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5.6 公冶长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大道不能行于世间,我想乘着木筏漂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到后很高兴。孔子说:“由啊喜好勇敢超过了我,可是我们没有地方取得这些木材啊。”
道不行:圣贤之道不能行于世间。《四书解义》:“见孔子济世之心甚殷。”
桴:木筏。《论语注》:“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正义》:“《周南·释文》‘泭,本亦作(氵符),又作桴,或作柎。’诸字惟‘桴’是假字,余皆同音异体也。”
海:海外。或认为是“浮海指东夷,即渤海也”,或认为是“吴越”,或认为是“箕子所化之朝鲜”。(见附录)
从我者其由与:从,跟从、随从。其,大概,表示推测。与,同“欤”。
喜:子路喜于夫子赞赏自己与他同行。《正义》:“子路亲师,虽相从患难,勿恤也。今见夫子使从浮海,若夫子独许己与之俱行,故闻而喜也。”唐文治:“喜夫子之许其同行道也。”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之好勇过于我,然而去海外的话,没法获得那么多的材料来制作我们乘坐的桴,怎么能去的了呢?材,做桴之木材。按:后一句话是孔子的调侃之语。远赴海外,风涛险恶,而子路不以为惧,似乎子路真认为孔子要远赴海外。孔子嫌其过勇,所以调侃说无处取得木材,用这调侃之词让子路明白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
张栻曰:乘桴浮海,叹道之不行也。
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仲尼患中国不能行己之道也。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己道也。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示子路,令知己但叹世无道耳,非实即欲浮海也。
郑康成曰:无所取材者,无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之耳。
《论语正义》曰:其必言乘桴者,钱氏坫《论语后录》谓“《尔雅·释水》:庶人乘泭。夫子言道不行以庶人自处”是也。夫子浮海,是不得已之思,其势亦不能行,子路信为实,然则以不解夫子微言故也。故夫子但言无所取材为桴以戏之,所以深悟之也。
郑汝谐曰:圣人于群弟子所得之处,时发其机,而叩击之、警策之。彼确然自信者,必不惑于圣人之言,若漆雕开未之能信是也。子路闻乘桴浮海之言,跃然而喜,是堕于转徙之中矣。
刘宗周曰:子路闻公山佛肸之召则不喜,见南子则不说(悦),至许从浮海则喜,始终只是一辙人,看此气象,可为卓立千仞。
陈祥道曰:孔子于天下环车接淅,席不暇暖,于南子、阳货则见,于佛肸、公山则欲往,尝谓“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则其汲汲于行道,不为不至矣。然所历者七十二君,一君无所任用,以至伐木于宋、削迹于卫、围于陈蔡,欲避世也不可得矣。于是有欲居夷、浮海之说,子路不知乎此,而欲勇于必行,故曰“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以其能勇而不能怯,非所以为成材也。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范蠡之泛湖,管宁之浮海,亦乘桴之意也。
《四书解义》曰:圣如孔子,而世莫能用,此春秋之所以不复治与?
钱穆曰:此章辞旨深隐,寄慨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千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汉书·地理志》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臣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讎。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颜师古注:言欲乘桴筏而适东夷,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朝鲜)
《四书稗疏》曰:夫子此叹,伤中国之无贤君也,欲自日照通安东、赣榆适吴越耳。盖居夷浮海之志,明其以行道望之海外。故子路喜,而为好勇之过,谓其急于行道,而不忧其难行也。(吴越)
《论语正义》曰:浮海指东夷,即渤海也。夫子当日必实有所指之地,汉世师说未失,故尚能知其义,非泛言四海也。夫子本欲行道于鲁,鲁不能竟其用,乃去而之他国。最后乃如楚,则以楚虽蛮夷,而与中国通已久。其时昭王又贤,叶公好士,故遂如楚,以冀其用,则是望道之行也。至楚又不见用,始不得已而欲浮海居九夷。其欲浮海居九夷,仍为行道。夫子忧道之切,未尝一日忘诸怀矣。(渤海,九夷)
苏辙曰:孔子历试而不用,慨然而叹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此非孔子之诚言,盖其一时之叹云尔。子路闻之而喜。子路亦岂诚欲入海者耶?亦喜孔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盖曰无所取材,以为是桴也,亦戏之云尔。虽圣人其与人言,亦未免有戏也。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疏证》《论语全解》《论语集注》《论语正义》《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学案》《论语拾遗》《论语集释》《论语新解》《论语大义》《论语后案》《汉书》《四书解义》《四书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