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17 述而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說:「如果借我數年時間,五十歲就學習《易》的話,能因此而沒有大的過錯了。」
加我數年:借給我數年時間。加,如同「假」,借。按:此時孔子約七十歲,得不傳之《易象》以深入學《易》,窮盡其理,而追念往昔,發此感慨之辭。
五十:五十歲。按:五十歲之後,孔子任職魯廷,曾經與聞國政;孔子認為,如果他早能學習《易象》從而窮盡其理,就能解決很多大問題,不致後來的困頓。再按:關於「五十」兩字,可以直接釋為「五十歲」之義,無須改字、無須變句讀,無須釋為「大衍之數」;同時也不與「孔子晚而好《易》」相衝突。
《周易密鑰》:「孔子早年當然學過《易》,不過那是公佈於世的《周易》古經,不是《易象》秘本,歸魯以後的年近70歲的孔子當得到了《易象》之後,終於發現了《周易》的密義。」
易:《周易》。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周公作《易象》,孔子序《易傳》。所以《漢書》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按:有人認為本處「易」當為「亦」字,經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之辨,也是錯誤的。
《論語稽求篇》:「六經以《禮》《樂》《詩》《書》《春秋》為五學,而《易》則總該六藝之首。」
《易緯·乾鑿度》:「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
《周易密鑰》:「孔子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凡十四年而反乎魯』,即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於是序《書》刪《詩》,定正禮樂,隨後才記『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歲以後研《易》之明證。」
以:以之,即「因此」。
無:沒有。龜山楊氏:「與《易》為一,然後無過。」
大過:大的過錯。《易》之教能使人「修德寡過」,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與天道」在是。《易》為君子謀也。
胡炳文:「《易》屢言無咎。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悔則過能改而至於吉,吝則過不改而至於凶。故震無咎者存乎悔。」
帛書《要》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周易密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追悔過去之言,「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是展望未來之言。)
《左傳·魯昭公二年》曰: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杜預註:「《易象》,上下經之象辭。」上下經即《易經》。)
戴震曰:余少讀《論語》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讀《易》,乃知性與天道在是。
朱子曰: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
《論語註疏》曰:《易》之為書,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從吉,不從凶。
《論語正義》曰:《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說卦》文)——窮理者,致知格物之學;盡性者,成己成物之學;至命,則所以盡人事而達天道也。
李炳南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以言學道,要在始於悔過,終於無過。夫有過不自無,故能至於無,此聖人所以為聖人也。
張栻曰:夫子未贊《易》之前,《易》書淆亂,傳者失其旨。
程子曰:自夫子贊《易》,而易道始備,垂於萬世而不過也。
《論語正義》曰:學《易》可以無大過者,《易》之道皆主中行,主變通,故學之而可與適道,可與立權也。《繫辭傳》云:「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夫子聖德,既學《易》,當無小疵,無過可補,而雲「可無大過」者,謙言不敢自承無過也。
劉宗周曰:學未至於窮天人之奧、盡性命之理,與天地相似而不違,與羲文千古而一轍,則聖人之心猶一息不能以自安。夫子系益之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大易之道,天道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其妙萬物而為神者,莫疾乎風雷。夫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而後天之在我者,舉之以時而不悖,則天人合矣。聖人於是悟易道矣。《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非遷善改過之書,立象以示之,變通以趨之,繫辭以告之,定之以占以斷之,皆此物此志也。夫子一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精神,盡在是矣。吉凶與民同患,而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者乎?是故與天地合德,而不以為大;與日月合明,而不以為昭;與四時合序,而不以為順;與鬼神合吉凶,而不以為柄;先天弗違,後天奉天,而不以為聖。此聖人所以為至也。善乎周元公推明太極之說曰:「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姚配中曰:文王爻辭惟九三言人事,《傳》則言行、言學、言進修,無在非學也。《象》曰「君子自強不息」,子蓋三致意焉。又曰:學《易》,學為聖也,非徒趨吉避凶已也。有天地即有《易》,既作《易》,而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聖之所以為聖,求諸《易》而可知矣。
蕅益法師曰:學《易》方可無大過,《易》其可不學乎?今有窮年讀《易》,而過終不寡者,其可稱學《易》乎?
王弼曰:《易》以幾神為教,顏淵庶幾有過而改,然則窮神研幾可以無過,明《易》道深妙,戒過明訓,微言精粹,熟習然後存義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聖人明《易》理之當學也。古聖人之制《易》也,天道於是乎昭焉,人事於是乎備焉,廣大精微。聖如孔子,尚以讀《易》寡過自勉,況有裁成輔相之責者,其可不務於窮理盡性、以幾參贊位育之能事哉?
方東樹曰:君子未有不正者,但儒者學聖人之道,徒正不及中,中又或不能純粹以精,必在於明辨晰。大賢以上不患不及,恆患其過,故孔子學《易》,欲明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中正耳。吉凶消長之理,天運也;進退存亡之道,人事也。明乎此,是為知天知人,合天人而察其幾,以允協於中而無過,是乃聖人所蘄qí無過之精微也。
《論語偶記》曰:至及門高業弟子,方授以《易》《春秋》,故身通六藝者僅七十二人。則《易象》《春秋》,孔子不輕以教人。
《論語集解》曰:《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
《論語註疏》曰:言孔子以知天命終始之年,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書,則能避凶之吉而無過咎。謙不敢自言盡無其過,故但言「可以無大過矣」。
陳祥道曰:神無方也,非精義則不可入;易無體也,非知命不可以學。聖人入而為天之所為,故無過;出而為人之所為,則不能無過。
從《左傳》《國語》筮例看,《周易》古經當時已被各諸侯國所應用,故李學勤先生指出:「《周易》經文當時為列國所俱有,韓起沒有必要到魯大史處觀覽,也不會為之讚歎。……我們還要注意到,《左》《國》屢次提到《周易》,有的全稱《周易》,有的簡稱為《易》,絕沒有稱之為《易象》的。由此可見,把《易象》說成《周易》並不合適。」由於孔子「述而不作」,故《易傳》只是孔子所編輯,很可能《彖傳》《象傳》的內容就是《易象》,因為《彖傳》、《象傳》都是通過「觀象」解析《周易》經文的,而且從其內容可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如剝卦、比卦「上以厚下安宅」、「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正是如此。
3000年前文王、周公父子創立了以《周易》為代表的經典文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巔峰,這也是後來的孔子終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周易》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卜筮,然而骨子裡卻是「經綸天地之道」。故不知《易象》斷不知《周易》之精髓。
《易象》乃周公創立的釋讀《周易》的最核心經典,故不傳諸侯,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封地,故有保存《易象》之職,此所以「魯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也。
……
傳本《易傳》無疑是最正宗的《易傳》,屬於司馬遷所記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楊何的傳《易》譜系,這個譜系所以被《史記》和《漢書》所載,就是因為其代表了孔子研究《易象》的正脈。當然其在傳承中也會流失一些重要文獻,如今之《說卦》就不完善,但帛書《易傳》幾乎沒有《說卦》,汲冢《易》類書籍加以《左傳》筮例的《師春》,也說明《說卦》的不完善,這也許說明當初的孔子可能沒來得及統計整理出《周易》的《說卦》體系,傳本《說卦》實際是貫穿《連山》《歸藏》《周易》的卦象體系,不專屬於《周易》。今本《易傳》無疑是最優秀的《易傳》,其他文獻是重要的輔助文獻。
五、人類文化史上圍繞一個主題著述最多的書就是研究《周易》的著作,其目的是為了還原《易象》,證悟「性與天道」:
既然孔子的弟子無一人能通曉《易象》,於是後繼之儒繼續探索之。《繫辭傳》曰: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漢朝《周易》之學大行其道,其特色是陰陽學的摻入,故卦氣、爻辰、納甲、升降、卦變泛濫,易學流於穿鑿附會。象數易學家把陰陽學引入易學,實際上是出於擔當社會道義,維護國家和民眾的利益,以陰陽言災異,規勸君王行仁政也。至魏晉之初天才少年王弼把漢易中的象數累贅掃除,史稱「王弼掃象」,王弼掃象本也是出於擔當學術道義,力求恢復《周易》之本真,所以我們從王弼易學中看到了清晰的爻象理論(應乘承比),這是周公《易象》原旨,如果沒有王弼,爻象就會湮滅於象數易學中了。到唐朝頒佈孔穎達《周易正義》,王弼之學稱為官學,象數之學幾成絕學,安史之亂以後李鼎祚獻《周易集解》以補象數之缺。宋代程頤作《伊川易傳》,專弘義理,學者多忘記《易》為卜筮書,故朱子強調其本為卜筮而作。後朱熹《周易本義》成為官學,明清廣為流傳,無疑助長了卜筮之風,故清朝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折中,取中道也。
總之,從易學的歷史看,其發展進程完全符合「單擺定律」,學習和研究《周易》要還原《周易》本真,只有做到左右逢源,象數義理一體同觀,才能合乎易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選自《周易密鑰》
《易經》《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全解》《論語集釋》《論語稽求篇》《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
《論語點睛》《論語偶記》《論語講要》、帛書《要》、《左傳》《史記》《漢書》《易緯》《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