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135) 评论(0)
《白话老子》81期:【信言不美】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这一章是王弼通行本81章的收尾章节了。那么,我们难免会猜想,老子是不是要把修道的最关键的诀窍,在最后一章和盘托出。所以,这一章我们就要应用“解经三原则”来做详细的解读。
根据解经三原则,那么第5章的言,自然只能是圣人的发言;而圣人的发言对象自然是天地,其目的就是要打散天地之间的无形的堵塞,恢复天地往来的橐籥机制。
但是,为什么圣人的言,具有如此的效果,乃至对天地都能起到作用?既然是最后一章,那我们不妨多占点篇幅来穷举: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第23章:希言自然。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所以,《老子》之中的言,乃圣人之言。而圣人,言要有信,而且要“言善信”。从第21章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们理解了言-信-精的关系。从第5章,理解了圣人之言,是对天地;从第17章,理解圣人之言,也对百姓。因此,理解了圣人的两重境界:天地与百姓。而且主要是通过言而有信、言出法随,实现了他对天地与百姓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百姓才相信。而如果言之中的“信不足焉”,百姓就“有不信焉”。
那么问题就来了:圣人是如何做到言而有信,信很足呢?
什么是言?《法言·问神》曰:言,心声也;《说文》曰:直言曰言。美,从甲骨文就能看到:羊,就是一个装饰用的羊头;大,是一个正面人形;所以,古人以羊头装饰为美。
所以,信言不美,那么,言,是圣人之言,是他的心声;而圣人之心,就是修成的真心,随着真心自然、直接而出,不在意识层面上去修饰,那么他的言中就带有信,就能在不同境界中,对天地,对百姓,起到作用;百姓自然就相信了。
所以,这最后一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子告诉大家圣人“言善信”“信很足”的关键,就是:不美。这就是圣人言而有信,言出法随的诀窍。
善,有第8章的七小善,第27章的七大善,有很多内涵;最重要就是第27章的善行无辙迹。那么,善者,主要指善于行道的人。
善者不辩,指善于行道的人,不会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神跟谁争辩,他专注于行道,自然会取得无可争辩的成果,即善有果,善于取得成果,以善果来说明一切。可以通俗易懂地理解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第45章讲“大辩若讷”,就是说:善者不辩,以成果为大辩。
这句话可以看成是老子的告诫,要专注于自己的行道,对不理解的人多说无益。
这句话讲了知的来源,就是不博。要单点突破,进入境界,形成真知。要修道,当然就要读道家经典。不博,就是指要先要精读一本道家经典,那自然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从这里得到真知,得到突破。
老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有对道天地人证悟而来的真知,立言五千,成为经典,留给了后人。而圣人的真知,代表了他有高深境界;那么后人必然难以理解,难以相应,因为两者的境界相差甚远。那应该怎么办呢?当然要读经而参悟。
管子曰:“思之思之,不得。”此时,思,还是识,即大脑形质部分(也就是识神)的思辨、逻辑推理。但是,依靠逻辑推理是很难读懂的。
然后管子曰:“又重思之。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所以,反复的阅读,反复的参悟,就出现了灵感、灵光一现,明白了一点,好像是鬼神之力,但是,管子否定了,精气之极也,其实就是要集中自己的精力在一点上的缘故。这个时候,就可以算得上是知:不用逻辑思辨,却自然明白了一点。
所以,知者不博,就是集中自己所有的精气神于一本经典尤其是《道德经》上,就容易有无形的感应而取得真知。而知的标志是行,即53章讲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70章讲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而有行,行而后就有更多的真知;知而后又有行;所以知行就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一开始的介然有知,即最初始的一点点的真知,来源于对经典的虔诚诵读与精诚感应,好像是从0到1的突破,至关重要。这个过程,我写了几句话来总结:
为什么这三句话后面就紧跟着圣人呢?其实,有了真知,就能开始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就算是候补的圣人了。而圣人不积,承接知者不博,说明他不积什么?财货吗?第20章讲: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第53章讲:财货有余非道也哉。所以,圣人往往没有多余的财货;而圣人的独到之处,成为圣人的关键,那当然就是他的真知。那么,圣人只能是跟人分享他的无形的真知,无形的财富。这就是圣人的不积。
既,本意是进食完毕转身要走;转义为穷尽、终尽等。第35章:用之不足既,就是用的穷尽的意思。那么,这里的既,就是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以什么呢?当然就是以圣人的通达“道天地人”的真知、智慧、无为的功夫;来做什么呢?
为人,没有指具体做什么?那我们能联想到什么?为人,不就是为人民吗?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所以,既已为人,不就是用他的真知、智慧,全心全意全面为人民服务吗?既以与人,不就是把他所有的真知给与他人吗?这不就是完全的无私吗?不就是第7章所讲的“无私”吗?因为无私合于大道。所以,大道母亲自然就通过“绵”这个若存若亡的通道,用之不勤地注入大道的精信气等。那么,他的精力、智慧、气场等,就都有了。
所以说,既以为人己愈有,越是全心全意全面为人民服务,自己就越来越有。有什么?有人民的拥护,有人民的支持,有要做成大事的一切因素如精力智慧,等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把所有的真知传递给他人,那么自己的真知就越来越多了。
圣人不积,自然要将自己的真知去分享,他对谁言呢,对人。那么,圣人与他人分享他的真知,可以说是高下相盈,他人得到了,充盈了。但是,圣人虽然清空了自己,也会随之从天地,从大道得到更新的真知,也就更充盈了,也就是说,真知越来越多了。
第19章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那么,行道到了一定程度,就把本性上的染着,通通地清洗干净了,第20章讲“涤除玄览”,就显出了道母创生我这个生命时候的“本色”,那本性不就出来了吗?不就修成了吗?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一句,是为了引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说明,圣人之道是可以与天之道并列的;同时也隐含了圣人之道,是合于天之道。那么,天之道自然也会给与加持,所以是有利而无害。所以,这个天之道的利而不害,是对圣人而言的。
圣人之道,就是指圣人成圣的道路。那圣人之道是什么?就在本章,这81章最后的章节,老子的最后的提示:知-行-言-信-圣,这就是圣人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从知者不博开始,然后行于大道,最后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复归于无极。这就彻底修成了。
为:为[wéi]什么呢?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不争:不争什么?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辩;什么都不争。正因为不争,才能在他的成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圣人还有争。他争什么?他争得是俗人不争的真知。最后他走到他的道路的终点,他修成了。
我们回头再来看这最后的一章。从第一段的三句话的“知-行-言-信”逆推;接上“圣人不积”,全心全意无私为人民服务,奉献自己的真知;再到“为而不争”;这一章可以说是老子最后的关键提点和嘱托。那么,这一章作为老子立言五千言81章的收尾章节,的确可以称得上名至实归了。
到此,81章绎读完毕。在这里,我衷心感谢读者诸君四年来的不离不弃和耐心等待。相信我们后会有期。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