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5.10 公冶长篇——枨也欲,焉得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健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孔子说:“枨啊多欲望,怎么能够称得上刚健呢?”
刚:刚健,指强志不屈挠。钱穆:“人之德性,以刚为难能而可贵,故孔子叹其未见。”谢氏:“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四书近指》:“须中立不倚,和而不流。”
或:有的人。
申枨:鲁国人,孔子的学生。郑康成:“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则曰:“申棠字周。”《孔子家语》云:“申续字周。”
枨也欲,焉得刚:内心嗜欲多,则志屈挠,就不得为刚。欲,指多情欲。《正义》:“欲,根于性而发于情。”钱穆:“若其人而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大之气馁矣。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刚。夫子以时皆柔佞,故云吾未见刚者。夫子谓或人言,刚者质直寡欲,今枨也多情欲,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
程子曰: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李炳南曰: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可以当之;欲则反是,洪承畴可为例。
《论语义疏》曰:夫刚人性无求,而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是刚,故云“焉得刚”。
徐英曰:欲者,私也。一有私欲存乎其心,则屈于威武而移于贫贱,或且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刚者,公正之气,不可屈挠,杀身可以成仁,舍生可以取义。死生且不易其操,况富贵利达、贫穷寿夭哉?欲之与刚,盖如冰炭之不可以同器,天下岂有有欲而能刚者乎?
凌鸣喈曰:刚为天德,故近仁。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浩然之气)
钱穆曰:此章见孔子极重刚德。刚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无所屈挠。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乃及利害毁誉之变,皆不足以摄其气、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赖有刚德以达成之。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论语正义》曰:圣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异者,圣智皆能节欲,能节故寡欲也。若不知节欲,则必纵欲,而为性情之贼。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刘宗周曰:天体纯阳而至健,大易首以刚字赞之,人得之为天德,见所性之纯一贞信。性中只有仁义礼智,无所为刚。刚即性体之超然物表,而落在气质常为学问之用神。夫子所谓刚者是也。
《四书近指》曰:阳刚之德,全是能自胜其私,使此心超然于万物之上。欲则私意牵缠,纵貌刚之似,而中之靡也久矣。子路之强,似之而非。须中立不倚,和而不流,乃真面目也。颜子克复归仁,学从乾道入,庶足慰圣人之思。嗣是之后,则孟氏之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乎?
《四书反身录》曰: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乃天德也。全此德者,常伸乎万物之上。凡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一切毁誉利害,举无以动其心。欲则种种世情系恋,不能割绝,生来刚大之气,尽为所挠。心术既不光明,遇事鲜所执持,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即素贞血气之强者,亦不难不动于利害之私也。故从来刚者必无欲,欲则必不刚,不可一毫假借。
桑调元曰:人知有欲不刚,而不知无欲尚非刚也。
蕅益大师曰:只说枨是欲不是刚。不可以刚与欲对辨。以对欲说刚,非真刚故。
陈祥道曰:刚本乎性,欲出乎情。欲不能无求,不能无求则不能无挠也,故曰“枨也欲焉得刚”。君子之于欲也,寡之使不胜,窒之使不行,其固不为物倾,其完不为物亏。此老子所谓“自胜者强”,扬子所谓“胜私之克”者也,又奚适不刚哉?汤之奏勇其来,乃自于不迩声色;文王之赫怒其来,乃自于无然歆羡。子路之不求,所以能全勇之名;孟子之不动心,所以能全至刚之气。此皆以直养而无害者也。
《易经》《孟子》《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集释》《论语全解》《论语会笺》《论语说》《四书反身录》《四书近指》《孔子家语》《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