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4.7里仁篇——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犯的过失,各由于各自的习性。察看人的过失之处,这就知道其仁德如何了。”
过:过失。
各于其党:党,类。本处翻译引申其为“习性”。按:人的认知、习惯、思考角度等各有所偏,故而形成“党类”,不同类别有不同方式,各有各的特色,所以本处引申翻译为“习性”。殷仲堪:“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
斯知仁矣:指其心中仁德之有无、多少。钱穆:“《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钱穆曰: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朱子曰: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补疏》曰:“各于其党”,即是观过之法。
《论语全解》曰:君子之党,显党也;小人之党,幽党也。君子之过,过于厚;小人之过,过于薄。过于厚则易辞,过于薄则难辞。观过各于其党,则不以君子之过责小人,不以小人之过待君子,然后仁、不仁可知也。
蕅益大师曰: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论观人心术之法。观人之法,无过者不可苛求,有过者不可轻弃,当察其心术何如耳。
云门隐者按:人心各有所偏,于是人各有习性,亦各有党。从而见解、立场、习惯等每每不同,导致言论纷纭、行为错杂,世间之纷争亦起。然而圣人教之以圣言,导之以中庸,使不同之人无过、无不及,又制之以礼,和而不同且顺其序。以此观之,经典不可不学也,圣贤之道不可不学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孔安国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张居正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顾其心术何如耳。小人回护隐伏,善于弥缝;君子磊落光明,不肯掩饰。故小人多见容,君子常得罪。为人上者,不可不察。
《后汉书·吴祐传》曰: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仁矣’。”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会笺》《论语新解》《论语全解》《论语点睛》《论语补疏》《论语疏证》《后汉书》《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