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6.14雍也篇——子游为武城宰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担任武城的宰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求得贤人了吗?”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时从来不走捷径,如果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屋里。”
武城宰:武城之长官。
女得人焉尔乎:孔子之意,为官一方要留意人才。一是可以见贤思齐,同时还可为国家留意人才、储备人才,以备所需。女同“汝”。人,人才、贤人。焉尔,于此。“得人”一词,有求得与找到之分别。
《论语后案》:“得人与举贤异,得之未必遽举之也。朱子与刘其父书曰:‘今于天下之士,漠然不以为意,至于临事仓猝,而所蓄之材不足以待用,乃始欲泛然求己所未知之贤而用之,不亦难乎!’朱子之言,正合得人之旨。”
澹台灭明:姓氏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九岁。陈祥道:“《家语》所以言灭明公正无私也,荀卿曰‘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灭明之谓也。”
行不由径:径,小路可以捷至者。灭明不从捷径,必走正道。李炳南:“古井田制,路在井田之外,径在井田之内。行人须守规矩,由路不由径。至孔子时,规矩虽存,而行人图速,往往取捷径,然子羽仍由路行。”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偃,子游之名。《正义》:“修身正行,公事乃肯来我室,得与之语耳,非公事不肯来。言无私谒。”包咸:“(此两事)言其公且方也。(奉公、方正)”
李炳南曰:举此二者,以见其人品行之端正,是故子游以为人才。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子羽公方也。行遵大道,不由小径,是方也;若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为得人。
张栻曰:(灭明)斯人之存心,可谓正矣,子游亦善观人哉。
朱子曰: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己徇人之私可见矣。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惠士奇曰:君子绝恶于其细,禁奸于其微。
杨氏曰:为政以人才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问。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为简。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取人之法也。由此推之,取人之法,立心必取其至正,正则可以杜巧利之门,而邪士无所容矣。行事必取其大公,公则可以塞奔竞之路,而宵人不能进矣。虽以之宰天下,道岂外是乎?
真德秀曰:子游为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亦作如是观可也。故王素论命相,欲求宦官宫妾不知名之人;司马光用谏官,亦取不通书问者为之。必如是,然后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媚之风息矣。
徐英曰:夫得人而用,从古为难,或于奸邪,固不足道。若夫急于政事,而引进权术之徒,粉饰承平,而崇奖浮华之士,上下相感,风气一成,而邪僻谄渎、希世苟合之人,翘足而用事,风俗坏而家国亡矣。子游独能取此,宁方勿圆,宁朴勿华,而为流俗所不喜者,此可为天下后世法也。
《四书反身录》曰:灭明之贤,惟子游识得。得此一人,尊礼推重,奖一励百,以端一方之风化,此致治之机也。
陈祥道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则贤者,百福之宗,神明之主,而为政者,其可以不得之乎?
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
洪武末,苏州知府姚善躬下士。隐者王宾独居陋巷,善躬往候见,舍车步入,叩门。宾问:“为谁?”对曰:“姚善。”乃开门延语。及宾报谒,望门再拜而返。善自邀还,辞非公事不敢入。又将候韩奕,奕避入太湖。善叹曰:“韩先生所谓‘名可闻而面不可见’者耶?”有钱芹自守甚髙,善初愿见不可得。会俞贞木以明经见重于善,月朔望必延致学宫,讲经书训士。一日,馈菜于贞木,误致芹所,芹受之。吏觉其误,诣贞木以告。贞木曰:“钱先生不苟取,子今受不辞,必仰府公之贤耳。”善喜讶欲往候,使人先道意芹,对使者曰:“芹诚幸见公,然芹民也,礼不可往见于庭。若明公宏下士之风,请俟月朔,胥会于学宫。”善如期至,迎芹坐上,坐延质经义。芹曰:“此士子之业,今事有急于此者?”善益竦然,请问之。芹但出一简授善,竟不交言而去。视之,则皆战守制胜之策也,善心嘉之。时靖难兵已南渡矣。后,善竟以勤王死节。愚按三代而后,尊贤下士,若姚公者真空谷之足音也。(《论语学案》)
昔陆象山至临川访汤思谦,思谦因言风俗不美。象山曰:“监司守令,是风俗之宗主。只如判院在此,无只为位高爵重、旗旄导前、驱卒拥后者,是崇是敬;陋巷茅茨之间,有忠信笃敬好学之士,不以其微贱而知崇敬之,则风俗庶几可回矣。”(《四书反身录》)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集释》《论语后案》《论语会笺》《史记》《四书解义》《四书反身录》《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