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6.21雍也篇——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不能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此从才识角度而言。中人以上,指上智之人。
徐英:“此言才智有上中下,不指性言。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伊川程子曰:“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才也。”王肃:“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注疏》:“人之才识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
语上:语yù,告诉。上,此指高深之理。王肃:“上,谓上知之所知也。”
中人以下:中智以下的人。《注疏》:“中人以下,谓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
不可:不能。钱穆:“非禁止意,乃难为之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上下岂有定哉?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总在人之自励何如耳。学者其勉诸。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中人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如《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难于施教也。但孔子谓“有教无类”,虽樊迟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诱之。观乎孔子弟子知、愚、贤、不肖各各不同,孔子必因其材而施以教。设对于中智以下之人陈义太高,无乃辞费邪!
朱子曰: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liè)等之弊也。
张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论语正义》曰:孔子罕言利、命、仁、性与天道,弟子不可得闻,则是不可语上。观所答弟子、诸时人语,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诱之法。若夫性质既愚,又不能自勉于学问,是夫子所谓“下愚”,非惟“不可以语上”,且并不可语之矣。
陈祥道曰:天下有均善之性,无均美之才,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可以语上者也;“中士闻道若有若亡”,可以语上下者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可以语上者也。人之生虽参差不齐,其大致不过此三品而已。
刘宗周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不可言,其可言者皆形下者也。虽形下者而形上者即在其中。故圣人之教,莫非下,亦莫非上也,顾学者所闻何如耳。上焉者,悟其上者机;虽居处恭、执事敬,亦上也,故可以语上。下焉者,无往而不滞于下,即一贯之传,实以启门人之惑矣,故不可以语上也。是以君子之设教也,不执方而治,不凌节而施,时达其所已能而不强其所未至。
钱穆曰: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学养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读训》《论语集说》《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