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4.12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话】
孔子说:“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多会产生怨恨。”
【释词】
放:依也(孔安国),可以看作“依照、依据”。放,上声。另一解:《正义》:“(放)放纵,义亦通。”
利:利益、好处,也可以专指“财货”。唐文治:“利者,人之所欲。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怨:恚也,怨恨。按:此“怨”,可指发于自己心中(己怨),也可指发自别人心中(人怨)。张栻:“怨,由不得其欲而生。”
【先贤精义】
孔安国曰: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
《论语全解》曰: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己,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己。
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朱子曰:凡事只认己有便宜处做,便不恤他人,所以多怨。
张栻曰:“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每求便利于己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李炳南先生曰:放者放纵,任意发展,但其目的纯在私利,如此行为必致多人之怨。愈纵心图取私利,则愈损人,故招人之怨愈多。(此处作“放纵”义。)
《论语正义》曰:此为在位好利者箴也。在上位者宜知重义,不与民争利也。若在上者放利而行,利壅于上,民困于下,所谓“长国家而务财用”,必使“灾害并至”,故民多怨之也。《周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刘宗周曰:放利,多怨之至,亲戚叛之,其究必为天下戮然。
《大学》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荀子曰: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货财。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四书解义》曰:放利者,本为身谋、为家计,非以招怨也,而怨实自此生,于身家何益哉?故善言利者,亦惟求之义而已矣。
云门隐者按:义利之辨,是儒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治乱的根本问题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不知本末之别,崇末以逐利,人心浮薄,道德浇漓,乃至于争夺相杀,战乱不已,总由“放于利而行”,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