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269)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① 帛书甲本为:“小邦寡民”,然此句已耳熟能详,为成语,故从王弼本。
② 王弼本为“什伯之器”,缺“人”。帛书甲乙皆有“人”,河上公本、严遵本也有。据此校订。
【解说】
周灭商以后,为了稳定新政权,周朝最初实行了分封制,把周武王的子弟、亲戚、功臣等,分别授给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当时一共封了71个诸侯国。
老子所在的时代为春秋晚期,从周朝建立历经了大约500年。在这个进程中,各个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而有些缩小了,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这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
董平说:春秋以来各国间的战争,只有一个基本目的:扩张其土地,众多其人民,为土地、人民的争夺而战事频仍。
但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就在于生命被无情地杀戮,使得人民处于极其痛苦的境地。包括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还有战争的存在,比如俄乌战争,以巴战争。这些战争的惨烈因为现代媒体的传播而更加怵目惊心。由此就能理解老子为什么是强烈反对战争的。既然战争的主要目的不就是那些侯王们想要扩大领土、增加人口,那么,老子自然就认为,没有必要把国家搞得那么大,人口搞得那么多;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自然就避免了战争,那人们不就能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了吗?从目前的现实看,地球上众多的小国家日子比起过往的2500多年来说,大多过上了和平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差。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在未来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而本章就是他对未来的理想国的构思。
因为国家小,所以,虽然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装备,但是可以不需要使用了。要特别注意到,老子这里的关键是“有”而不用,而不是没有。
器,在《老子》之中,有时候指陶器,如“埏埴以为器”;有时候指木器,如“朴散则为器”;有时候指兵器,如“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器,就是工具或者人造器物,以提高效率,改善生活。
那为什么老子说要不用这个什伯人之器呢?如在目前的时代,在农业上就是尽量少用不用科技,而是回到自然的农法。
因为后文提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以老百姓们生活都很好,当然就没有必要冒险向远方国家迁徙。重死,说明迁徙的过程之中风险很大,比如兕虎、毒虫、强盗等等,都可能危害生命。而且过去人们生活物资少,没有什么财富,好不容易攒下来一点家当都是桌椅板凳家具坛坛罐罐干活的农具等等,没法搬,一搬家就穷了。
老子这些治国的思想,是要跟77章等合起来解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抑高者而举下者,财富三次分配,不要阶级固化,才有人心的平衡,才能做到尽可能的公平正义。那么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他自然就安居乐业。
舟舆:船和车。乘:乘坐。与徒步行走相比,船只车辆提高了十倍百倍效率,但是因为不需要长途旅行,也没有用途,不需要乘坐。
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老子似乎有一种对未来的远见卓识。老子时代的舟舆,到了现代就是各种高铁、飞机、汽车等运输工具。而这些运输工具,现在需要大量地使用石油、电力等作为能源;烧煤烧石油,二氧化碳多了,地球温度就上升,地球两极就融化,那么,恶劣气候、极端气候就会经常出现。
据统计,我们现在电网67%还是煤电,风电、太阳能占比很小,而且输出不稳定。核电污染大,隐患大。所以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还是要局部形成经济的循环,以尽量减少大规模的航行运输等。从目前情况看,在短时期内还做不到。所以,在未来要大量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并做到能量无害化的存储和转化,这是现在新能源的重点。当然我个人对科技发展以解决人类面对的能源问题还是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的。
与徒手拳勇相比,铠甲和兵器也能10倍百倍于人的拳勇。但是,因为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也就无须战争,虽然有甲兵,但是没有需要用得上的地方。这里的所,也是地方的意思。可见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
而我们现在的热兵器包括核武器,杀人效率何止百倍千倍?这就是老子看到了技术发展对人类危害的一面。所以老子讲的是,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老子既有理想,但是他同时还是个现实主义者。虽有甲兵,关键在有上。有,保持了对潜在敌人的威慑力量,而不需要用;但是如果没有,那敌人就会趁虚而入。
虽然有文字、数字这样的十倍百倍发挥交流效率的工具,但是因为生活很简单而用不上,结绳记事就足够了。这也意味着人民的思想回到简单纯朴。
《易经·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从结绳记事到书契,再重新回到结绳记事。这说明生活变得简单了,人又变得淳朴了,相互信任,没有机心。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就不再需要复杂的文字和契约,结绳记事就够了。
那么,我们这里还要注意到:老子只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而没有说百姓、君子、士、侯王、三公、天子,他们要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或许这就是《老子》的微言大义。
也可以理解为吃什么都觉得香。我们现在的食物,使用了大量的农药,种植了大量的反季节的蔬菜,鸡鸭鱼肉都是快速生产的,所以就变得没有食材的本味了。但是也唯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虽然食物不匮乏了,但是也没有原本的味道了,这才知道,原来自然农法的食物,才有真味,才吃得香。
三农专家温铁军有两个学生翻译了一本书《四千年农夫》,讲了日本、韩国、主要是中国,这四千年来,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是自然循环的,没有污染的。早年,中国人是素食多,肉食少,所以对碳排放也是有益的。
而我们现在各种疾病,肿瘤为什么那么多?因为我们吃的鸡鸭鱼肉都是饲料喂出来的,各种药物、激素,都沉淀在食物中,所以积累在身体内排不出去。所以,人口如果没有那么多,才能有足够的天然的食物。
因此,需要人类对过往的历史进行反思,才知道人类未来的真正的发展方向。
当然当代中国人口众多,如何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能保证粮食的质量,以及产出各种食物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当代专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理解为,穿什么都觉得好看,不在乎穿什么服装。
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对自己的居所基本满意。《老子》讲:无狎其所居。所以居所应该是要比较大的。在农业社会中,人均的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只是建筑质量没有那么好。
这里的俗,指长期延续下来的民俗、娱乐,往往与节日、节气有关。比如说,清明有踏青、吃青团等习俗;立夏有吃蛋、斗蛋等习俗;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悬艾叶、喝菖蒲酒、洗浴兰汤等习俗。这些习俗带有帮助人民适应节气变化的内涵,但是一般老百姓是日用而不知,变成一种娱乐,所以是玩得开心。这句话讲要让百姓有精神层面的娱乐活动。
以上四句的主语都是民,讲了老百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要得到满足。那么这些是治理国家的目标,是老子的政治理想。能让老百姓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才是好的国家领导人。80章是79章的顺延,所以可以理解为,这就是第79章圣人与百姓制定契约的详细内容,是国家管理者的目标和责任。
因为国家很小,而在当时没有污染,没有雾霾,能见度很高,所以站在高处就能看到相邻的小国。
最近我去云南,比较深入到深山的小村庄。有的大山深处,就只有那么几户人家,但是家家都有狗,拴着;又养了好多的鸡,有公鸡、母鸡,小鸡等。狗能看家护院,鸡能提供鸡蛋与肉食。天还没有亮,公鸡就叫了,相当于是闹钟,该起床干活或者锻炼身体、打扫卫生了。所以说,农村2500多年来变化是不大的,依然还是老子那个时候的样子。
这里的互相,指的是两个小国家之间。可见,小国,是真的小,小到了也就是一个村庄那么大吧。
因为自给自足,所以交流很少,老百姓到了老了死了也没有相互往来。这里也要注意:老子说的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人、百姓、士、君子、侯王、三公、天子等等。那么,这里老子对民的想法还是好好过日子吧,在精神层面上没有提出什么更高要求。
老子有他的远见卓识。除了小国寡民如果成为人类的共识,那么自然就能避免为了满足个别侯王的欲望,到处征伐以扩大领土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外,很可能他已经看到了2500年后的今天,因为人类折腾的缘故,生存自然环境极大恶化,所以他提出来最终人类还是要回到上古时期的小农经济的时代,经济上自给自足。无须大型的运输工具,不需要消耗各种动力能源,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到最小。人民恢复纯朴简单快乐的生活,降低国家的管理成本。这就是老子的心中的理想社会。
当然,要实现老子的理想国,首先是全人类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也离不开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需要学习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外远离战争,对内远离压迫,要能吸取科技的好的一面,造福人类的一面,那么,当代的老百姓们才能无知无欲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