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題解】:乾象人,主於行,巽象號令,其數四,離主律,四人按律令行動,同之字也。乾象天,氣上達,離象火,性上炎,乾離共舍,心相親,氣相附,境相守,行相趨,道相與,同人之名也。《棠棣》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同人之辭也。天其上覆,火其上趨,火親乎上,日麗乎天,同人之象也。推而廣之,親同、和合、比附、致一,悉同人也。
【注釋】:同人,親合民物,一陰主親同,五陽合所同。於,至也。野,郊外。於野,所謂人物也眾,時位也遠,乾也。大川,譬喻險阻,坤坎皆伏。君子,指六二。
【玩辭】:求同遠人,亨通,宜用行險,利君子正固。善以天下之人治天下之器,治之而無不通者,其唯同人乎?禮云:「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是故君子同其所同,同而無方。一陰中正,五陽親同,天無不合,人無不助,物無不應,事無不濟,行道亨也。正位居體,德大行廣,無志而不能通,無險而不能濟,利君子之正。明則辨物,辨則同行,六二之志,同人於野。健則行遠,行則濟物,九五之事,利涉大川。金得火而金益明,火得金而火不躁,同心同德,正氣長存,治道出焉。明而物不隱情,不苟其同。健而無所不至,同人於野。明健合一,天下大同。
【觀象】:初四互家人〔䷤〕,老而有所終,壯而有所用,幼而有所養,風動而無不親。二五互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不遺微末,有遇而無不通。三上互乾〔䷀〕,天道健行,不避卑高,不舍晝夜,行健而無不至。反體大有〔䷍〕,大有勢眾,同人情親,親同廣遠,有大而無不包。對體曰師〔䷆〕,興師動眾,主事者一,用伐不同,功緻同一。
【序卦】:「物不可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否終則傾,上下之志通焉,遠近之境達焉,人物之道行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此同人〔䷌〕所以承否〔䷋〕也。
【雜卦】:「同人,親也。」乾象天,離象火,相與而麗,共趨於上,志同道合,所以親也。親也者,親其所同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疏證】:中正居體,順應九五,得物之情,群陽歸往,所謂同人,所以亨也。天地之器也繁雜,民物之情也多端,能治之而無所遺者,其唯同人乎?志達乎廣遠,民物嚮往,無所不親,無親不同。德澤八方,恆易知險,外施於義,非至健不能行遠。光被四表,常正遠患,內察於理,非至明不能辨物。中正而應乎乾,居乎正位,行乎曠野,辨乎萬類,其唯君子為能通物之情。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疏證】:積曦燥而盛明,下而承其尊;俟昊天與微炬,上而俯其卑。上下意通,遠近志得,無所不同。君子觀法,親同明道,分別物類,不遺微細,詳審其異,志致其同。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類族辨物者,知道通為一。《鶴鳴》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所謂「類族」也。《小宛》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所謂「辨物」也。張載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謂「類族辨物」也。法天類族,天下無不可親同之人;法日辨物,天下亦無可苟同之事。天無私覆,日無獨照,天地親物有如此,君子同人亦有如此。君子和而不流,強矯哉!類,善也。族,同也。辨,明也。物,道也。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注釋】:同,親善,離也。門,親近之人,艮也。
【玩辭】:親同近人,無有過咎。陽剛之體,親附於柔,覆沒於剝,處之門內,同之以私,或有咎也。處之同人,獨陰主事,或近而得之,或尊而保之,初九比二,出門即遇,求之也易,得之也先,不挾私曲,孰能咎之耶?不能親同父母兄弟者,能同人於野乎?無其咎也。故同人之行,始於門庭,終於曠野,若道有不通,行有不遠,則失君子之正。《桑柔》云:「君子實維,秉心無競。」君子所以處同人也。同人於野,大德好遠,達乎天下,致廣大者,可以類族。同人於門,小德唯近,守道自律,盡精微者,可以辨物。
【觀象】:離〔☲〕變艮〔☶〕體乾〔☰〕,對境接物,不求有功。心志明辨,道德合同。遇同人〔䷌〕參旅〔䷷〕之遯〔䷠〕,出門同人,其志也遠,其識也高,功其不爭,過其不諉,是以不遺遯尾之厲,不取瑣瑣之災,不失同人之正。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同於人也。
六二:同人於宗,吝。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注釋】:宗,所尊崇者,謂其所應,意指九五,乾也。
【玩辭】:親同所尚,吝。陰柔之體,同之不遠,獨應乎五,親
同乎其所尊,失諸大公曠遠之道,德有未廣也。《駟驖》云:「公之媚子,從公於狩。」寫其情也。
【觀象】:動離〔☲〕變乾〔☰〕體乾〔☰〕,不明爾德,時無背側。爾德不明,以無陪卿。同人於宗,失諸有封。遇同人〔䷌〕參大有〔䷍〕之乾〔䷀〕,光明不與眾照,剛健不與眾行,雖偶得其幸焉,然究其秉心,誠可惜也。《板》云:「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行道能致斯境者,雖同人於宗,亦無失於辨物也。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注釋】:伏,藏兵,巽也。戎,兵甲,離也。帛本作服容,安而防之,伏通服,容謂用防之器。莽,草林深處,指六二。凡升,帛本皆同作登,今字。高陵,三居離上,四謂之墉,艮也。三歲,陽之氣運,所謂剛敵剛也。興,行師,坤坎〔䷆〕伏,則安其行。三歲不興,失陽之用,無事功也。
【玩辭】:藏兵甲於林深,登上高岡,三年未動。陽剛之體,無有正應,據六二而欲親同,伏戎於莽,防五之剛,升其高陵,伺二之柔,懷私不決,歷時三歲,終不敢發。伏戎於莽,設險以防。升其高陵,據六二也。三歲不興,兩陽不睦,敵九五也。
【觀象】:離〔☲〕變震〔☳〕體乾〔☰〕,疾雷虩虩,閃電燁燁。電雷合章,物不懷邪。伏莽升陵,情有不舍。遇同人〔䷌〕參噬嗑〔䷔〕之無妄〔䷘〕,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君子應物對時,安之若命,斯遠害也。《皇矣》云:「陟我高岡,無矢我陵。」伏戎升陵非修睦之道,是同人之所不取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注釋】:乘,登上。其,指六二。墉,帛本通作庸,城牆,九三據二,猶城環之。弗,不也。克,能夠。攻,攻取。弗克攻,巽對震。義,理義。困,艱難。反則,回歸理法。
【玩辭】:登上城牆,未能攻取,吉。陽剛失正,下無應與,欲同於二,三隔其比,勢如乘墉,求之有不得,強之恐失義,知其困而返於正,善之道也。乘其墉,謂先異也。弗克攻,謂終同也。自異趨同,秉心無競,始於伎求,終於安分,不失同人之道。
【觀象】:動乾〔☰〕變巽〔☴〕體離〔☲〕,乾巽反目,乘其墉也。乾離共舍,弗克攻也。邂逅之同,成其永也。遇同人〔䷌〕參姤〔䷫〕之家人〔䷤〕,夫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民吾同胞,物吾同與,辨物君子,秉心大同,誥命四方。《時邁》云:「載戢干戈,載橐弓矢。」同人得遇家人,則鈇鉞弓矢無所試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注釋】:號咷,因悲憂而大哭。凡笑,帛本皆誤作芺,古文笑字,從艸從犬。中直,五應二,遇間滯,生先悲。相遇,五勝三,遂其應,志相得,見後笑。克,勝也。
【玩辭】:求同於人,先悲後喜,大師會同。中正之體,下應六二,遇三間滯,遂興師征伐,始雖生異,力正而後同,初因異憂,後因同樂。德修謗興,道高毀來,斯人之常情。君子處之同人,成己成物,大公無私,正則安撫親同,不正則興師征伐,久於其誠,終能感動民物,四夷仰服,天下歸同,利涉大川,可也。
【觀象】:動乾〔☰〕變離〔☲〕體離〔☲〕,金火相爍,初相異也。歷久而化,終不失也。同人號咷,以中直也。遇同人〔䷌〕參同人〔䷌〕之離〔䷝〕,聖人光被四表,德澤枯骨,天下歸心,內外休明,遠近蒙化,合光同塵,德至斯境,王道大成,勿用師矣。《棫樸》云:「淠彼涇舟,烝徒楫之。周王於邁,六師及之。」所謂同人之師,利涉大川,用服牧牛。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注釋】:郊,邑外謂郊,郊外謂野,乾也。
【玩辭】:親同遠人,心不生悔。陽剛之體,而外於同人,下無其應,物莫與同,不有亨也。遠離繁華,與人無爭,人莫異之,無其悔也。無關於陰,荒郊雖遠,猶未及於野,其所親同者,未能周競天下,親同之志,有未遂也。
【觀象】:乾〔☰〕變兌〔☱〕體離〔☲〕,西郊祭祀,求同於天。君子於野,志達於遠。遇同人〔䷌〕參履〔䷉〕之革〔䷰〕,辨物居方,君子之志也。治歷明時,君子之業也。視履考祥,君子之德也。求同君子進德修業,志在廣遠,無止於郊。《泰誓》云:「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同人履道而欲求變者,先取於此也。
【總論】:同人,君子親附致一之道也。尚廣遠,用無私,戒結黨。初九,出門,大同小異。六二,於宗,小同大異。九三,伏戎升陵,終至於異。九四,乘墉,自異趨同。九五,大師克相遇,歷異漸同。上九,同人於郊,終歸於同。六爻變化,離體三爻自同而異,乾體三爻自異而同。六爻行用,所以求同存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