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論語信述》7.8 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分享美好…

《論語信述》7.8 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

孔子說:「不到心裏想弄通卻通不了的時候,我不啟示他;不到口裡想說出卻說不出的時候,我不開導他。舉出一角,不用其餘三角自反自證,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釋詞】

不憤不啟:憤,心裏欲通其義卻未能通。啟,啟發、啟示。

不悱不發:悱,口欲言而說不出。發,謂開發、開導。張栻:「憤則見於色顏,悱則見於辭氣。」

以三隅反:方物有四角,舉出其中一角應能類推出其他三角。隅,方、角。反,反而思之、還以相證。

不復:不再告之。錢穆:「雖有時雨,大者大生,小者小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則不生,非聖人之不輕施教。」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誨人之法

鄭康成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

李炳南曰:此為聖人教學方法。憤是學者懣心求之而未悟,孔子乃為啟示之;悱是學者研究有得而未能說明,孔子乃為發明之,使其豁然貫通。若學者不憤不悱,孔子則不為啟發,以其無助於學者也。舉一隅以俟三反者,乃學者比類而推知其餘也。

程子曰: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朱子曰: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因並記此,欲學者勉於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

張栻曰:此聖人教人之方也,學貴于思,思而後有得。憤悱者,思慮積久,郁而未暢,誠意懇切形於外也。於是而啟其端,發其蔽,則庶幾其聽之之專而感之之深也。

論語正義》曰:人於學有所不知不明,而仰而思之,則必興其志氣,作其精神,故其心憤憤然也。下篇夫子言「發憤忘食」,謂憤於心也。《學記》曰:「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注云:「使之悱悱憤憤,然後啟發也。」《記》又云:「力不能問,然後語之。」力不能問,故口悱悱也。當心憤憤、口悱悱時,已是用力于思而未得其義,乃後啟發為說之,使人知思之宜深,不敢不專心致志也。

劉宗周曰:憤、悱,只就一人見心求通而未得,故口欲言而未能,啟而發之,迎機之教也。且啟發之際,又姑引其端,而不竟其說,以俟其自悟而反也,而後再告之。

論語稽》曰:教人之法,迎機而導,則事半功倍。若其意不屬而強聒之,則言者輕而聽者厭矣。舉一反三,正由於憤悱之極,乃能如此。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聖人施教之有方也。教人者,豈不欲盡言而無隱,但必俟受教者有地,而後設教者可施。蓋教者固有欲盡之心,學者尤必有自致之力,然後教學相長,可與有成。否則,雖諄諄告語,無庸也。孔子之不輕於教,正其不倦於教之意也夫

徐英曰:上章言「有教無類」,凡以禮來者,無不教也。此章言不可教則不教也。

【附錄】

《易經·蒙》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鄭注曰:弟子初問,則告之以事義,不思其三隅相況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師而功寡,學者之災也。瀆筮則不復告,欲令思而得之。)

陳祥道曰:性與天道,子貢所不得聞;鬼神與死,子路所不得聞。豈非不以三隅反則不復哉?《禮記》曰「開而不達則思」,《孟子》「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此之謂也。

【本章參考書目】

《易經》《孟子》《中庸》《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註疏》《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會箋》《論語稽》《四書解義》。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電報易經資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論語信述》7.8 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