之文化傳統,一則抱天下一家之理想。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我其為東周乎?」此章亦征其一端。(按:尊王也,王道大一統也。)
謝氏曰:此因學《易》之語而類記之。(按:見上章。)
《論語駢枝》曰:昔周公著《爾雅》一篇,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劉熙《釋名》曰:「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上古聖人正名百物,以顯法象,別品類,統人情,壹道術。名定而實辨,言協而志通。其後,事為踵起,象數滋生,積漸增加,隨時遷變。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損益之,以為憲法,所謂「雅」也。然而五方之俗,不能強同。或意同而言異,或言同而聲異。綜集謠俗,釋以雅言,比物連類,使相附近,故曰「爾雅」。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駢枝》《論語正義》《癸巳論語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全解》《論語古注集箋》《論語集注》《鑒止水齋集》《四書考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