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4.10里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惟有道义是从。”
天下:指天下之人与事。
适:亲也、厚也,引申为“从”。或者作“敌”讲(见附录),于义都通。《说文》:“适,宋鲁语,施只切。”所以“适”在这里定为“是”这个音。
莫:疏也、薄也,引申为“违”。或者作“慕”讲(见附录),于义都通。
义:道义。
比:从也,或者作“亲”讲。“义之与比”就是指“惟有道义是从(是亲)”。
张栻曰:“适、莫”,两端也。“适”则有所必,“莫”则无所主;盖不失之于此,则失之于彼,鲜不倚于一偏也。夫“义”,人之正路也;倚于一偏,则莫能遵于正路矣。惟君子之心无适也,而亦无莫也,其于天下,惟义之亲而已。盖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义焉。义者,存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若果能无适无莫,则所谓“义”者,盖森然自得于物则之中矣。(按:无论“亲疏”“厚薄”“敌慕”等等,皆“两端也”,都在此语中包含之。所以贵于不偏好也,而能循其正路。)
范宁曰:“适、莫”犹“厚薄”。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惟仁义之亲也。(厚薄)
《论语稽求篇》曰:“适”者,厚也,亲也。“莫”者,薄也,漠然也。若曰“君子之于天下,何厚何薄,何亲何疏,惟义之所在与相比焉。”(厚薄)
李炳南曰: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亲疏)
《论语征》曰:《无量寿经》《华严经》皆有“无所适莫”之文。《华严经》慧苑《音义》:“谓普于一切,无偏主亲,无偏定疏。”澄观《疏》曰:“无主定于亲疏。”《无量寿经》慧远《义疏》曰:“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璟兴《连义述文赞》曰:“适,亲也。莫,疏也。”乃知“适莫”为“亲疏”,古来相传之说。(亲疏)
徐英曰:“适”,从也;“莫”,违也;“比”,据也。言天下事无彼是之从违,惟其当于义者而后可据也,亦犹“据于德,依于仁”也。无所从违,犹“无可无不可”也。(从违)
钱穆曰:本章君子之于天下,“天下”二字,可指人言,亦可指事言。本篇重言仁。前两章言道,即仁之道。此章又特言义,仁偏在宅心,义偏在应务。仁似近内,义似近外。此后孟子常以仁义连说,实深得孔子仁礼兼言、仁知兼言之微旨。
云门隐者按:本章注重讲中庸。对于人与事,如果习惯于按照亲疏远近以及好恶来评判的话,就会纷纭芜杂。圣人在此教导我们,“好恶得其正”,“依法不依人”,不要偏于一端,而应以公心、以道义心来判断。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合于道义,则“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也”。
“适、莫”作“敌、慕”讲:
俞樾曰:“莫”郑(康成)音慕,无所贪慕也。“敌”之言“相当”也,“相当”则有“相触迕”之义,故《方言》曰:“适,牾也。”郭璞注曰:“相触迕也。”“无适”之“适”当从此义,言君子之于天下无所适牾、无所贪慕,惟义是亲而已。(敌慕)
《论语正义》曰:无敌无慕,义之与比,是言好恶得其正也。(敌慕)
《论语义疏》《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会笺》《论语集释》《论语征》《论语稽求篇》《说文解字》《群经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