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14 述而篇——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長時間不知道肉味。他說:「想不到大舜作樂竟然到了如此的境界。」
在齊:孔子三十六歲到齊國,三十七歲自齊返魯。《孔子年譜》:「昭公二十五年奔齊,魯亂。孔子三十六歲適齊,則聞《韶》當在是時也。」
韶:《韶》樂,大舜所作,深含聖人之道,藝之極致,所以《八佾篇》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漢書·禮樂志》:「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陳,舜之後,《招》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招》(韶)。」李炳南:「日人竹添光鴻則謂齊桓公滅遂所得,遂亦舜之後。可備一說。」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即「三月之久」,是一季,也表示時間長。朱子:「不知肉味,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史記·孔子世家》云:「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此是說沉浸在學習中不知肉味;另一說認為此三月中常聞《韶》樂,故不知肉味。
不圖:沒有想到。按:《韶》為聖樂,此非身臨其境者,不能體會之,故而孔子親聞之後發「不圖」之嘆。
為樂:創製音樂。《論語後案》:「《尚書》言簫韶九成,獸舞鳳儀。季札論《韶》天幬dào地載。夫子契之已久,然事非親習焉,徒以考尋典故、想像彷彿,自為有得,雖聖人不能,故嘆不圖至斯。」
至於斯:斯,指這種境界。錢穆:「孔子本好樂,聞《韶》樂而深美之,至於三月不知肉味,則其好之至矣。」按:《韶》樂合道,聽之津津有味,因而身心靈魂融合之,孔子深贊《韶》樂,此乃體道而忘情也。
周生烈曰:孔子在齊,聞習《韶》樂之盛美,故忽於肉味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見聖人之神遊古帝也。昔帝舜之作樂也,名曰《韶》。以至聖之德,當極治之時,其聲容美善雖得之傳聞,而未易親見也。夫子至齊而得聞焉。於是三月之久,一心嚮往,至於飲食俱忘,不知肉味。蓋治之象徵乎樂,而樂之原系乎德。孔子之所以極贊舜樂者,其亦與舜合德,而後知其深也,豈僅在聲音節奏之際哉?
范氏曰:《韶》盡美又盡善,樂之無以加此也。故學之三月,不知肉味,而嘆美之如此。誠之至,感之深也。
《左傳》曰:(季札)見舞《韶箾shuò》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dào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有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張栻曰:蓋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
劉宗周曰:聞韶而三月忘味,非徒習其聲容器數也。聞韶樂而見舜焉,學虞廷之學也,假遺響以通好古之精神,而舜之為舜,在夫子矣。故嘆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曰「至於斯」直是不容言說處,夫子通體是舜。按《史記》「三月」上有「學之」二字,愚謂「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學,不必更贅學字。
蘇軾曰:孔子之於樂,習其音,知其數;得其志,知其人。其於文王也,見其穆然而深思,見其高望而遠志,見其黯然而黑、頎然而長,其於舜也可知,是以三月不知肉味。
陳祥道曰:有盡美,然後知天下之謂美者斯不美矣;有盡善,然後知天下之謂善者斯不善矣。《韶》之為樂盡善,孔子聞之,故將忘天下之為美善者,又況肉味哉?魏侯聽古樂惟欲卧,齊宣王不好先王之樂,此真樂鷃以鐘鼓、載鼷以車馬也,豈知孔子樂《韶》之意哉?
錢穆曰:此乃聖人一種藝術心情。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此亦一種藝術心情。藝術心情與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聖人境界之高。讀書當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義。
雲門隱者按:《韶》,聖王之所作樂,乃聖心之流露也,大道備焉。孔子在齊得聞之,心與之通,神與之合,深窺聖境。孔子有感於其深意,故而心與之融會,體道而忘情。不知肉味者,乃是沉浸於此境界中之一種通俗表達。何會之深也!亦可見樂乃華夏文化之秘法也。《樂》乃六經之一,則可以推知矣。
《說苑·修文篇》曰: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韶》音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故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朱子語類》曰:夫子聞《韶》,何故三月不知肉味?曰:所思之事大,而飲食不足以奪其志也。且如「發憤忘食」「吾嘗終日不食」,皆非常事,以其所憤所思之大,自不能忘也。
《尚書》《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點睛》《論語商》《論語集釋》《論語後案》《論語新解》《論語全解》《論語講要》《論語學案》《癸巳論語解》《孔子年譜》《史記》《左傳》《漢書》《四書解義》《說苑》《朱子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