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分類:白話老子
閱讀(96) 評論(0)
《白話老子》81期:【信言不美】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解說】
這一章是王弼通行本81章的收尾章節了。那麼,我們難免會猜想,老子是不是要把修道的最關鍵的訣竅,在最後一章和盤托出。所以,這一章我們就要應用「解經三原則」來做詳細的解讀。
根據解經三原則,那麼第5章的言,自然只能是聖人的發言;而聖人的發言對象自然是天地,其目的就是要打散天地之間的無形的堵塞,恢復天地往來的橐籥機制。
但是,為什麼聖人的言,具有如此的效果,乃至對天地都能起到作用?既然是最後一章,那我們不妨多佔點篇幅來窮舉: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第23章:希言自然。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所以,《老子》之中的言,乃聖人之言。而聖人,言要有信,而且要「言善信」。從第21章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們理解了言-信-精的關係。從第5章,理解了聖人之言,是對天地;從第17章,理解聖人之言,也對百姓。因此,理解了聖人的兩重境界:天地與百姓。而且主要是通過言而有信、言出法隨,實現了他對天地與百姓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百姓才相信。而如果言之中的「信不足焉」,百姓就「有不信焉」。
那麼問題就來了:聖人是如何做到言而有信,信很足呢?
什麼是言?《法言·問神》曰:言,心聲也;《說文》曰:直言曰言。美,從甲骨文就能看到:羊,就是一個裝飾用的羊頭;大,是一個正面人形;所以,古人以羊頭裝飾為美。
所以,信言不美,那麼,言,是聖人之言,是他的心聲;而聖人之心,就是修成的真心,隨着真心自然、直接而出,不在意識層面上去修飾,那麼他的言中就帶有信,就能在不同境界中,對天地,對百姓,起到作用;百姓自然就相信了。
所以,這最後一章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子告訴大家聖人「言善信」「信很足」的關鍵,就是:不美。這就是聖人言而有信,言出法隨的訣竅。
善,有第8章的七小善,第27章的七大善,有很多內涵;最重要就是第27章的善行無轍跡。那麼,善者,主要指善於行道的人。
善者不辯,指善於行道的人,不會去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神跟誰爭辯,他專註於行道,自然會取得無可爭辯的成果,即善有果,善於取得成果,以善果來說明一切。可以通俗易懂地理解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第45章講「大辯若訥」,就是說:善者不辯,以成果為大辯。
這句話可以看成是老子的告誡,要專註於自己的行道,對不理解的人多說無益。
這句話講了知的來源,就是不博。要單點突破,進入境界,形成真知。要修道,當然就要讀道家經典。不博,就是指要先要精讀一本道家經典,那自然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從這裡得到真知,得到突破。
老子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他有對道天地人證悟而來的真知,立言五千,成為經典,留給了後人。而聖人的真知,代表了他有高深境界;那麼後人必然難以理解,難以相應,因為兩者的境界相差甚遠。那應該怎麼辦呢?當然要讀經而參悟。
管子曰:「思之思之,不得。」此時,思,還是識,即大腦形質部分(也就是識神)的思辨、邏輯推理。但是,依靠邏輯推理是很難讀懂的。
然後管子曰:「又重思之。鬼神將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所以,反覆的閱讀,反覆的參悟,就出現了靈感、靈光一現,明白了一點,好像是鬼神之力,但是,管子否定了,精氣之極也,其實就是要集中自己的精力在一點上的緣故。這個時候,就可以算得上是知:不用邏輯思辨,卻自然明白了一點。
所以,知者不博,就是集中自己所有的精氣神於一本經典尤其是《道德經》上,就容易有無形的感應而取得真知。而知的標誌是行,即53章講的: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70章講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而有行,行而後就有更多的真知;知而後又有行;所以知行就形成良性循環。那麼一開始的介然有知,即最初始的一點點的真知,來源於對經典的虔誠誦讀與精誠感應,好像是從0到1的突破,至關重要。這個過程,我寫了幾句話來總結:
為什麼這三句話後面就緊跟着聖人呢?其實,有了真知,就能開始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就算是候補的聖人了。而聖人不積,承接知者不博,說明他不積什麼?財貨嗎?第20章講: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第53章講:財貨有餘非道也哉。所以,聖人往往沒有多餘的財貨;而聖人的獨到之處,成為聖人的關鍵,那當然就是他的真知。那麼,聖人只能是跟人分享他的無形的真知,無形的財富。這就是聖人的不積。
既,本意是進食完畢轉身要走;轉義為窮盡、終盡等。第35章:用之不足既,就是用的窮盡的意思。那麼,這裡的既,就是毫無保留,盡心儘力,全心全意。以什麼呢?當然就是以聖人的通達「道天地人」的真知、智慧、無為的功夫;來做什麼呢?
為人,沒有指具體做什麼?那我們能聯想到什麼?為人,不就是為人民嗎?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嗎?所以,既已為人,不就是用他的真知、智慧,全心全意全面為人民服務嗎?既以與人,不就是把他所有的真知給與他人嗎?這不就是完全的無私嗎?不就是第7章所講的「無私」嗎?因為無私合於大道。所以,大道母親自然就通過「綿」這個若存若亡的通道,用之不勤地注入大道的精信氣等。那麼,他的精力、智慧、氣場等,就都有了。
所以說,既以為人己愈有,越是全心全意全面為人民服務,自己就越來越有。有什麼?有人民的擁護,有人民的支持,有要做成大事的一切因素如精力智慧,等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把所有的真知傳遞給他人,那麼自己的真知就越來越多了。
聖人不積,自然要將自己的真知去分享,他對誰言呢,對人。那麼,聖人與他人分享他的真知,可以說是高下相盈,他人得到了,充盈了。但是,聖人雖然清空了自己,也會隨之從天地,從大道得到更新的真知,也就更充盈了,也就是說,真知越來越多了。
第19章講:少私寡慾,見素抱樸。那麼,行道到了一定程度,就把本性上的染着,通通地清洗乾淨了,第20章講「滌除玄覽」,就顯出了道母創生我這個生命時候的「本色」,那本性不就出來了嗎?不就修成了嗎?
「天之道利而不害」這一句,是為了引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說明,聖人之道是可以與天之道並列的;同時也隱含了聖人之道,是合於天之道。那麼,天之道自然也會給與加持,所以是有利而無害。所以,這個天之道的利而不害,是對聖人而言的。
聖人之道,就是指聖人成聖的道路。那聖人之道是什麼?就在本章,這81章最後的章節,老子的最後的提示:知-行-言-信-聖,這就是聖人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從知者不博開始,然後行於大道,最後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復歸於無極。這就徹底修成了。
為:為[wéi]什麼呢?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不爭:不爭什麼?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辯;什麼都不爭。正因為不爭,才能在他的成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聖人還有爭。他爭什麼?他爭得是俗人不爭的真知。最後他走到他的道路的終點,他修成了。
我們回頭再來看這最後的一章。從第一段的三句話的「知-行-言-信」逆推;接上「聖人不積」,全心全意無私為人民服務,奉獻自己的真知;再到「為而不爭」;這一章可以說是老子最後的關鍵提點和囑託。那麼,這一章作為老子立言五千言81章的收尾章節,的確可以稱得上名至實歸了。
到此,81章繹讀完畢。在這裡,我衷心感謝讀者諸君四年來的不離不棄和耐心等待。相信我們後會有期。
您好,歡迎來到明天機周易網。
本站旨在提供各類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TL(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