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分類:論語信述
閱讀(537) 評論(0)
《論語信述》1.2
學而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其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好冒犯在己上者,這很少啊。不好犯上,卻好造反作亂的人,這就更沒有了。君子專註用力於根本之處,根本立起來了,大道就會由此而生。孝悌,應該就是為仁的根本了吧!」
有子:即孔子弟子有若,其名若,字子有(一說字子若)。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子小孔子四十三歲,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作小三十三歲。按:在孔子去世後,他一度被推舉為「師」。他在孔門弟子中地位比較高,與曾子並列稱子。前人稱有子為人「重厚和易」「勇於為義」。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弟,音tì,今寫作「悌」。按:古語云: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
好犯上者鮮矣:上,謂凡在己上者。犯,干犯、冒犯。好,心喜也,喜好之意。鮮,少。
作亂:做悖逆爭鬥之事。劉沅:「仁之理原於天而率於性。孝悌,其天良真切處也。犯上作亂者,必先昧其天性慈良之心,而後忍於為惡。孝悌之人,其心必慈,其言必讓,其動必循理,安有是患?」
務本:務,專力也,即專註致力。本,基也、根也,即根本之意。按:為仁之根本在孝悌,根基立而後可大成。
本立而道生:聖賢之道注重立本。人道的根本立起來,大道自生。如此修身才能盡人,盡人才能合天,所以孔子說「下學而上達」。戴溪:「孝弟者,仁之本;仁者,道之本也。」
錢穆:「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
李炳南:「君子務本,指修身也。『修身則道立』,所學而有立,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是行仁以孝弟為本,以孝弟為大也。」
為仁之本:仁,愛之理、心之德,即人道也。為仁,即行仁。按:孝悌乃行仁之本,人能有孝悌之心,自能生仁心仁道,猶末之生於根。下學人道(盡人),自然上達天道(合天)。人道不立,天道遠矣。
錢穆:「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得於心則謂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指道言,有指德言。內修於己為德,外措施之於人群為道。」《論語義疏》:「自然親愛為孝,推愛及物為仁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君子務修孝弟,以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
錢穆曰: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於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王夫之曰:不犯不亂,德之淺者也;為仁,德之大者也。孝悌,德之本也。孝悌為為仁之本,極乎上而大言之,而小者亦在其中。要則孝悌皆以盡性言,而淺者則因其性之所近而得合,深者則有以盡夫性而無所缺耳。
徐英曰:夫五倫之教,孝弟為本。講信修睦而天下平,禮樂之效,此為最著,而必始於孝弟。
《論語正義》曰:古者教弟子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皆令知有孝弟之道。而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又令知有事長上處朋友之禮,故孝弟之人,鮮有犯上。春秋之時,學校已廢,卿大夫多世官,不復知有孝悌之道。故事君事長,鮮克由禮。而亂臣賊子,遂至接踵以起也。
唐文治曰:「道德」字義既明,其工夫從何處下手?一則曰忠孝之行,一則曰義利之辨。諸生須知「學」者,學為忠與孝也。《論語》首章曰「學而時習之」,未嘗言所習何事,而第二章即曰「其為人也孝弟」。
劉宗周曰:孝弟是後天最初一脈,為萬化之所從出,故學以務本者本此。於此而反求其本,其為天命之性乎?
朱子曰: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
鄭汝諧曰:聖賢之教人必自近者始。教之以道與仁,彼不知何者為道、何者為仁,惟告之以孝弟,皆知所自入矣。
張栻曰:君子務本,言君子之進德每務其本,本立則其道生而不窮。孝弟乃為仁之本,蓋仁者無不愛也,而莫先於事親從兄,人能於此盡其心,則夫仁民愛物皆由是而生焉。
《論語正義》曰:是仁道大成,最為難能。故惟能先事父兄,復擴充其本性之善,兼有眾德,然後仁道可冀大成也。
蕅益大師曰:不孝弟,由於甘心為禽獸。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
李炳南曰: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須孝弟。普通人盡孝,其始為養父母之身,進而順父母之心。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則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謂根本?孝弟是也。此章似承《學而》所來。學者何?內明德格致誠正,外新民修齊治平。內為體而外為用,內體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學,既是仁學,故處心行事,無不是仁。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有子重本之意。為人上者務此,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德教加於百姓,行於四海,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矣。
劉沅曰:為上者使民孝悌,乃化民成俗之本,而非一切法令所可去悖逆也。
康有為曰:孔子志在《春秋》,以成其體天之仁;行在《孝經》,以成其錫類之孝。故以《春秋》之仁為經天下之大經,《孝經》之孝為立天下之大本也。
《論語·子罕篇》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本立而道生,不必待言。)
《論語集釋》曰:蓋儒家之所謂「道」,不出倫常日用之間,故《中庸》言「天下之達道五」,又曰「道不遠人」;《孟子》說「道在邇而求諸遠」,即有子「本立道生」之說也。語云: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又云:聖人以孝治天下。
《四書辨疑》曰: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為先。孝弟舉,則三綱五常之道通,而天下國家之風正。故其治道相承,至於累世數百年不壞,非後世能及也。此可見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言,可謂得王道為治之本矣。孟子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與此章義同。蓋皆示人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端也。
戴望曰:王者欲致太平、成仁道,由孝弟始。故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自天子達於庶人,莫不有尊尊親親。是以王者天大祖,諸侯不敢壞,大夫士有常宗,皆所以重本。本不立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終必衰,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豪厘,繆以千里。《春秋》之義有正春無亂秋,有正君無亂國,始元終麟,仁道備矣。
《孝經》《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意原》《論語注》《論語點睛》《論語會箋》《癸巳論語解》《石鼓論語答問》《孔子家語》《史記》《困學紀聞》《船山遺書》《四書辨疑》《四書解義》。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