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4.26里仁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白话】
子游说:“侍奉君上,屡屡迫切劝谏,这就会遭到侮辱了;交接朋友,屡屡迫切劝谏,这就会被疏远了。”
【释词】
事:侍奉。范氏:“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数:音shuò,疾谏也,即屡屡迫切劝谏。数,带有“屡次”“逼促”的劝谏之意。
斯:这。
辱:羞辱、侮辱。胡氏:“辱,耻也;疏,远也。”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疏:疏远、疏薄。钱穆:“事君交友,见有过,劝谏逼促,或过于烦琐,必受辱,或见疏。”张栻:“彼既厌,而数不止,能无辱与疏乎?”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数则渎而不敬,故事君数,斯致罪辱矣;朋友数,斯见疏薄矣。
胡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者也。为臣者,君有过则当力谏,谏之不从则当去;为友者,人有过则当忠告,告之不可则当止。若或至于烦数,则言者轻,而听者厌,能无取辱而取疏乎?
李炳南曰: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事君,来往烦琐,不致于辱,但必趋于疏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章须配合《礼记》学之。
俞樾曰:《礼记·曲礼》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故谏有五,而孔子从其讽。其于朋友,则曰“忠告而善道之”。事君而数,则失不显谏之义;朋友而数,则非所谓“善道(导)之”矣。取辱取疏,职此之故。
蕅益大师曰: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
《四书近指》曰:数,便是辱疏处。忠臣不惧辱,良朋不惮疏。辱则回天无路,疏则责善无功,是以不贵数者,不绝其进言之路耳。
何北山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事君三谏不听则有去义,道(导)友忠告不可则有止义。过是若更强聒不置,则是失之频数,取辱取疏,乃其势之必至。然若未至于数,而逆惮辱与疏而豫止焉,则为不尽君臣朋友之义,而薄亦甚矣,尤非圣人之所许也。
【附录】
刘宗周曰:《易》言:“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凡数之为病,皆起于不诚,以不诚之心处君臣朋友之间,势孤而情携,未有能得之者也。数而见辱,我自取辱也;数而见疏,我自取疏也。数而见辱见疏,而犹归过于君友者,往往而是也。苟反而思之,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于臣道、友道思过半矣。
钱穆曰:本章以君友连言,见五伦中此两伦为相近。古称此两伦以人合;夫妇、父子、兄弟三伦属于家庭,古称以天合。夫妇本以人合。故孔子常言孝弟,专就父子、兄弟两伦纯以天合者,珍重其相互间之亲情,建其道以为人群相处之本。然兄弟亦有时如朋友,《论语》中颇多兄弟朋友连言,则五伦中惟父子一伦,乃纯以天合,故孔门特重言孝。其他四伦,君臣、朋友、夫妇、兄弟,亦可谓都属社会关系。惟父子一伦,则与生俱来,本于自然,又兼有世代之绵延,天人之际,意义最深。而世界各大宗教,皆不言孝,不重历史绵延,如是则社会无深度,而人生短暂,失其意义。故各宗教莫不带有出世之心情,尊天抑人,事所宜然。
钱穆曰:本篇二十六章多言仁,其中数章特言孝,最后子游此一章,专言君臣、朋友,亦仁道中之一节,故编者特以附本篇之末。读者试通玩此二十六章,而求其相互间之关系,与其关系之各不同,庶于孔门所言仁道,有更深之了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集释》《论语点睛》《论语集注考证》《论语正义》《论语学案》《四书近指》《群经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