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易心法注
麻衣道人著 陳摶注釋
正易心法一
〖希夷注〗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書正文也。據周孔經傳,亦是註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於其下,消息也。
羲皇易道,包括萬象。須知落處,方有實用。
〖希夷注〗落處,謂知卦畫實義所在,不盲誦古人語也。如震得乾初爻,故雷自天之下而發;坎得中爻,故月自天之中而運;艮得上爻,故山自天之上而墜也。巽、離、兌得坤三爻亦然。又六爻相應,如一陽生於子月,應在卯月;二陽丑應在三月,三陽寅應在四月是也。人事亦然。《易》道見於天地萬物、日月之間,能以此消息,皆得實用。方知羲皇畫卦不作紙上工夫也。
六畫之設,非是曲意。陰陽運動,血氣流行。
〖希夷注〗陰陽運動,若一陽為復,至六陽為乾;一陰為姤,至六陰為坤是也。血氣流行,若一六為腎,二為肺,三為脾,四為肝,五為心,始生屯,屯而為蒙,養蒙為需之類是也。畫卦,凡以順此理而已。
卦象示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會。
〖希夷注〗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默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凶應;違其象,則吉凶反。此羲皇氏作不言之教也。鄭康成略知此說。
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
〖希夷注〗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
六十四卦,無窮妙義。盡在畫中,合為自然。
〖希夷注〗無窮妙義,若蒙必取次於艮,師必取次於坤,是大有旨意也。不止於貞,丈人吉童。蒙求我之義,合為自然。謂次艮、次坤,非是私意,乃陰陽運動,血氣流行,其所施為,皆自然之理也。
消息卦畫,無止於辭。辭外見意,方審易道。
〖希夷注〗《繫辭》特系以吉凶大略之辭而已,非謂六畫之義,盡於是也。如大有系以元亨,大壯系以利貞,此數字果足以盡二卦之義乎?要須辭外見意可也。辭外之意,如乾九二,見龍在田,上九亢龍有悔,譬師之外不動,如地內趨變,如水無窮,好意如此類,不可概舉,皆是《辭》之所不能賅也。
天地萬物,理有未明。觀於卦脈,理則昭然。
〖希夷注〗卦脈,為運動流行自然之理也。卦脈審則天地萬物之理得矣。如觀坎畫,則知月為地之氣;觀離畫,則知日為天之氣;觀艮畫,則知山自天來;觀兌畫,則知雨從地出;觀疊交,則知閏余之數;觀交體,則知造化之原。凡此卦畫,皆所以寫天地萬物之理於目前,亦若渾儀之器也。[審,悉也,孰究之意]
經卦重卦,或離或合。縱橫施設,理無不在。
〖希夷注〗縱橫,謂若為諸圖,或有二氣老少之漸,或有三代祖孫之別,或有對待之理,或有真假之義,或有胎甲之象,或有錯綜之占,惟其施設,皆具妙理,無所往而不可。此所謂包羅萬象,而易道所大也。
乾坤錯雜,乃生六子。六子則是,乾坤破體。
〖希夷注〗乾三畫奇,純陽也。一陰雜於下,是為巽,雜於中是為離,雜於上是為兌。巽、離、兌皆破乾之純體也。坤三畫偶,純陰也。一陽雜於下,是為震,雜於中是為坎,雜於上是為艮。震、坎、艮,皆破坤之純體也。若更以人身求之,理自昭然。
粵乾與坤,即使陰陽。圓融和粹,平氣之名。
〖希夷注〗凡陰陽之氣純而不駁,是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正謂此也。因知,能盡乾之道,是為聖人;能盡坤之道,是為賢人。
至於六子,即是陰陽。偏陂反側,不平之名。
〖希夷注〗乾健、坤順,陰陽之純氣也。一失健順,則不平之氣作,而六子生,觀卦象可知。《莊子》曰「陰陽錯行,天地大駭,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乃塊」正謂此耳。由是六子非聖賢比,特眾人與萬物而已,然由破體煉之,純體乃成。
健順動入,陷麗止說。非特乾坤,六字訓釋。
〖希夷注〗非特、訓釋,蓋謂不可專於八字上取也,當求之於畫象。健謂三畫純奇是,順謂三畫純偶是,動謂一陽在二陰下是,入謂一陰在二陽下是,陷謂一陽在二陰中是,麗謂一陰在二陽中是,止則一陽在二陰上是,說[悅]則一陰在二陽上是。凡有所訓,多見於畫象,如闔戶謂之坤,則姤之初爻是;辟戶謂之乾,則復之初爻是。
坎兌二水,明須識破。坎潤兌說,理自不同。
〖希夷注〗坎,乾水也,氣也,若井是也。兌,坤水也,形也,今雨是也。一陽中陷於二陰為坎,坎以氣潛行於萬物之中,為受命之根本。故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蓋潤液也,氣之液也。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兌以形普施於萬物之上,為發生之利澤。故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蓋說,散也,形之散也。坎兌二水,其理昭昭如此。學者依文解義,不知落處,其能得實用乎?自漢諸儒不得其說,故真人發其端。又,論且以井觀之,本是泰卦初爻易五是為井,則知一陽升而為坎水也。故《月令》云:「仲冬水泉動。」仲冬一陽生,至仲秋乃雲「煞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信乎?坎之為乾水也。道家有煉丹井。海外女國無男,窺井即生;醫經無子女男服,循井即生。其為乾陽,皆可明驗。若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又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此兌之所以為坤水也。
鑽木鑿井,人之坎離。天地坎離,識取自然。
〖希夷注〗乾,天也。一陽生於乾之中為離,離為日,則日本天之氣也。坤,地也。一陽降於坤之中為坎,坎為月,則月本地之氣也。日為天,氣自西而下,以交於地;月為地,氣自東而上,以交於天。日月交錯,一晝一夜,循環三百六十度,而擾擾萬緒起矣。是為三百六十爻而諸卦生焉。坎離、日月、天地之中,氣也。仲尼特言水火而不言日月者,日月其體也,水火其用也。言其用而不言其體,蓋欲其設施之廣而無礙也。學者不悟,但求之於「鑽木鑿井」之間,所失益甚矣。又,論月上於天、日入於地,男女媾精之象,一往一來,卦畫有中通之象,此所謂觀於卦脈,理則昭然也。又謂理既昭然,若山者自天之墜也。《傳》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又曰:「星殞為石。」推此意,即山自天墜無疑。而世曰:「山者地之物」,以所見者言之耳。至月風雷雨,皆自地出也。而世曰:「月風雷雨,天之物」,亦以所見者言之耳,世以所見如此。苟循其所見,則是天地萬物,皆所不曉審。知易者,所以窮理盡性也。學者不可不留意耶!
八卦不止,天地雷風。一身一物,便具八卦。
〖希夷注〗八卦,文王繇辭[占卜文辭也]、周公爻辭,皆未嘗指名,其物象以見。八卦不止「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無所不統也。是故,凡天下之所謂健者,皆乾也;順者皆坤也;動者皆震也;入者皆巽也;陷者皆坎也;麗者皆離也;止者皆艮也;說者皆兌也。一身一物便具此八卦之理。然宣父[孔子]止以八物雲者,特舉其大者為宗本,姑以入《易》,以便學者耳。
卦有反對,最為關鍵。反體既深,對體尤妙。
〖希夷注〗世雖知有反對之說,不能知聖人密意在是也。蓋二卦反而為二,對而為四,既列序之。又以雜卦推明其義者,以為天下之吉凶、禍福、貧富、貴賤,其實一體也。別而言之,其代謝循環,特倒正之間耳,未始有常也。然反體,則諸卦皆是對體,則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而已。此八卦與諸卦不同,在《易》道乃死生、壽夭、造化之樞機也。其體不變,故曰對體尤妙。
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其為名義,無不反對。
〖希夷注〗《易》之取象,世所知者,數卦而已,如頤、如鼎、如噬嗑之類也。殊不知易者象也,依物象以為訓,故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如屯象草木、蒙象童稚、需象燕賓、訟象飲食、師象軍陣、比象翼戴、家人象家正、睽象覆家,余卦盡然。一入諸卦名義,無不反對。如噬嗑,以貪饕,賁以節飾,履以蹈艱危;小畜以享尊富;臨以出而治人、觀以入而處己,豐以富盛,旅以困窮。自余推之,其名義反對,無不然者,但未知思索以精之,則雲有不取象、有不反對者,此學《易》之大病也。
諸卦名義,須究端的。名義不正,易道懸絕。
〖希夷注〗《易》卦名義,古今失其正者,二十餘卦:師、鼻、小畜、履、同人、大有、謙、豫、臨、觀、噬嗑、賁、無妄、大畜、頤、大過、漸、歸妹、豐、旅、中孚、小過是也。蓋師以正眾、比以興王,二卦以武功創業,湯武之卦也。同人窮而在下、大有達而在上,二卦以文德嗣位,舜禹之卦也。履以陰德而蹈艱危,以致小畜之安富,人臣之事也。無妄以陰德而踐災眚,以致大畜之喜慶,人君之事也。臨以陽來宜出而有為,觀以陰生宜入而無為。謙則止在象後而存義,豫則動在象前而知幾。中孚而始生,小過則夭折。頤則成人而養生,大過則壽終而喪死。漸以正而進,歸妹以說而合,噬嗑以貪而致罪,賁以義而致飾。豐則得所歸而富盛,旅則失所基而困窮。凡此二十餘卦,其名義顯然,見於畫象反對,有不可掩者如此,當諦觀之也。《大傳》曰:「開而當名。」苟名義不當,則一卦無。
正易心法之二
所歸宿也。故曰「易道懸絕」也。
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參。
〖希夷注〗正,謂上下二體也;伏,謂二體從變也;互,謂一卦有二互體也;參,謂二互體參合也。與本卦凡八,是謂一卦具八卦也。然一卦何以具八卦?蓋一卦自有八變,如乾:一變姤、二變遁、三變缶、思變觀、物變剝、六變晉、七變大有、八變復乾是也。因其所然,以見天地萬物,理無不通也。《莊子》論: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死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其一節論變化之理,無所不通如此。
六十四卦,唯乾與坤。本之自然,是名真體。
〖希夷注〗太初者,氣之始,是為乾;太初者,形之始,是為坤。皆本之自然,無所假合也。故其卦畫純一不駁、倒正不變,是名真體。
六子重卦,乾坤雜氣。悉是假合,無有定實。
〖希夷注〗六子假乾坤以為體,重卦合八卦以為體。若分而散之,則六子重卦皆無有定體也。若今天地清明,陰陽不雜,則六子何在?六子不交,則品物何在?以是知人間萬物,悉是假合陰陽一氣,但有虛幻,無有定實也。
卦義未審,須求變復。不惟辭合,義實通明。
〖希夷注〗變為一爻之變,復為一體之復,即復變之辭而觀之,自然之義無不與本卦吻合,以見陰陽之氣。如蒙,上九曰「擊蒙」,變為師,上六則雲「小人勿用」。屯,初九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變為比,初六則雲「有孚比之,無咎。」此一爻之辭合也。如大有,上體復需「有飲食之宴」;下體復晉「有昭明之德」。升上體復姤,姤一陰生;下體複復,復一陽生;比一體之義合也。苟卦義未審,能以此求之,自然明矣。
古今傳易,舛訛為多。履畜八體,最為害義。
〖希夷注〗按卦序,當先履而後小畜,今小畜在先,則二卦畫象反對文義繆亂,而不可考。又以八卦本對八體,獨闕其鼻,乃以巽言股,股即系是也。若股而言,則又遺其肱,且與羲皇八卦不相應也。茲蓋傳者,舛誤耳!能不害義乎?試辯之,一柔自姤變同人,同人變履,履變小畜,小畜變大有;猶之一剛自復變師,又變謙,又變豫,又變比,皆自然之序不易也。今謙既在豫上,則知履不當在小畜下。嘗審探宣尼述九卦,以履為用九,謙用十五,復用廿四,皆《龍圖》大衍定數,則履在小畜上,為第九卦也,明矣。又履與無妄對義,既以大畜反無妄而居下,則之小畜反履而居下,無疑矣。今字卦非宣尼旨,失其本真也。八體乃艮為鼻,巽為手耳。《傳》曰:「鼻者,畫之山也。」又曰「風能鼓舞萬物」,而手之所以舞也。蓋乾為首、坤為腹,天地定位也;坎為耳、離為目,水火相逮也;艮為鼻、兌為口,山澤通氣也;巽為手、震為足,雷風相薄也。此羲皇八卦之應矣,其理昭昭。但學者承誤效尤,見不高遠,其失至此。真人閔[憂懼貌]之,故開其眼目。
畫卦取象,本為特物。見於日月,無所不合。
〖希夷注〗羲皇畫卦,非謂出私意撰成,一易道於方冊上以誨人也。特以順時應物,則以見於日用之間耳。以粗跡言之,如以錢賻六純字,乾也;六純背,坤也;蓋互六子也。若反則未勝,至純則乾坤成矣。又如憂人呈伎,壯者任其難,六子也;老者斂其利,乾坤也。此皆理之自然,即此理以察其餘,則是行止坐卧,纖悉舉天下皆易,無可揀擇者,但百姓昏昏日用之,而罔覺矣。
中爻之義,足以造化。納音切腳,其理則一。
〖希夷注〗納音,甲為木、子為水,甲子交合則生金。切腳如德為父、紅為母,德紅反切即東字,卦體亦然。上體為乾、下體為坤,交錯乃生六子,即中爻二三四五也。二三四五,造化之氣,參互成卦,如屯中有剝、蒙中有復。凡此一卦,每具於四卦中,皆得禍福倚伏之象。如屯比觀益中,皆有剝師臨損,蒙中皆有復是也。
反對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餘,氣序自然。
〖希夷注〗大凡一物,其氣象必有本有餘。餘氣者,所以為陰也,本其陽也。如十干甲乙,乙者甲之餘氣也;丙丁,丁者丙之餘氣也。如十二支子丑,丑者子之餘氣也;寅卯,卯者寅之餘氣也。卦亦由是,坤者乾之餘氣也;蒙者屯之餘氣也;訟者需之餘氣也;比者師之餘氣也。且乾而後坤、屯而後蒙、需而後訟、師而後比,雖故有其義,然其所以相次者,皆其餘氣也,自然之理耳。學者不悟,謂聖人固以此次之,是未知反對關鍵之鍵也,失之遠矣。
每卦之體,六畫便具。天地四方,是為六虛。
〖希夷注〗初爻為地,上爻為天,二爻為北,五爻為南,四爻為西,三爻為東,天地四方,每卦之體,皆具此義,是為六虛。《大傳》「變動不拘,周流六虛」,正謂此耳。學者不悟,謂六虛天地四方,乃六畫也。殊不知六畫乃天地四方之象。此之謂紙上工夫,不知落處也。
乾坤六子,其象與數;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希夷注〗象謂坤卦上中下加三乾畫,便生三男;以乾卦上中下加三坤畫,便生三女。乾坤之體皆在外,六子皆包於其中也。數謂若畫,乾數三,巽離兌四,震坎艮五,坤六;坤數六,震坎艮七,巽離兌八,乾九。乾坤之策皆在外,六子皆包於其中也。此象之自然,有不可得而容心者。
爻數三百,八十有四;以閏求之,其數吻合。
〖希夷注〗爻數三百八十又四,真天文也。諸儒求合其數而不可得,或謂一卦六日七分,或謂除震離坎兌之數,皆附會也。倘以潤求之,則三百八十四數自然吻合,無餘欠矣。蓋天度或贏或縮,至三年乾坤之氣數,始足於此也。由漢以來不悟,唯真人得其說。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畫純為疊,是為閏數。
〖希夷注〗一歲三百六十,而爻數三百八十四,則是二十四爻為余也。以卦畫求之是為疊數。何以言之?夫既有八卦矣,及八卦互相合體,以立諸卦,則諸卦者,八卦在其中矣。而別又有八純卦,則其合體八卦為重複,而二十四數為疊也。是以三百六十為正爻,與每歲之數合;而三百八十四,與閏歲之數合矣,則是閏數進,豈惟見於數,亦見於象。人知之者蓋鮮矣。
一歲之數,三百六十;八卦八變,其數已盡。
〖希夷注〗乾、姤、遁、否、觀、剝、晉、大有,八變而復乾,則天之氣盡;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八變而復坤,則地之氣盡;震、豫、解、恆、升、井、大過、隨,八變而復震,則雷之氣盡;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八變而復艮,則山之氣盡;坎、節、屯、既濟、革、豐、明夷、師,八變而復坎,則水之氣盡;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八變而復離,則火之氣盡;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八變而復巽,則風之氣盡;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八變而復兌,則澤之氣盡。凡此八卦各八變,八八六十四數,則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氣無餘蘊矣,是為一義。
數成於三,重之則六;其退亦六,是為乾坤。
〖希夷注〗夫氣之數起於一,偶於二,成於三,無以加矣,重之則為六也。然三,少陽也;六,太陽也。三,春也;六,夏也。此乾之數也,是為進數。其退亦六,三,少陰也;六,太陰也。三,秋也;六,冬也。此坤之數,是為退數。三畫為經卦,六畫為重卦者,凡以此而已。
凡物之數,有進有退;進以此數,退以此數。
〖希夷注〗大抵物理,其盛衰之數相半。方其盛也,既以此數;及其衰也,亦以此數。若一歲十二月,春夏為進數,秋冬為退數;晝夜十二時,自子為進數,自午為退數;人壽百歲,前五十為進數,後五十為退數。以至甲為進數、乙為退數,子為進數、丑為退數。細推物理,無不然。世儒論數,但衍為一律,殊不知陰陽進退之理,惟真人獨得其說。
凡具於形,便具五數;五數既具,十數乃成。
〖希夷注〗凡麗於氣者必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天所以有三時者,以其氣也。凡麗於形者必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地所以有四方者,以其形也。天數三,重之則六;地數五,重之則十。何謂十?蓋有四方,則中央為五;有中央、四方,則有四維,復之中央,是為十也。非特地為然。凡麗於形,便具十數,皆若此也。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數,理自不動。
〖希夷注〗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掛一而不用。不用之義,學者徒知一為太極不動之數,而不知義實落處也。何則?一者,數之宗本也。凡物之理,無所宗本則亂;有宗本焉則不當用,用則復亂矣。且如輪之運而中則止,如輅之行而大者後,如網之有綱,而綱則提之;如器之有柄,而柄則執之;如元首在上,手足為之。舉如大將居中,而士卒為之役;如君無為而臣有為,如賢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動之理。一苟動焉,則其餘錯亂,而不能有所施設者矣。
策數六八,八卦定數;卦數占卦,之理自然。
〖希夷注〗八卦經畫二十四,重之則四十八,又每卦八變六八四十八,則四十八者八卦數也。大衍之數五十者,半百一進數也;其用四十九者,體用之全數也。五十除一者,無一也,《易》無形埒是也。四十九有掛一也者,有一也,《易》變為一是也。一不用者,數之宗本也,可動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數變以占。諸卦也,一變為七,七變為九,此之謂也。今筮者,於五十數先置一於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卻於四十九數中除一而綜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數,曾不知本卦。
正易心法之三
之本數也。以致誤置一於八卦數中,遂有五與九之失也。且以揲之寄數,但論其多少,而五與九則無損益於多少之數,而於陰陽正數,亦自無礙。揲法不取其正數而取其餘數,蓋從其簡便也。簡便謂一見多少即知正數,陰陽多少。若待視正數則煩難矣。又多少之說,無所經見,知古人但以記數也。《大傳》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謂大衍數本五十而止用四十九,則其一已先除矣,更無五十全數,分而為二,以象兩,謂止於四十九數中分而為二也。掛一象三,掛謂懸,謂於四十九數中懸掛其一而不用也。筮法一揲得五與四,四謂之三少,得八與九,把謂之三多,二揲則五與九已矣。但得三個四,亦謂之三少;得三個八,亦謂之三多。方初得五與九也,而老陽之策三十六,老陰之策二十四,及次正得四與八也。而陰陽之策數如前則是五九,固無損益於多少之數,而於陰陽之策正數亦無傷也。因知四十八數而誤用其九,斷然而明矣。或者又謂揲法得奇偶數,殊不知二揲則五與九已盡,所以觀其餘數而不觀其正數,特以從其簡便也。
五行之數,須究落處;應數倍數,亦明特時。
〖希夷注〗天一生水,坎之氣孕於乾金,立冬節也;地二生火,離之氣孕於巽木,立夏節也;天三生木,震之氣孕於艮土,立春節也;地四生金,兌之氣孕於坤土,立秋節也;天五生土,離寄戊而土氣孕於離火,長夏也。凡此皆言其成象矣。天一與地六合而成水,乾坎合,而水成於金,冬至節也;地二與天七合而成火,巽離合而火成於木,夏至節也;天三與地八合而成木,艮震合,而木成於水,春分節也;地四與天九合而成金,坤兌合,而金成於土,秋分節也;天五與地十合而成土,離寄於己而土成於火也。凡此皆言其成形以矣。夫以五言相成數,雖兒童能誦,要其義實,縱老壯亦不知落處也,是謂之盲隨。古人何以見《易》乎,以至先天諸卦,初以一陰一陽相間,次以二陰二陽相間,倍數至三十二陰、三十二陽相間。《太玄》諸首,初以一陰一陽相間,次以三陰三陽相間,倍數至二十七陰、二十七陽相間,此其理何在哉?以時物推之,自祖父子孫,有眾寡之漸,自正二三四五六月,有微盛之滋,皆數之所以明理也。
卦位生數,運以成數;生成之數,感應之道。
〖希夷注〗生數,謂一二三四五,陰陽之位也,天道也;成數,謂六七八九十,剛柔之道也,地道也。以剛柔成數而運於陰陽生數之上,然後天地交感,吉凶葉應,而天下之事無能逃於其間矣。
一變為七,七變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實。
〖希夷注〗《沖虛經》曰:「《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復變而為一。蓋卦爻自一變、二變、三變、四變、五變、六變至七變謂之歸魂,而本宮之氣革矣。更二變而極於九,遂復變為一而還本也。學者不悟經意,徒溺空泛說,失之甚矣。
名易之義,非訓變易;陰陽根本,有在於是。
〖希夷注〗《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也。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沖合氣者中為人。謂知易者,知陰陽之根本,有在於是也。此說本於《沖虛真經》,是為定論。學者盲然不悟,乃作變易之易,是即字言之,非宗旨之學也。唯楊雄為書擬之曰「太玄」,頗得之道家,亦以日月為古之易字,蓋本其陰陽而言也。
易道彌滿,九流可入。當知活法,要須自悟。
〖希夷注〗《易》之為書,本於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是以在人,唯其所入耳。文王、周公以庶類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矣。其後,或以律度入,或以曆數入,或以仙道入,以此知《易》無往而不可也。苟唯束於辭訓,則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則辭外見意,而縱橫妙用,惟吾所欲,是為活法也。故曰: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
世欲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
〖希夷注〗羲皇氏《正易》,《春秋》比也。周孔明《易》,作《傳》比也。左氏本為《春秋》作傳,而世乃玩其文辭,致左氏孤行而《春秋》之微旨泯矣。《易》之有辭,本為羲皇發揮,學者不知借辭以明其畫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注,而襲謬承誤,使羲皇初意不行於世,而易道於此淺狹矣。嗚呼!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序
陳摶
麻衣道者羲皇氏《正易心法》,頃得之廬山一異人。或有疑而問者,余應之云:何疑之有?顧其議論可也。昔黃帝《素問》、孔子《易·大傳》,世嘗有疑之。嘗曰:世固有能作《素問》者乎?固有能作《易·大傳》者乎?雖非本真,亦黃帝、孔子之徒也。余於《正易心法》亦曰:固能有作之者乎?雖非麻衣,實乃麻衣之徒也。胡不觀其文辭議論乎!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翩然於羲皇心地馳騁,實物外真仙之書也!讀來十年方悟,浸漬觸類,以知《易》道之大如此也。得其人當與共之。
崇寧三年(1104)三月九廬峰隱者李潛幾道書
佛按:綜觀陳摶之學,殆以易道為其骨梗。其所述易,本與儒門不埒。今人每以儒氏易釋道門易,蓋不知乎此先後天之大別矣。希夷之學,本尚老氏之自然無為,此當秉承太極門之大旨者。《玉詮》引有陳摶之謂云:是所謂兩儀即太極也,太極即無極也,兩儀未判,鴻蒙為開,上而日月無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氣交融而萬氣具,故名太極。而太極生兩儀則兩儀分為四象,而靜之則總歸太極。又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生陰之靜,其真靜也,是動中舒緩處耳,亦動也。是以生生不息,變化萬殊。此而質諸太極門之旨,殆無不合,此者,真陳摶之教也!於今可對照於陳摶之所謂著,凡曰無為、自然、虛無者,是真陳摶之教,陳摶之著也。後世因太極門不立文字,其旨惟散存於無為旨論中而不得一窺全豹,故乃造偽出諸如《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治病圖》等有為動架式來,直使希夷不倫而不類矣!漢魏之降,煉丹之風大盛,法術之教時新,故希夷亦得丹鼎門、玄真門之傳,或著而立言,亦未可知。然其先天大道之尚,原本虛無,若修若行,若坐若卧,是必自然無為,此其太極之所尚者,余皆方便之所示矣!後世言希夷承魏伯陽之學,開一代內丹先河,噫!誠不知先天無為與後天有為之所尚者!後先生以易數授穆伯長,穆授李挺之,李授邵康節。以象學授种放,放授廬江許堅,堅授范諤昌至今,糟粕猶存也。而太極門精粹之傳,則密承而至今不綴,復不見書載,亦奇也!
按相本有相之示,今乃無暇以言示,則道也乎!以是可知今之《麻衣神相》者,其言辭皆道外喻語也歟!
南宋理學家張栻評《正易心法》謂:此真麻衣道者之書也。其說獨本於羲皇之畫,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脈之流動,論反對變復之際,深矣,其自得者歟!希夷隱君,實傳其學。二公高視塵外,皆有長住不來之願,仰列禦寇、莊周之徒歟。而希夷嘗述其說曰:學者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無於周孔腳跡下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