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求知之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释词】
由:即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九岁,名列政事科。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诲女知之乎:诲,教、教诲。女,同“汝”。知之,即“知之之道”。按:有把“知之”解释为“志之”者,谓此当在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之教诲也,则“志”当为“谨记”之意。
是知也:知,同“智”,智慧。按:此处的“知”也可以读一声,看作“真知”“真的知道”之意。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知也。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
《论语义疏》曰:若不知云知,此则是无知之人耳。若实知而云知,此乃是有知之人也。
李炳南曰: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朱子曰: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
郑汝谐曰:或闻而知之,或见而知之。闻见未为得也,知之而后有得也。道犹嘉肴也,食焉则知其味。得之闻见者,皆未食也。
张栻曰:盖于其所能知,于其所未知者,皆能察其实而勿自欺,非心平气和、守约务实者,莫之能也。于此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则其不知者亦终将知之矣。故曰“是知也”,言是乃知之道也。不然,强以不知为知,是则终身不知而已。
《四书发明》曰:不知者以为不知,则人必告我,己亦必自求知,岂非知之之道乎?
《荀子·儒效篇》曰: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
康有为曰:人之所知不及其所不知,故尧舜之智不能遍物,但当择要而知之,是即为有知之人。惟学,而后知不足。若常人为学,多强不知以为知,自通人观之,适见其无知而已。
《论语注义问答通释》曰:今有人焉,所知之事则以为知,所不知之事则以为不知,乃是非之心自然发见,如此智孰大焉?心之虚明,是非昭著,故夫子以为是知也。
陈祥道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外不自以诬,内不自以欺,则以不知为知者非诬且欺乎?老子之言至于知不知,孔子之言止于知之为知之。老子所言者道,孔子所言者教也。
刘宗周曰:子路力行可畏,未必心地划然。缘他气质兼人,往往失之径行直遂,故心易受蔽。心有所蔽,则认不知以为知者有之,此所谓“不知而作”也。故圣人顶门一针,告以求知之道。知不求之外,而即求之在我。
《四书反身录》曰:千圣相传,只是如此。吾人之所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者,惟求此知。此知未明,终是冥行;此知既明,才算到家。此知未明,学问无主;此知既明,学有主人。此知未明,藉闻见以求入门;此知既明,则本性灵以主闻见。
【附录】
子路盛服见孔子。
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
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篇》)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义疏》《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注》《论语学案》《论语全解》《论语注义问答通释》《荀子》《四书发明》《四书反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