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论语信述》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信述》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

孔子说:“有志于大道,据守在德上,倚仗着仁,涵泳于六艺之中。”

【释词】

志:心之所之、心所向往。第二个“之”是“到、往”之意。

按:心之所之,不在道,方向性不明,则游移他出,是为人心;而人心,受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识的左右与影响,易入于歧路,所以要“志于道”,从而明确修身的方向与路径;在道上,则心与性合,乃能复其性,是为道心。孔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道:人所当行之路谓之道,即大道,亦谓天地大道、圣人之道,《大学》所云“大学之道”。道,无处不在,但须人去弘道,乃至合道。《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论语》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按:圣道有天道、有人道,然而不可分作两截;人之命,受之于天,立之于己。道是时时都在、人人本具的,在人就是天命之谓性,所以说性即是人人具有的。道不可外求,亦不可天人两截。

圣人为了安顿人道,于是以人伦日用作为基础,同时根据天道规律而制礼作乐,藉由礼乐而燮理阴阳、协和上下,在人修身而反约于心,于是人道既立而自能达于天道,所谓“下学上达”是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不明讲性与天道,所以子贡感慨“不可得而闻也”;然而非没有。孔子说“天何言哉”,以及“罕言命与仁”,其实是示范弟子进德修业,达于明诚,自我修身而明明德,才能由人道进而天道。所以翼《周易》、修《春秋》等,其实都是为了垂范后世,沿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大方向以修身合道,尽人合天。

道本不二,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自卑”。在人道之中,道即是“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

李炳南:“循性不变,即曰道,是谓性体。就循性不变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据:执守、坚守。《正义》:“据犹守也。《中庸》言颜子‘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即据德矣。”按:得之于心者,据守之则不失。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

朱子:“之于心而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钱穆:“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注疏》:“(郑康成注)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周礼·师氏》:‘掌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道为本;二曰敏德,以行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帱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敏德,仁义顺时者也。《说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是德有成形者也。夫立身行道,唯杖于德,故可据也。”

李炳南:“不动谓之性,动则谓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本性不动,动须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谓之得。”

依:倚也,因也,可看作倚仗的意思。

仁:心德之全而能博爱亲近,具有无穷的生发的力量。

李炳南:“《说文》:“仁,亲也,从人二。”《广雅》:“竺,竹二也。”《尔雅》释训:“竺,厚也。”按二为加厚之象,从人二曰亲,从竹二曰厚。凡是对人亲切加厚,即是依于仁。”(可备一说)另一说认为,依仁即“亲仁”,《正义》:“谓于仁人当依倚之也。”(按:后一说乃外求,不究竟。犹如借助于木棍行走,终不得法,还须倚仗自身才行。)

钱穆:“仁者,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依此道不违离。”

游:优游、沉潜涵泳。李炳南:“游于艺者,《韵会》:‘艺,才能也。’又‘术也。’《尔雅》释言:‘泳,游也。’《尔雅》释水:‘潜行为泳。’”

艺:即六艺,朱子:“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谓之六艺,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

《注疏》:“此六者,所以饰身耳,劣于道德与仁,故不足依据,故但曰游。”

按: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应务有余,是乃大用。有其体,发其用。艺,由六艺可扩充延伸至所有能合道之艺术,乃至于合道之术法。李炳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百工技能,皆艺术也。一切艺术不离乎仁艺是行仁之工具。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曰:此夫子诲弟子进德修业之法。道者,明明德、亲(新)民,大学之道也。

伊藤仁斋曰:孔门学问之条目,当时弟子所常佩服者也。道者,人之所由行,故曰“志”;德者,人之所执守,故曰“据”;仁则近而见于行者,故曰“依”;艺,不可不讲,亦不可泥,故曰“游”。此四者,虽有大小之差,然道之本末终始,一以贯之,故夫子次第言之。

朱子曰: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钱穆曰: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

陈祥道曰:据德,所以立己;依仁,所以行己。礼,体此者也;义,宜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诚此者也。言道德仁,则义智信举矣。道德仁,君子之务本;艺,则君子之余事(按:是一种大用)。

刘宗周曰:学要于求仁,而其功必始于辨志。才志便以道为的,则进学有其矣。艺非道也,而其理即道之所寄返而证之,德在是,仁亦在是。实履其事者,据德之功也;虚泳其趣者,依仁之功也。此内外合一之学也。(按:有大方向,又要有具体操作。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四书恒解》曰:吃紧在志、据、依三字。人孰无志,而不志道则已失为人之理。志者,专一向往也。果志于道矣,则凡立心言行必求合理,而日用伦常便不敢怠肆,必日有所得矣。于此加持守之功,凡得善即拳拳服膺,而不善者亦必改可知矣。据之如据城池自固,以为己有,勿使或失,即中庸固执意也。固执之久,而勉强,而自然,久久天理纯熟。仁即我之所以为生,一息不能离,如依物而立,失之则倾。学至此,几于成矣。但其功夫次第,非明师不授,非有志不立,非恒久不成。

李炳南曰: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德仁艺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实学道是体,德是相,皆是内在。仁艺是用,皆是外在。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艺是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孔子学说以仁为本,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原于德,德原于道。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然行仁艺,道德即在其中。如此由体达用,用不离体,中国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

又曰:《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上四所列曰博,而须约之以礼者,礼为道德仁义之后,又为六艺之首,道德仁义暨诸艺术,待礼而成。伦常、政治、军备、祭祀、婚丧、教法,非礼皆乱。《礼运》篇云:“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故学道德仁艺,必自学礼始。学礼必以学习敦伦修睦辞让为根基。(按:用礼贯之。)

论语后案》曰:《周官》之法,教万民以艺,养国子以艺,党正之所校比,州长之所考劝,乡大夫之所察以宾兴,皆以艺士固有滞于艺而不闻道者,要未有不通于艺而遽高语道德者,此实学之以出也。今六艺之学微,其中易于复古而济于时务者,则有如射御与数;其复甚难者,则有如乐;而犹可考正是非、厘定得失者,五礼与六书耳。(五礼)细而起居出入之微,亦有所持循,使人庄敬日强,而非僻之心无自入。学者高言志道、据德、依仁,而不亟亟于礼,其能不违道贼德而大远乎仁也邪?(六书)学者不留心于此,臧氏玉林所谓“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诂训何以明经”也。后人以冥悟为仁,以虚无为道,以清净为德,离训诂文字而言理义,弊遂至于此。君子博学无方,六艺之学皆宜遍历以知之,故曰游于艺。(按:即今日之时弊也,故当深思之。以自我觉着的、自以为是的“无为”为无为,自我欺骗、自我贻害而已矣。)

张栻曰:艺者,亦以养吾德性而已。

《四书反身录》曰:志道则为道德之士,志艺则为技艺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学莫先辨志。古之所谓艺,如礼乐射御书数,皆日用而不可缺者,然古人不以是为志,必体立而后用行。(按:先立乎其大,明确大方向。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论语经正录》曰:船山谓道、德、仁,有先后而无轻重;志道、据德、依仁之游艺,有轻重而无先后

许白云曰:游艺即志道据德之方,而防其违仁之隙。又曰:游艺与士,三者不可全然作两段看

江谦曰:道德仁艺,只是耳。行之,谓之道;得之,谓之德;守之,谓之仁;取之左右逢源,著于事物,谓之艺。(按:有其体,发其用。)

朱子曰:读书须将圣贤言语就自身上做工夫,方见字字是实用。今看道是甚物事,自家如何志之,以至据德依仁游艺,亦莫不然方始有得。

云门隐者按:本章是儒门心法,既是修道的大方向,又是修身的具体次第。顺行与逆返,总一太极也。

【附录】

《素书》曰: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四书反身录》曰:今之所谓艺,诗文字画而已,究何关于日用耶?或问枫山何不为诗文?枫山笑曰:“末技耳,予弗暇也。”庄渠先生《答唐应德书》曰:“闻开门授徒,无乃省事中又添却一事。谁始为举业作俑,不知耗了人多少精神,心中添了多少葛藤蔓说,纵斩绝之,犹恐牵缠,况可引惹乎?朱子谓举业是一厄,诗文是一厄,簿书是一厄。只此三厄,埋没了天下多少人才。愿应德卓乎万物之表,莫以此等撄心。若谓此是正业,是指寻花问柳与力穑同也。”按先生此书言言警切,辨志者不可不知。

刘宗周曰:艺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按《内则》:生六岁,教之数与方名;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岁,教之数目;十岁,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岁,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敦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然则游艺之学,古人生而习之耳。游之则曰艺,溺之则曰能曰鄙事。

陈祥道曰:扬子之言道德仁,则合异以为同,故曰道德仁,人得之以人之天也;老子之言道德仁,则散同以为异,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实一也。盖道则无体,故志之而已;德则有体,故可据。(按:思考两个词“生德”“养德”。)

李炳南曰: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寂者不动,此是定力。照者光明,此是智慧。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谓性’,此即人之本性。本性不动,故曰安。行是动念,行曰性之,即是率性之义,动念自然合乎本性。循性不变,即曰道,是谓性体。就循性不变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全解》《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古义》《论语稽》《论语学案》《论语会笺》《论语点睛补注》《论语经正录》《癸巳论语解》《论语后案》《素书》《四书反身录》《四书恒解》。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论语信述》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