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論語信述》1.6學而篇——弟子入則孝

…分享美好…

640.jpeg論語信述《論語信述》1.6學而篇——弟子入則孝

《論語信述》1.6

學而篇——弟子入則孝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白話】

孔子說:「後生晚輩在家能孝順父母,出外能敬事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博愛眾人,並且親近有仁德者。這樣修行實踐,如果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經典。」

 

【釋詞】

弟子:指後生晚輩。弟子,是相對於兄父來說的,指的是人幼少為弟為子之時。

弟:悌是順道,指能夠侍奉諸兄師長。前人有云:「教弟子先以孝悌。」

謹而信:謹,謹慎,指行之有常也(從行事方面來說)。信,誠信,指言之有實也(從言語方面來說)。

泛愛眾:泛,即博也,指廣泛、普遍之意。按:泛愛大眾,而對於其中之仁者尤其要親近而學習之,「君子尊賢而容眾」。

親仁:親近有仁德之人。按:子曰:「就有道而正焉。」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為根基,然後用其餘力來學文。行,指踐行。餘力,閑暇餘力。以,用。文,此處指經書典籍,再括而言之就是一切學術思想、典章制度。

 

【先賢精義】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教弟子之法。雖小學之功,實為大學之基矣。

劉沅曰:人生慎於所習,自蒙養始。先王制禮,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出就外傅,習為小學,有以養其恭敬和平之本,而化其氣質之偏。十五入大學,即講求誠正修齊之道。至二十而冠,則齒於成人。蓋十五年之間,所以次第訓誘者至詳,且無一日之可忽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人以德為本,學為末。

張栻曰:言當以是數者為本,以其餘力學文也。若先以學文為心,則非篤實為己者矣。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後,可以入德矣

鄭汝諧曰:學,有本有文。文,固不可不學,其本則固有在矣。孝弟、謹信、博愛、親仁,所以為賢,為君子者,皆自此出。必學乎此,以其餘閑之力而學文,是之謂務本。

戴溪曰:躬行當在先,學文當在後,學者要知次第耳。

李炳南曰: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游於藝也。行此五事以外,即是餘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餘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

洪氏曰:未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按:「文質之辨」是儒學重要話題。)

朱子曰: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論語正義》曰:君子尊賢而容眾,故於眾人,使弟子泛愛之,所以養治其血氣,而導以善厚之教。又使之親近仁者,令有所觀感也。

錢穆曰:本章言弟子為學,當重德行。若一意於書籍文字,則有文滅其質之弊。但專重德行,不學於文求多聞博識,則心胸不開,志趣不高,僅一鄉里自好之士,無以達深大之境。

徐英曰:聖人教人,以孝弟仁愛為本,而以文為末,故以余力為之。今人逐末舍本,人慾橫而天理亡矣

康有為曰:蓋以孝弟發其行仁之始,以泛愛眾極其行仁之終,以謹信肅其行仁之規,以親仁熏其為仁之智,而後學文以廣其智益。

劉宗周曰:弟子之學,只是古者小學教人之法。孝弟、謹信、愛眾、親仁,蓋生而習之,如飢食渴飲家常茶飯不可一日離也。迨夫習與智長,漸授以學文之功,亦所以學此孝弟謹信而推之於愛眾親仁者。

蕅益大師曰: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蓋文,是道統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實處。故曰「文王既沒,道不在茲乎」。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雲門隱者按:此章講教育子弟之本末,尤為重要。現在之兒童教育聚訟紛紛,不如深思此章,必有所悟。

 

【附錄】

《四書反身錄》曰:學以學夫敦倫,而敦倫乃所以為學也。舍倫而言學,則其學為口耳章句之學、富貴利達之學,失其所以學。

《大戴禮記》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大戴禮記》曰: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論語正義:是孝弟本人所自具,因弟子天性未漓而教導之。)

《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愈習愈壞,即氣稟好的,亦同歸於壞。童蒙之時,根腳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頭改悔,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之道失也。後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髮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聖大賢,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於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於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

黃震《東發學案》曰:此章教人為學以躬行為本,躬行以孝弟為先,文則行有餘力而後學之。所謂文者,又禮樂射御書數之謂,非言語文字之末。今之學者,乃或反是,豈因講造化性命之高遠,反忘孝弟謹信之切近乎﹖然嘗思之,二者本無異旨也。造化流行,賦於萬物,是之謂性,而人得其至粹;善性發見,始於事親,是之謂孝,而推之為百行。是孝也者,其體源於造化流行之粹,其用達為天下國家之仁,本末一貫,皆此物也,故《論語》一書,首章先言學,次章即言孝弟,至於性與天道,則未嘗輕發其秘,豈非孝弟實行,正從性與天道中來,聖門之學,惟欲約之,使歸於實行哉!

孔子之教人,拳拳於躬行者如此,此晦翁先生所以終身常讀《論語》。某嘗竊謂,人之初生,知有父母而已,及其少長,遊戲徵逐,往往至於忘返,與父母漸疏,終身慕父母者,古今一大舜而已。人之初學,知有《論語》而已,及其既長,博習討論,往往至於忘返,遂與《論語》日疏,終身讀《論語》者,古今一晦翁而已。學者常能以孔子之教為主,以《論語》之說為正,庶幾不為時尚所移,蓋孔子之說,萬世無弊。自孟子而下之說,皆隨時救弊者也,吾徒尚當謹之哉!

 

【本章參考書目】

《孝經》《孟子》《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注》《論語註疏》《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注》《論語學案》《論語點睛》《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恆解》《大戴禮記》《松陽講義》《東發學案》《四書反身錄》《四書解義》。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論語信述》1.6學而篇——弟子入則孝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