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72期:【民不畏威】章

…分享美好…

640 27 e1710841035251.jpeg白話老子《白話老子》連載第72期:【民不畏威】章

640-1
白話老子》72期:【民不畏威】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無狎(xiá)其所居
無厭(yā)其所生
夫唯不厭(yā)
是以不厭(yàn)
是以聖人
自知,不自見(xiàn)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解說】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如果老百姓不害怕統治者的威權,
那麼,更大的威脅就要到來了。
這裡的民,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最底層的老百姓,干最具體的活,納稅,服兵役等等。他們對着誰啊?對着統治者。雖然這句話沒有直接點出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隱含着的;但是,我們用對待的思維,來仔細的閱讀理解,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這句話出現了兩個威。我們來看威這個漢字,是一個女人持有斧鉞。為什麼一個女人要持有斧鉞?君王不應該都是男人嘛?因為在古時候,女人是弱者,所以,老子在這裡用「威」,或許就是表示統治者內心是懦弱的。而統治者為什麼內心這麼懦弱?這是因為他對底層百姓掠奪壓榨,來滿足自己的奢靡享樂,所以自然就失去了治理的合法性,所以他的內心是沒有底氣的,虛弱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自然會帶來老百姓的反抗。而統治者就要動用國家機器來威脅老百姓,缺失了有道的君王對人民本該有的慈愛、無為、有德等美好的特徵。君王當然應該懷德,而不是使用權勢,凌厲、壓迫、威脅老百姓。由此可見,這就是老子時代的很多諸侯國的現狀。
所以,民不畏威,不畏誰的威?顯然就是統治者。這說明,統治者搞的不是道治、德治、法治,而是威權的政治。所以,第一個威,是威權政治的威。而大威至,這第二個威,就是威脅、危害、災禍的意思。
假如老百姓不害怕這種威權、高壓的政治,那麼大的危險就要到來了。說明統治者食稅很多,財貨有餘,橫徵暴斂;而底層百姓被壓榨,生活痛苦,面對這樣的不公正,自然內心充滿怒火怨恨。那麼,統治者就要採用更加高壓的政策、嚴苛的法令來威壓百姓。但是,這個時候威權政治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百姓已經無所畏懼,必然要奮起反抗暴政。帛書講:民不畏威,則大威將至也。應該是更加準確些。從法治社會的「畏之」到了亂世的不畏而「侮之」,所以更大的危險、災難就要到來了,而民不畏威,就是非常明顯的徵兆。
王弼註解:威不能複製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王弼這裡對大威的註解,就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反抗,還有天道的懲罰。這是跟後續第73章講的「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是邏輯自洽的。
那麼,危險的徵兆如果有了,統治者應該怎樣才能緩解、以及逐漸解除這種危險呢?
 
無狎其所居
不要去逼迫百姓的居所。
狎,通狹小的狹,有狹小而窘迫的意思。居,很重要,安居才能樂業,而且要住好,不要讓百姓的居所狹小。老百姓的生活要素,無非衣食住行,要得到基本滿足。為什麼讓百姓的居所狹小?《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居所,就是老百姓最重要的恆產之一。回到2500年之後的現實世界,同樣也有居所狹小的問題。所以老子看到了居所是人類生存的核心要素。這就是老子的智慧的體現。
 
無厭其所生
不要去壓榨百姓的生活。
既可以讀這個厭,也可以讀壓,這裡讀壓。不要去壓榨百姓的生活,不要與百姓爭他們賴以生存的蠅頭小利。
顯然,狎其所居,厭其所生,是民不畏威的原因。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只有不去壓榨百姓,
百姓才不會厭惡統治者。
只要統治者不去壓迫百姓的生活,百姓才不會覺得生活壓力很大,因此也就不會厭惡居於上位的統治者。與第66章所講的「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可以互參,意思是基本一樣的。那麼,居所狹窄,也是生活被壓榨的結果。
 
是以聖人
所以聖人。
這裡的聖人,還有一個角色,他就是國家領導者,處在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那麼,他的聖體現在哪裡呢?首先自然就是看到了上面老子所講的在國家治理上歷代君王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根源。其次就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根源在哪裡呢?
 
自知,不自見
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
22章:不自見,故明;
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為什麼會壓榨百姓的生活?為什麼會去逼蹇百姓的居所?其實就是用在了自己的享樂上了,用在滿足自己物質慾望上了。自知什麼?自知人皆有貪婪的本能,而作為國家管理者擁有巨大的權力且可能不受任何約束,所以就容易讓這種貪圖享樂的本能表現出來。
那麼,聖人的自知,就是要有覺知,要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清晰的認知。既然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了覺知,就自然明白每個人都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本能,喜歡聽諂媚的好話,喜歡享樂等等。而怎樣才能做到自知?自然就要靜修,靜中才能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有所證悟,有了自知之明。
這個見,一般是讀現,指不去自我表現,不去表現那種表面的光彩,比如豪華的儀仗,富麗的居所,奢侈的用具等等,以為這是一個侯王的體面。不去自我表現這當然就節省了國力,不會因此而去壓迫百姓的生活。
那麼,也可以讀為見,不自見故明。這個不自見,指的是打破原來生活的舒適與高高在上的階層而帶來的對底層百姓疾苦的不知,從多個渠道來了解底層百姓的生活,真正懂得他們生活的不容易,從而對底層百姓能夠共情。那麼他自然就會節省自己的用度,並對下屬的各級官員自然有所節制,上行下效。
那麼他就懂得在這個位置上,如何做好一個侯王。這樣他自然慢慢地合於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就逐漸走向了聖人的道路。
 
自愛,不自貴
自愛,而不自覺高貴。
什麼是自愛?愛什麼?自愛,就是懂得愛自己的這個生命,珍惜我這個生命在這一生的成就機會,尤其是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難得的修之於天下的機會。
那怎樣才能做到自愛?就是不自貴。什麼是自貴?在這個高高在上的位置,會不由自主地起了貴心,矜持之心,以為自己是天生高貴,生下來就是高人一等,而身邊又難免有阿腴奉承的人,所以就迷失了自我。結果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大威將至也。巨大的危險,就在不知不覺之中來了。這怎麼是愛自己呢?
不自貴,就是真正地把自己放在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的位置,平視底層的老百姓,在心理上,真正把他們看成與自己是一樣的人,做到以百姓心為心。那麼就能做到「天」「地」交泰,自然就能合於天道,天道就會給與加持。在人間他就是也就豁然貫通所有國民的人心,在國家管理上自然就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所以,一個國家領導人,他天然就具備了修之於天下的資格,是可以成為候補的聖人的。如果他具備了這樣的一種品德: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這就已經遠遠超出了人的本能,是靜心參悟、透破本能之後的一種覺悟,所以就從侯王逐漸成長為真正的聖人。
成玄英註解:「保養真性,不輕染欲,故自愛也。謙卑靜退,先物後己,不自貴也。」可以作為參考。
 
故去彼取此
所以,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愛自知。
所以要取自知,去掉自見;取自愛去掉自貴。這樣,自然不需要威權政治,百姓也不會覺得生活窘迫、壓力很大,全國自然也就處於祥和的氣氛,而沒有危險的到來。這樣就消弭掉了巨大的危險的到來。這是對本章開頭「民不畏威而大威至」的呼應。
這一章是老子講治理國家的。我們普通人修之於身、修之於家、修之於鄉,怎麼理解和應用這一章呢?作為一家之長、一鄉之長,或者一個公司的領導人,一個部門的領導人,那麼,就要多為家人、鄉親們與下屬着想,多換位思考,真正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家人,儘可能讓他們生活好些,居所大些,收入多些,那麼,自然就會有祥和的氣氛,自然能齊心協力,做事用心,指揮靈活。那麼,身體健康、家庭和諧、事業興旺,也就成為了必然。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72期:【民不畏威】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