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論語信述》3.5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分享美好…

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b5819a704eafdbc6d4af16205333d41e.png論語信述《論語信述》3.5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白話】

孔子說:“夷狄都知上有君主,不像中原諸國目無君長。”

 

【釋詞】

夷狄:古代中原稱華夏,四邊稱四夷,具體可分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白虎通·禮樂篇》:“何以名為夷蠻?曰:聖人本不治外國,非為制名也,因其國名而言之耳。(聖化政教所不及之處)”

不如:不似、不像。

諸夏:即華夏,指中原諸國。華夏——華,美也;夏,大也。《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亡:同“無”。亡,本意指人逃亡,引申為“無有”之意。按:諸夏君上,不論名存實亡,還是名實俱亡,都指當時周室式微,諸侯亦衰,號令不行,禮樂崩壞,陪臣執國政,天下大亂。有君也如無君,甚至確實也有無君之時。此處籠統用“目無君長”一詞翻譯之。

再按:尊君所以尊道,道統高於君統。禮樂崩壞,陪臣執國政,所以無君統,更無道統,大道不行,孔子所痛惜者也。(禮義高於君主,禮義乃諸夏之所以為諸夏者。)

釋慧琳:“有君無禮,不如有禮無君。”陳祥道:“禮義存,則雖無君而與有君同;禮義亡,則雖有君而與無君等。”

 

【先賢精義】

李炳南曰:中國自古有禮樂倫常之道,但至春秋時代,諸侯不聽命於周天子,大夫專權,無父無君,弒父弒君皆有之,雖有禮樂而無所用。孔子有感而發此論。

論語義疏》曰:此章為下僭上者發也。言中國所以尊於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亂也。周室既衰,諸侯放恣,禮樂征伐之權不復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國尚有尊長統屬,不至如我中國之無君也。

張栻曰:春秋之世,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降而自大夫出,又降而陪臣竊國命。是以聖人傷嘆,以為夷狄且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君也。夫諸夏者,禮義之所出也,今焉若此,其變亦僭矣,此《春秋》之所為作。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

《四書辨疑》曰: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為有其君矣。諸夏蔑棄君命,而無上下之分,是為亡其君矣。此夫子傷時亂而嘆之也

釋慧琳曰:有君無禮,不如有禮無君。刺時季氏有君無禮也。

陳祥道曰:禮義存,則雖無君而與有君同;禮義亡,則雖有君而與無君等。

鄭汝諧曰:諸夏雖有君,僭竊凌犯,與無同也。夷狄不爾,而諸夏乃爾,傷之也。

戴溪曰:此一段上面之字極著力。若只說夷狄有君,卻是諸夏無君矣。蓋夷狄有君,與諸夏有君不同。但夷狄之有君,卻不如諸夏之無君。是夷狄猶有其君也,此聖人傷時之極,有居夷浮海之嘆焉。

《四書發明》曰:諸夏所以異於夷狄,以有君臣上下之分爾。今居中國,去人倫,夷狄之不如,《春秋》所以作也

《邵氏聞見錄》曰:昔者,祭公謀父之言,犬戎樹惇,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由余之對穆公言,戎夷之俗,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其所以有國而長世,用此道也。

《四書訓義》曰:不似諸夏之諸侯不知有天子,大夫不知有諸侯,可專則專之耳,可竊則竊之耳。

劉宗周曰:諸夏無君,終春秋之世弒君三十六,其它“問鼎、請隧、逼逐、僭擬”之事不可勝紀。蓋滿目是無君世界,有出夷狄之下者,此夫子所以大管仲之功歟

按:此章夫子傷時亂也。當時中原禮壞樂崩,目無君上,連夷狄都不如。竟以夷狄比之,可見其痛心疾首何以復加!

 

【本章參考書目】

《白虎通》《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集釋》《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石鼓論語答問》《左傳正義》《四書發明》《邵氏聞見錄》《四書訓義》。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論語信述》3.5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