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論語信述》2.3為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分享美好…

《論語信述》2.3

為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640.jpeg論語信述《論語信述》2.3為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白話】
孔子說:「用政治來領導人民,用刑法來整飭人民,人民就只求苟免於觸刑而不會有羞恥心;用德來教化人民,用禮來齊整人民,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能進於善。」
 
【釋詞】
道:即「導(導)」,引導、領導。
之:即國民、百姓。
以:用。
政:政治、政令。朱子:「政,謂法制禁令也。」
齊:整齊、整飭。朱子:「齊,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從者,有刑以一之也。」
刑:刑罰。劉沅:「政刑,亦德禮所不廢也。第無其本,而專事其末,則無以正人心而成善化,故別而言之。」按:政刑亦在德禮之中。
免而無恥:苟免於觸犯刑罰,然而內心無所羞愧。朱子:「免而無恥,謂苟免刑罰,而無所羞愧。蓋雖不敢為惡,而為惡之心未嘗忘也。」劉沅:「恥者,天良自愧。不知恥心全無,一旦決裂,其禍更甚,故子先指其所為之弊,後示以德禮之實。」按:此上句是懼於政治刑罰之威而不敢為惡,但為惡之心不根除,則易再生。所以政刑之治,難以深入教化,非治本之事。
以德:用德來教化、感化。按:德者,在上位者用自己之人格與心地,躬行以率之,使人民內心受到感化。
齊之以禮:用德來教化,如果百姓有的還未從化,那麼就用禮來齊整之,使民內心感化,知有禮則安,失禮則恥。朱子:「禮,謂制度品節也。」錢穆:「禮之本在於雙方之情意相通,由感召,而不以畏懼。」呂晚村:「德禮在先,政刑在後;德禮為本,政刑為末。古今理勢之必然。」劉沅:「德必自修,禮由己立。」
格:至、來。朱子:「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禮以一之,則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也。」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為政以德之效也。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則齊整之以刑罰也;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罰,則民皆巧詐苟免,而心無愧恥也。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從化,則制禮以齊整,使民知有禮則安,失禮則恥。如此則民有愧恥而不犯禮,且能自修而歸正也。
李炳南曰: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領導人民。為政者制定施政條文,令民遵行。民眾如有不遵者,則齊之以刑。民眾為苟免刑罰,乃服從政令,然非心服。刑罰稍弛,民則犯法,而不以為羞恥,是為無恥。《管子·牧民》篇以禮義廉恥為治國之四維。國民無恥,亡國之日,不問可知。以道德導民,如有人民不從政令者,則以禮整飭之。人民以犯罪為恥,而且誠心來歸,擁護政府。
朱子曰: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新安陳氏曰:民恥於不善,此觀感於之功;又至於善,乃齊一於之效。
劉沅曰:政刑不在德禮之外,而德禮自是政刑之本。此為春秋時發也。德者,人倫日用中正之事,皆身體力行,禮由是生。本正己者以正人,即曰政有頑不可化者,乃刑之。「德」字外,無化民之道也,故曰「為政以德」。
朱子曰: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實以為民先。如必自盡其孝,而後可以教民孝;自盡其弟(悌),而後可以教民弟;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又曰: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實以為之先,然無禮以為之規矩,如何能齊?亦猶道之以政者,不能不以刑繼於後也。有德禮則政刑在其中,不可謂政刑為不美之事,但不得專用政刑耳
張栻曰:德禮者,治之本;政刑非不用也。然德立而禮行,所謂政刑者,蓋亦在德禮之中矣。故其涵詠熏陶有以養民之心,使知不善之為恥,而至於善道。若其本不立而專事於刑政之末,則民有苟免之意而不知不善之為恥,何以禁其非心乎?後世之論治,及於教者鮮矣。
《禮記·緇衣》曰: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
《大戴禮記·禮察篇》曰: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導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哀戚。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
徐英曰:此類合誼,知論政出於《書》教也。然《書》教之旨,本立於禮,故曰「齊之以禮」。一切典章政教,皆禮之所攝,非禮無以立也。自古聖帝賢王所以治國平天下者,未有不齊之以禮者也,故知《書》教與禮教通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者,王者之道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者,霸者之事也。王政極於刑措,而霸者假仁義以行之,此又尊王賤霸之業。蓋禮樂之教,又通乎《春秋》矣。
蕅益大師曰:五霸雖駕言於德禮,總只政刑;帝王雖亦似用政刑,無非德禮蓋德禮,從格物誠意中來,孟子所謂集義所生;政刑,徒賢智安排出來,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也
《松陽講義》曰:這一章分別「政刑、德禮」之效與人看。蓋為當時專尚政刑者發,欲其知所重也。操術不同,功效各異。路頭一差,而風俗由之而殊,氣運由之而變,不可不辨也。雖務德禮者,未嘗廢政刑。然德禮,本也;政刑,末也。所謂「有《關雎》《麟趾》之精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是豈可徒恃也哉?夫子所謂政刑,尚是三代時之政刑,然且不可恃,又況春秋而後,如申不害、商鞅、韓非之所謂政刑,使夫子見之,當如何慨嘆哉?自漢而後,顯棄申商之名,而陰用其術者多。人但見其一時天下懾服,莫敢犯法,以為識治體,而不知其遺禍於後者不可勝言。《孟子》云:「善政不如善教。」斯得孔門家法矣。(陸按:「禮」字在制度品節上講,不在君身上講。)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治效之淺深,見任法不如任道之為得也。人君之治天下,有法術、道術之不同。法術為致治之具,而道術為致治之本。政、刑、德、禮四者,相為表裡,豈可偏廢?但措注有本末,設施有先後,人主誠不可不致審也。
錢穆曰:孔門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禮治。此章深發其趣。蓋人道相處,義屬平等,理貴相通。其主要樞機,在己之一心。教育政治,其道一貫,事非異趨。此亦孔門通義,雖古今異時,此道無可違。
論語恆解》曰:三代以下,能用政刑者十之三四,德禮化民者十無一二,豈其人皆不足有為哉?無聖人大學之教故也。
 
【附錄】
《漢書·賈誼傳》曰:誼上策曰: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為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雲禮雲」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餘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捨審而秦王之定取捨不審矣。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史記》曰: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四書講義》曰:霸者治國亦必身自行法示信,即所謂道之以政也,但霸者率先只在紀綱法令,與王者之率先只在仁義孝弟,此為不同耳。不可因霸者之教民亦以善,而謂王者只躬行,未嘗教民也。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孟子》《大戴禮記》《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點睛》《論語恆解》《癸巳論語解》《史記》《漢書》《朱子語類》《船山遺書》《四書講義》《四書解義》《松陽講義》。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論語信述》2.3為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