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里仁篇第四
《论语注疏》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钱穆曰: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注:前四篇备矣。)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
《论语义疏》曰:此篇明凡人之性易为染著,遇善则升,逢恶则坠,故居处宜慎。
徐英曰:此篇说诗礼教义。
朱子曰:凡二十六章。
《论语信述》4.1里仁篇——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乡里仁厚淳朴是最美的。选择住处而不居于仁厚之地,怎么算得上是智慧呢?”
里:乡里,此具体指住处。
仁:仁德,此具体指民俗淳厚而归向于仁善。另一说:仁指仁人君子,“里仁”即有仁人所居之处。今两说可通而并用。唐文治:“里仁,有出于本然之美,有出于师儒讲学提倡之功。”
美:美善。唐文治:“美者,质朴敦厚之风是也。”
择:选择、拣选。另一说法:汉代或写“择”为“宅”字,意为“居”,可备一说;青州本地方言中至今两字都读为“zhei”(阳平),备存。《九经古义》惠栋案:“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
焉:安、怎么。
知:即“智”。按:《论语》常“仁智兼言”。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居必择仁也。
朱子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郑康成曰: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智。(按:仁人。)
《论语全解》曰:仁人之于里,犹玉之于山,珠之于渊。玉在山则木润,珠生渊则厓不枯。则里之有仁,犹当知以为美;里之有仁以为美,则自择而不知处仁者,焉得为智乎?(按:仁人。)
沈居士曰: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论语义疏》曰: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之,则是无智之人。
黄幹曰:熏陶习染,以成其德;赒恤保爱,以全其身。择居岂细故哉?
《荀子·劝学篇》曰: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四书反身录》曰:里有仁风,则人皆知重礼义而尚廉耻。纵有一二顽梗,亦皆束于规矩,不至肆无忌惮,而资质之美者益熏陶渐染以成其德。居于此者,不惟可以养德保家,亦且可以善后,子孙而贤且智固足以有成,即昏且愚亦不至被小人引入匪彝,辱宗败家。故人或未有定居,择里而不居于是者,其为无识不待言。
徐英曰:孟母三迁,以成亚圣;里仁之效,岂不巨哉?
李炳南曰:古语:“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择居亦必处仁也。里之中习俗仁厚,孝友、睦姻、任恤之风行于乡里间,是为里之至美者。有识者择居于此,熏陶渐染,可以成其德;赒恤保爱,可以全其生。夫仁道至大,一里为然,天下亦皆然。
唐文治曰:此篇概言心学,常兼处境而言,而首章尤为人心风俗之本。
云门隐者按:里仁为美,所居得其益;反乎己身,心向于仁,念兹在兹,则身心处仁,得其益也。至于一乡一地之风俗淳美,不惟居于此者受其益,且世世子孙受其益,可知圣贤设教则为后世计长远也。
孟子曰: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张衡《思玄赋》曰:匪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
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善哉史公之言!圣贤教化,千载被其泽。)
《列女传》曰: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荀子》《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全解》《论语会笺》《论语大义》《论语集释》《四书反身录》《九经古义》《史记》《思玄赋》《列女传》《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