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附錄二 關於易占的幾個問題

…分享美好…

附錄二 關於易占的幾個問題

本書的點校本面世後,許多讀者詢問有關易占的問題,如《繫辭上》所講的大衍筮法怎樣具體操作?得到的卦或一爻變或多爻變,或無變爻,應如何取用卦爻辭?簡易求卦法有哪些?哪種求卦方法最優勝?怎樣理解「至誠通神之術」?等等。為滿足讀者的要求,筆者試就自己的理解,對這些問題作以解答。

一、大衍筮法怎樣具體操作?

所謂大衍筮法,也是正式筮法,即《繫辭上》所述筮法。這種筮法使用五十根蓍草,沒有蓍草,可以用竹籤代替。在占筮之前,先要準備好紙和筆,以便記錄。

首先要凝神誠心。按照朱熹所定的《筮儀》,要洗手、焚香、致敬,雙手拿着全部五十根蓍草,熏在香爐上,命蓍說:「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藉助你偉大而靈驗的占筮!藉助你偉大而靈驗的占筮!)然後報上姓名,說明為什麼事情,「未知可否,爰質所疑於神之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不知道可不可以,所以詢問神靈,不管吉凶得失,還是悔吝憂慮,都請明白告知!)

五十根蓍草或竹籤的具體操作,是先從五十根中拿出一根,放回竹筒,始終不用,以象徵天地陰陽未判之前的太極。太極不動,只用其他四十九根竹籤,這樣,其他四十九根竹籤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就都是太極的變化了。

將餘下的四十九根竹籤隨機分開,分別握在兩手中,左手握的象徵天,右手握的象徵地。然後從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象徵與天地並立而為三的人。

用右手數左手中的竹籤,每四根一組地數,以象徵四季;餘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夾在無名指與中指之間,象徵閏月。再用左手數剛才從右手中放下的竹籤,每四根一組地數,最後餘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夾在中指與食指之間。小指中的一根與左右手餘下的竹籤,合起來必定是九或者五。

以上叫第一變。

將第一變餘下的九根或五根竹籤除去不用,只用四十或四十四根竹籤。然後從右手取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間,再每四根一數,分別數左右手的竹籤。兩手所余加上取出的一根,必定是四或八。這是第二變。

再將其餘的三十二或三十六根竹籤,與第二變同樣操作,餘下的合計,仍然是四或八。這是第三變。

經由以上的三變,就得到一爻,叫做「三變而成爻」。因為陰陽二氣從下而生,所以第一爻也就是最下面的一爻,其他爻依次向上排列。

第一變餘下的是九或五,第二、三變餘下八或四。九與八包含兩個四,為偶數,屬陰;五與四包含一個四,為奇數,屬陽。

三變中有兩次偶數一次奇數,即九四八、九八四或五八八時,稱作少陽,也簡稱單,就是陽爻,記錄為「 」。三變中有兩次奇數一次偶數,即五四八、五八四或九四四時,稱作少陰,也簡稱「拆」,記錄為「 」。三變都是奇數,即五四四時,稱作老陽,簡稱「重」,為陽爻,但因為陽極,有變陰的可能,記錄為「〇」。三變都是奇數,即九八八時,稱作老陰,簡稱「交」,為陰爻,但因為陰極,有變陽的可能,記錄為「×」。

老陰可能變陽,老陽可能變陰,稱作變爻;少陰、少陽不會變化,稱作不變爻。老陽的過揲數為三十六,含有四個九;老陰的過揲數為二十四,含有四個六;少陽的過揲數為二十八,含有四個七;少陰的過揲數為三十二,含有四個八,故依次用九、六、七、八來表示。即:

三變得到第一爻,同樣再做五次三變,即可得到其他五爻,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六爻卦,叫做「十有八變而成卦」。

比如十八變的餘數依次是九八四「 」、五八八「 」、九八四「 」、五四四「〇」、五八四「 」、九八八「×」,得到的就是上雷下乾的大壯卦,稱作雷天大壯。但是大壯的第四爻是老陽「〇」,可能變成陰爻「 」;上爻為老陰「×」,可能變成陽爻「 」,從而使全卦變成為小畜。即:

這時,大壯是本卦,也叫貞卦或正卦;大畜卦是之卦,也叫悔卦或變卦。貞以定守為義,悔以感通為義。這裡的貞悔二卦合起來,稱作「大壯之大畜」。

其他卦依此類推。

以上是宋代學者朱熹依據《繫辭上》所定的筮法,歷史上對它不無質疑。主要的質疑之處是得出少陰與少陽、老陰與老陽的機率不平衡(三變之後,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出現的概率情況分別為4、20、28、12,比率為1 :5 :7 :3)。這種不平衡會導致得卦不正確,從而關係到占卜結果能否應驗,所以值得注意。但是這一筮法流傳極廣,至今還沒有別的筮法能夠與它相提並論。高島先生最初所用的,應該就是這一筮法。

二、如何取用卦爻和卦爻辭?

筮卦之後,接下來就要根據卦爻和卦爻辭來論斷吉凶了,這就需要了解卦爻和卦爻辭的取用規則,因為所謂佔法,指的就是對這種規則的運用,不了解它們是沒法斷卦的。

對於卦爻如何取用,歷史上有諸多說法,清代學者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列舉了三種,並分別加以評論,在歷史上影響較大,茲為讀者抄錄如下:

1.《啟蒙》 [1] 佔法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以外卦為悔。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

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以上爻為主。

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 [2] 。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一爻為主。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

六爻變,則乾坤佔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

2.王氏 [3] 佔法

一爻變,以本卦爻為貞,之卦爻為悔,二爻兼用。

二爻變,以初變爻為貞,次變爻為悔,作兩節消息之。

三爻變,以先變為貞,後二變為悔。

四爻變,五爻變,六爻變,皆以先變爻為貞,後變爻為悔,作四五六節消息之。

六爻皆不變者,貞彖辭,彖辭為七八不變者設也。

3.丰南禺 [4] 佔法

貞悔者,以六畫言,則內為貞,外為悔,決之於外;以三畫言,則下為貞,上為悔,決之於上。貞取定守為義,悔取通感為義,故六畫則決之於外卦,三畫則決之於上爻。

如初二兩爻變,則以二決之。內三爻皆變,則以三決之。如內三爻皆靜,外卦之二爻變、三爻變者,皆內卦之例。如初之於四或五或上,二之於四或五或上,三之於四或五或上,皆二爻變,概決之於悔。

三爻變者,初四五,二五上,三四上;四爻變者,如初三四上,皆以最上一爻決之。

三爻變者,如二三四;四爻變者,如初三四上,則以四決之,而參之以二,所謂「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也。

如二三五,如三四五,如初三五,皆三爻變者;如初二三五,如初二四五,如二三四五,皆四爻變者;如初二三四五,為五爻變者,則皆以五決之,而參之以三,所謂「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也。

如初二三四上,如初三四五上,如初二四五上,皆五爻變者,則皆以上爻決之,而參之以初,蓋上下相應,亦二與四、三與五之例也。

六爻皆變,乾坤佔二用,余占之卦之貞悔。

六爻皆靜,則占本卦之貞悔(六爻變,占之卦之大象;六爻不變,占本卦大象)。

若彖辭則專以待卜。天子諸侯有大事,則筮人先筮得其卦,書於板以授太卜。太卜以墨畫所得之卦於龜腹,春灼後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後右。其文入於卦墨,謂之食,則決於彖。

4.黃宗羲的評論

蓋兩家之所以不從《啟蒙》者,以周公爻辭本為九六之變者設,非為七八之不變者設,《周易》不用七八,豈有七八而冒用九六之辭哉!則以之卦不變爻占者,失其意矣。

彖與爻各自為書,彖不取足於爻,爻不取足於彖。《易》果為卜筮而作,未有爻時,彖不可占,豈文王為未成之書耶?則以占辭平分於彖爻者非矣。

然王氏之法,所謂「四五六節消息之」者,則亦雜而無紀。豐氏之法,所謂二四同功、三五同功,初上本末者,亦強以辭入於占,不可為例。後之學者苟得左氏之意,其無例者未嘗不可見也。

故一爻變者,既占本卦變爻,亦占之卦對爻,蓋未有貞而無悔者也。觀左氏晉獻公嫁伯姬,遇歸妹之睽,上爻變,既引歸上之「刲羊」、「承筐」,又引睽之張弧,可知矣。

二爻變者,以下爻為貞,上爻為悔;三爻變者,以變末一爻為主,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觀晉筮立晉公,遇乾之否,三爻為變末,曰「配而不終,君三出焉」。終者,乾三之「終日」也。否三「包羞」,故「配而不終」也。而《啟蒙》以晉重耳之「屯貞悔豫」,司空季子占「利建侯」為例,謂當佔兩卦彖辭。不知凡所遇之卦,不論一爻變至六爻變,彖辭無不可引用,何獨以三爻變專之?觀左氏孔成子筮立君,遇屯之比,此一爻變者,而史占屯彖之「元亨」;穆姜遇艮之隨,此五爻變者,而稱隨彖之辭,亦明矣。如郭璞遇驢鼠,遇遁之蠱,又為晉王筮,遇艮之睽,皆三爻變也,皆不稱彖辭。

四爻變五爻變者,皆以變末一爻為主,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即如穆姜五爻之變,主在上爻艮上之「敦艮」,既有止義,而隨上之辭「拘系之,乃從維之」,故穆姜曰:「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六爻變者,皆以上爻為主,而兩卦為貞悔。

六爻不變者,以初為貞,上為悔。觀晉代楚,筮之,遇復六爻不變,史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蓋晉貞楚悔,初之元吉,晉實當之;上之行師「大敗,以其國君凶」,楚實當之。

其例明顯如是,則無三家之病矣。

以上是黃宗羲《周易象數論·佔法》原文,只是筆者為眉目清楚而分了標題。黃宗羲綜合三家佔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且說得清楚明白,不愧是大師的手筆,對於學習易占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但是如果以為它已經把佔法說盡,了解這些就萬事大吉了,那也是不對的,因為易占是法無定法的。

請看近人尚秉和《周易古筮考》中的例子:

孔子嘗自筮,其卦得貪,愀然有不平之色。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貪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貪,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貪,非吾之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這一卦無變爻,純據卦義推論,與以上諸家說法都不合。

贊皇縣尉張師卧病經年,日覺危殆,請賀卜之,得無妄,曰:「『無妄之疾,勿葯有喜』,請停理療,五日必大廖也。」師果應期而愈。尚秉和解釋說:「按上筮獨取五爻辭,或五爻發也。然筮得鼎卦者,四爻不發,亦嘗取折足象。筮固無定法也。」

有一人父疾,托相知者筮之,遇泰,筮者云:「甚吉,疾當愈。」是人喜出後,趙輔和謂筮者曰:「泰卦乾下坤上,然則父入土矣,豈得言吉?」果以凶聞。這一卦只據卦象推論,與黃宗羲說的那樣用變爻及之卦對爻占的說法不合。

唐天寶十四年,王諸入解,筮遇乾之觀,謂:「已及賓王,而大人未見。」遂遇祿山亂而返。這是四爻變而以之卦四爻(「利用賓於王」)和本卦五爻(「利見大人」)論斷的例子,與以上諸家說都不合。變爻不及五爻,故「大人未見」。

元張留孫待詔尚方,因論黃老治道貴清靜,聖人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主衷。及上將以完澤為丞,命留孫筮之,得同人之豫,曰:「同人,柔得位而進乎乾,君臣之和也。豫『利建侯』,命相之事也,吉何如之?願陛下勿疑。」及拜完澤,天下果以為賢。這是四爻變而以本卦《彖傳》和之卦卦辭占,與以上諸家說法都不合。

梁大同中,同泰寺災,帝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坤之履,曰:「無害。繇雲『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文言》云:『東北喪朋,乃終有慶』。」這一卦五爻變而不取上變爻,只用本卦卦辭占,與以上諸家說法都不合。

有這麼多與以上說法都不合的例子,而且其中幾乎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實在令人難解。難怪一些人認為只有無變爻或一爻變的卦才有占斷,多爻變則無占斷,屬於所謂「盲卦」,遇到這種情況,只好中止或另來一卦。但是,假如真是這樣,那麼,佔得無變爻或一爻變的卦的幾率很小,絕大部分就都將是所謂「盲卦」,這樣,大衍筮法就成了極無效率的笨法,還談什麼巧妙,談什麼「成變化而行鬼神」呢?那麼多多爻變的占例都準確地應驗了,能說是無占的盲卦嗎?可見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之所以有這麼不合規則的占例,約有兩個原因:一是易佔在很大程度上靠悟性,靠直覺和靈感,與無意識有着更深的淵源,而不是靠邏輯化的頭腦去循規蹈矩,所以很容易突破規則而旁逸斜出。其二,易占必須考慮當事者的具體情況和所佔問的具體事情。宋代學者趙汝楳《易雅·占釋》中指出:「夫儒者命筮之要,本於聖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時,曰事,曰占。求占之謂身,所居之謂位,所遇之謂時,命筮之謂事,兆吉凶之謂占。故善筮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與居位之當否,遭時之險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例如張師問病,得無妄卦無變爻,直接用五爻「無妄之疾,勿葯有喜」來占斷;王諸入解,筮遇乾之觀,謂「已及賓王,而大人未見」,都是憑直覺和靈感根據具體情況來取用爻,在一爻、一象、一辭、一義親切的情況下,就可以不計其餘,佔法也就隨之改變了。

易占既有規則又無定法,這就是《繫辭上》所說的「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神無方而易無體」,如果有一定不變的佔法,就不是易佔了。所以,對卦爻辭的取用規則不可拘執,以至把它看死了,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活解活斷。

易占雖然無定法,卻也不應無法,所以對黃宗羲的說法,似乎還應該作如下補充:

第一,所謂變爻,不過因為其內在張力很大,以至倒向了相反的一邊而已,其他不變爻雖然不像變爻那樣重要,到底也是卦中的一爻,所以變爻只可以看作爻中的重點,並不意味着廢棄不變爻而不用。《周易》占變的規律也不是絕對的。由於六爻間有始終關係,不管卦中有沒有變爻,或有多少變爻,都可以根據「原始反終」的道理,隨時兼看其他任何一爻。同理,變爻在兩上以上的卦中,非最上面的爻也可以兼看。

第二,變爻雖然重要,畢竟在卦義的限制之內,而卦義是通過卦辭及《彖傳》、《大象傳》來表達的,所以不論卦中有幾個變爻,都不僅應該兼看卦辭,同時也應該兼看《彖傳》、《大象傳》。

第三,卦爻辭是依據象數而作,而言不盡意,所以無論卦中有沒有變爻,或有幾個變爻,都需要兼顧卦象、爻象和卦數。

第四,卦象除本卦及其上下卦外,還有之卦,即變出的卦;還有錯卦,即陰陽相反者;還有綜卦,即上下顛倒者;還有互卦,包括三爻互卦六爻互卦,如此等等。這些卦象與本卦及其變爻都有密切關聯,需要時也須涉及。

第五,對之卦,以上各條也同樣適用。

第六,為了推斷應期,經常需要依照卦序,從某卦某爻推到下一卦某爻,所以根據卦序而聯繫到他卦他爻,也是應該注意到的。

第七,如果因故就同一件事或相關的事情而筮了兩卦,那麼這兩卦就要聯繫起來加以解釋。

以上各條,在上述占例和《高島易斷》中都不乏例證,讀者不妨加以研究。這裡只想舉出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著《 〈周易〉與中國精神》一文中的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榮格就自己的問題求得的卦是鼎之晉,即鼎卦的九二、九三都是變爻。他着重分析九二、九三兩個變爻,對其他爻也依據「原始反終」的原理,一一加以分析,還談到了變卦晉的卦義和它二、三、四、五爻。結果他的分析和結論都與自己心理上的盲點極度吻合,也與他面臨的處境若合符節,說明他的占斷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個例子,榮格得到的卦是坎之井,即坎卦六三一個爻變。他着重分析了這個變爻,但也沒有忽視五個不變爻,並且聯繫到了坎卦卦辭。他同樣也分析了變卦的各爻,只是沒有涉及上爻;雖然沒有談到之卦卦辭,但涉及了井卦的《大象傳》。通過這樣的分析,他生動具體地再現了自己的情境,接受了卦爻辭的勸告,在進退維谷中找到了正確的出路。

此外,榮格還把相關的兩卦即鼎之晉和坎之井,聯繫起來加以分析,從中找到了一致和相通的東西,從而對自己的結論增加了信心。

僅靠榮格的兩個占例,要說明以上各條,當然是不夠的,好在其他都屬於常識,不用多說,只有第一條是根據榮格的演示提出的,而榮格的占斷結果已經足以證明其正確性了。

三、求卦的簡易方法有哪些?

大衍筮法操作很麻煩,所以這裡介紹一些簡易筮法。這些簡易筮法有中國的,也有日本的,不但操作簡便,而且大都只有一個變爻,特別便於用爻辭占斷。

1.擲錢法

其一:

依據唐代《儀禮正義·士冠禮》中所說的原則,用三個硬幣拋擲六次,並作如下記錄:

兩個面一個背時,是少陽「 」;

兩個背一個面時,是少陰「 」;

三個背時,是變爻老陽「〇」;

三個面時,是變爻老陰「×」。

這樣,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

與正式筮法相比,擲錢法不但簡易了許多,而且筮出的卦從無變爻到六爻全變的都有,充分體現了變易之道。據說這種以錢代筮的方法創自東漢著名易學家京房。

其二:

用六枚硬幣,把其中一枚的正反兩面都塗上變爻標誌。占卜時把六枚硬幣一次擲出,看清六枚硬幣的位置及是字還是面,按它們離自己的距離,由近及遠畫出初爻以至上爻,並標明陽性或陰性的變爻。這樣可以一次成卦,並且只有一個變爻。

這種擲錢法更加簡易,也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據說作者高島先生也用過這個方法。

2.略筮法

手執五十根竹籤,先抽出一根不用,以象徵太極。

將四十九根竹籤分握於左右手,從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間。

用右手數左手中的竹籤,八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數加上小指間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乾卦「 」,為二時是兌卦「 」,為三時是離卦「 」,為四時是震卦「 」,為五時是巽卦「 」,為六時是坎卦「 」,為七時是艮卦「 」,為八時是坤卦「 」。這樣一次就可以得到下卦。

再用四十九根竹籤,同樣操作,就可以得到上卦。

這樣不會出現變爻,所以再將四十九根竹籤分為左右,從右手取出一根,夾在左小指,將左手的竹籤六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下的加上夾在小指間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初爻變,為二時是第二爻變,為三時是第三爻變,為四時是第四爻變,為五時是第五爻變,為六時是上爻變。

這是從日本傳來的筮法,其數理已經與正式筮法有很大不同。它只是比大衍筮法簡易,其實還是比較麻煩。它雖然避開了多爻變難以取用卦爻辭的尷尬,但是六爻都不變與多爻變的情況不會出現了,平空減少了易占的許多變化,無法充分體現《周易》的變易之道。

3.擲骰子

其一:

備一枚等邊三角體,共四面,各面分別刻上七、八、九、六或少陽、少陰、老陽、老陰。求卦時,把骰子放在盒內搖動,然後擲出,用朝下一一面的字符。這樣六次可得一卦。

這一方法是當代學者章秋農所創,不但簡易,而從無變爻到六爻變的卦都可以求得,缺點是擲出的四象平均,得出的變爻未免過多。

其二:

用一紅一黑兩個類似骰子的八面體,八面分別刻上八個經卦或八卦名。另用一個六面體,六面分別刻上一點以至六點,用來決定變爻。求卦時把八面體和六面體一次擲出,以紅的朝上一面的經卦為上卦,以黑的朝上一面的經卦為下卦,以六面體朝上一面點數為變爻。

這種筮法創自日本,很簡易,但得不到無變爻的卦。

4.抽籤法

其一:

在一個竹筒里放好分別刻有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經卦的竹籤,另一個竹筒裏面放好分別刻有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的六根竹籤。求卦時先從八根筒里抽出一根作下卦,再抽出一根作上卦,最後從六根筒中抽出一根作變爻。這樣也能得到一個只有一爻變的卦。

其二:

將刻有六十四卦的卦象或卦名的六十四根竹籤放在竹筒中,再將記得有初爻、二爻以至上爻的六根竹籤放在另一個竹筒中。求卦時從64根卦簽中直接抽出卦簽,再從六根爻簽中抽出一根,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而只有一個變爻的卦了。

其三:

直接將三百八十四個一爻變的卦刻在竹籤上。求卦時從中抽出一根,即可得到只有一個變爻的卦。

據說這是高島氏晚年所用方法。

5.無筮而占

即不用求卦,即事直接取相應的卦爻來論斷吉凶。

近人尚秉和在《周易古筮考》中舉過一個例子:宣七年,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間一歲,鄭人殺之。尚秉和解釋說:「豐上六變,為純離也。《周易》論變,故雖不筮,必以變言其義。豐上六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義取無德而大其屋,不過三歲,必滅亡也。」「按此亦即事取義,非筮得之卦,而亦無不驗。」

古人類似的做法很多,而常以「《易》曰」來表述。《論語》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如: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雖不是占問具體的事情,但占也在其中了。所以尚秉和說:「易學之發達,無過春秋。」

這種方法最簡易不過,但是不會產生多爻變的卦,又很難適用於複雜的事情,而且要求運用的人熟知卦辭爻辭、卦義爻義,可以隨時根據具體事加以引證,並闡發其意蘊,所以比較高深。

正式的筮法只有一種,簡易求卦法則多至無數,有以上所介紹的數種,就應該夠用了,故不再贅述。

四、哪種求卦方法最優勝?

應該指出:以上數種簡易求卦法大都並沒有什麼義理,顯得過於隨意。它們多半是從得到只有一個變爻的卦這個目的反推回來而形成的,從這一點看又未免刻意。既然如此,簡易求卦法適於用卦爻辭占斷嗎?誰能保證它們適用卦爻辭?

在現代人看來,納甲法一般是不能兼用卦爻辭的,但是它也以用三枚硬幣擲六次的方法求卦。既然如此,用三枚硬幣求得的卦是否可以用卦爻辭來斷,也就不能沒有疑問了。但是,古人常常兼用易辭佔法和納甲法,在《 〈周易〉與中國精神》中,榮格用三枚銅錢起的卦也同樣恰當地運用了卦爻辭。這應該怎樣理解呢?榮格的看法是:「《易經》認為,同時性原理髮生效用的唯一要件,是觀察者確信卦爻和卦爻可以呈現他心靈的狀態,所以他在拋擲硬幣或者分開蓍草時,必須確信它一定會存在於某個現成的情境中……」反之,「不喜歡它最好就別去用它,如果對它懷有排斥心理,那就不必從中尋求真理。」可見其原因在主觀方面,即對簡易求卦法之適用卦爻辭充滿信心而毫不懷疑。現代人已經不習用易辭佔法了,往往先入為主地以為三枚硬幣拋擲六次所得到的卦只能用納甲法,所以不能像古人那樣兼用易辭佔法;反之,只要確信這種求卦法是適於運用卦爻辭的,那它就真的適於運用卦爻辭。

三枚硬幣拋擲六次的方法是這樣,其他方法也是這樣。在《高島易斷》中,所有的例子都是一爻變的,說明作者使用的很可能多是簡易求卦法,只是作者對此未作說明而已。如果這個推測不錯的話,那麼,既然書中的占例都準確地應驗了,簡易求卦法之適於運用卦爻辭,就不應當有什麼疑問。

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簡易求卦法都只有一個變爻,而不會出現無變爻或多變爻的卦。這樣就嚴重限制了成卦的可能性,無法充分體現《周易》的變化之道,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同時,只有一個變爻,就不能着重取用卦辭了,這使卦辭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用處,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一方面,正式的筮法太煩瑣了,而且它是朱熹根據《繫辭上》推演出來的,其中不無可疑之處,後人對它也不無指摘,而且至今尚無定論。另一方面,簡易筮法雖然容易掌握,便於運用,但是除三枚硬幣擲六次之法、章氏易骰法之外,其他都只能出現一個變爻,不能充分體現《周易》的變化之道,並且只着重用爻辭而極少用到卦辭,使卦辭幾乎形同虛設,其中章氏易骰法投出四象的比率又過於平均,以致變爻太多。比校起來,筆者認為,在包括正式筮法在內的所有求卦方法中,以三枚硬幣擲六次一法最為優勝。

用三枚硬幣擲六次這種求卦法,所用的硬幣有正反兩面,古代使用的銅錢又外圓內方,象徵天圓地方,符合一陰一陽之道;硬幣大小和質量相等,正反面出現的比率也相等,能夠保證少陰與少陽而、老陰與老陽的平衡,而老陽老陰又不至太多,保證得出的卦是正確無誤的;三枚硬幣相當於大衍筮法所謂「三變成爻」,拋擲六次相當於大衍筮法所謂「十有八變而成卦」,但是擲六次就可以成卦,比大衍筮法簡易得多;這種求卦法得出的卦既可能是無變爻的,也可能是一爻變乃至六爻全變的,與大衍筮法的結果完全一樣,能夠窮盡4096 種變化,充分體現了《周易》的變化之道,所在適用於《周易》卦爻辭方面毫無疑義。此外,這種方法還有兩個優點:一是既談不到隨意,也談不到刻意,而是自然而然;二是有古代經典依據,經過了長期的歷史檢驗。

總之,從任何方面看,以三枚硬幣拋擲六次的方法都是無可指摘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用這種求卦法代替其他一切求卦法,包括朱熹所定的大衍筮法。

五、怎樣理解「至誠通神之道」?

所謂「至誠通神之道」,是高島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提到的概念。此道其實包括「與神溝通的方法」和「至誠無息之術」兩個方面。

「與神溝通的方法」指易占。這體現了高島先生的根本觀念。他說:「人們凡面臨大事的時候,都希望預知未來的吉凶成敗,但是這不是人所能臆測的,於是用至誠無息之術來詢問鬼神。鬼神感知了所問的事情,就會把意象體現在筮數中,以昭示事情的休咎,以決定人們的趨避。《周易》說『卜以決疑』,就是這個道理。」高島先生認為,易占作為「與神溝通的方法」,是挽救人類道德和世界危機的唯一途徑,他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這種與神溝通的方法介紹給世人,特別是西方人。

應該承認,從《繫辭傳》所謂「人謀鬼謀」,朱熹的《筮儀》所謂「爰質所疑,於神於靈」看,中國古人也和高島先生一樣,是把易占看作通神之道的,只是高島先生作為以神道為國教的日本人,對這一點尤其強調罷了。但是無論要肯定還是否定這個提法,都必須首先證明鬼神的存在與否,而科學目前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我們還是放下不談為好。很遺憾,但是沒辦法。

所謂「至誠無息之術」,是高島先生從《中庸》所謂「至誠無息」體會出來,用以提高占驗率的。他在沉思默讀過程中感悟到,「至誠無息」這句話「不只是無止息的意思,還有不發氣息的意思」。因此,他「在占筮的時候完全停止呼吸,將蓍草捧到額上,專心想着將要占卜的事情;在不得不發氣息時將蓍草一分為二,呼氣與分開蓍草的動作間不容髮。從這以後,百佔百中;根據爻辭來判斷事情,了如指掌,有悚然與神明相接的感覺。這才知道《周易》的運用,完全是精神氣力上的事情,而至誠之道完全在於無息那一剎那……」

高島先生這番話,完全是自己的經驗之談。心息相依,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呼吸的確是完全停止的;而在動作的時候,自然會以呼吸相配合。按照易理,應該以吸為陰,為靜,為收,以呼為陽,為動,為發。在內功拳中,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是在內收的時候吸氣,在外發的時候呼氣。所以用呼氣與分開蓍草的動作相配合,是非常合理的。而且氣息將發未發的時候,正是所謂「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而從專心凝神到分開蓍草,心理上和動作上同樣是由渾淪的太極一分而為天地。這電光石火般的剎那,的確是分開蓍草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再配合著突發而有力的呼氣,其中道理妙難思議,難怪他「從這以後,百佔百中」,「有悚然與神明相接的感覺」。

「至誠」為什麼能提高占驗率呢?簡單地說,因為「誠能動物」。

《中庸》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這就是所說的「誠能動物」。

現實生活中「誠能動物」的例子很多。據報道,在汶川地震中,許多人都從一個平時從來跳不過去的壕溝上跳過去了,一人也沒剩下。人在危險中會爆發出一種力量,要麼是自救,要麼是自殺,非此即彼,生死在此一搏,於是人的潛力被調動起來了。其實首先是意志被調動起來了,所以能超越身體和能力的極限,甚至可以使人入水不沉,入火不熱,從而創造出生命的奇蹟。所以古人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不但能改變自己,而且能超越時空,改變他人他物。榮格在《論同時性》一文中指出:「空間實驗的結果,可以說相當確定地證明了:在某種程度內,心靈可以泯除空間的因素。時間實驗則證明了:時間的因素(至少在未來此種次元內是如此)因心靈的緣故,可能變為相對的。投骰子的實驗則確認動功中的物體,也會受心靈所左右——這種結果實可從時空在心靈作用中的相對性預測出來。」

在易佔中,心理狀態是諸多內外因素的中心和決定性環節,只有在至誠專一的狀態下使意念精純,力量極強,才能超越主觀心理與外在事物之間的界限,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自己的心理狀態和佔得的卦爻、所佔事情及其結果緊密聯結起來,使同時性原理充分發揮作用。高島先生的高明之處,就是藉助於「至誠無息之術」,通過意念與呼吸、分開蓍草的動作間的密切配合,在最大限度上達到了這一目的。所以對易占來說,「至誠無息之術」的確不可或缺。

至誠專一的心理狀態是以充分的信心為基礎的,如果信心不足,就做不到「至誠」了。信心也是對意念的有力肯定,可以使意念更加精純有力,哪怕有一丁點懷疑,都會使意念鬆懈下去。因此,為了增強對易占的信心,做到「至誠」,除「至誠無息之術」之外,還應該將無事不佔、占前禱告、不反覆占問同一個問題、不佔非理之事等等,也作為「至誠通神之道」的重要內容,以免忽略。

六、怎樣才能趕上古人的易占水平?

作為當代人而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提問者有不讓古人專美於前的志願,這是令人感到非常高興的。

現在的學易者,絕大多數意在學習易占,而且只就易占而學習易占,而不注意對《周易》義理的研究與踐行,更不注意自己心性的修鍊。他們不知道,所謂「至誠無息之術」等,也不過是取用於一時的方法而已,單靠這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加強心性修鍊,像高島先生那樣,「窺見了聖賢的奧秘,探得了道德的本原」,才是達到「至誠通神」的務本之道,才能使「至誠無息之術」充分發生效用;他們也不知道,學習易占同樣是「功夫在詩外」,抄近路就是繞彎路。所以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這個問題的提出,顯然和高島先生在自序中的下述說法有關,即:「《周易》的運用,完全是精神氣力上的事情。」「通神的方法,靠的是精神氣力的單純;追究事物的道理的方法,靠的是智力、知識與思想的細密。所以今天的人類能窮究物理而無法通神,古人則因為精神氣力單純,能通神而無法窮究物理。這就是為什麼至誠之道通行於遠古,而智巧之術盛行於後世。」

如果說高島時代的人,在精神氣力上已經不能同古人相比,那麼雖然只過了一百多年,可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西化教育的盛行和人們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當代人就更不能和古人相比了。可以說在易占上,現代人不如古代人,西方人不如東方人,有學問的人不如無學問的人,男人不如女人,女人不如孩子。這個道理,從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著作中也很容易體會出來。因此,對要怎樣才能趕上古人的易占水平這個問題,筆者的回答是:只有通過心性修鍊而回復先天,回復古人「精神氣力的單純」狀態。

心性修鍊的途徑很多,比如讀書、練氣功、做瑜珈,等等,這裡只想就學習《周易》談一點看法。

《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太極是超乎陰陽的形而上的本體,即渾淪未分的太極,也即人的清凈本心、《中庸》所說的「至誠」,人能認識和保持這個清凈本心,就是聖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則是太極本體的顯相和作用,是人與萬事萬物及其發展變化的模型,其中無不含有豐富的義理。這些義理從天道到人道,從自然到社會,從身心修養到經世致用,深廣、通達而又切於實用,而又無不引導人了悟太極本體。學易者只有精研其中的義理,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去,既把握好自己又把握好局面,同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不斷加強息怕心性修鍊,進而體道通神,超凡入聖,才能有大成就。不這樣做就是不誠,而以不誠的學習過程而期望達到「至誠通神」的境界,無異於緣木求魚。高島先生也說:「實踐《周易》有三個要點:一是明白易理,二是通達世事人情,三是至誠通神。」可見不鑽研易理,就丟掉了第一個要點;不實踐易理,就丟掉了第二個要點;不注意心性修鍊,使「至誠無息之術」無法充分發揮效用,第三個要點也難免丟掉。這樣,還怎麼能學好和用好《周易》呢?

《周易》的用處遠不只易占,它還是小則可修身,大則可以治理家庭、國家、天下的經典,本來不可以局限於易占,但是即使只是為了學好易占,也必須以自己的心性修鍊為本。因為最高層次的易占是連卦也不用的,它甚至不能稱它為易占,因為它沒有占卜過程,連卦也不用,沒有斷卦的思維過程,更沒有利害計較,完全是直覺和靈感,是清凈本心的自然感應。這才是《繫辭上》所說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中庸》所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所以荀子說「善易者不佔」。《管子·內業》也說:「摶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這樣的層次,只有得道的聖人才能經常做到。其次才是高島先生那樣的層次,即藉助於卦爻和卦爻辭,能夠活解活斷,並且百佔百中。而即使這個層次,也非有本心的智慧不可,因為易占思維不重因果性和邏輯性,較少批判性,多靠聯想、類比和象徵,強調直覺和靈感,更接近無意識。高島先生之所以非一般人可及,奧秘就在這裡。可見人的心性修鍊達到什麼境界,易占也就達到什麼境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周易》是本末兼賅的經典,不然也就稱不上「群經之首」、「大道之原」了。在《周易》,太極是本體,卦爻是支末;在人,修身是根本,占卜是支末,我們不能總是捨本逐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對這些話,讀者要好好體會和落實才好。

也許有人會說:心性修鍊太難了,聖人的境界太高了,高島先生的境界也難以企及。的確是這樣,但是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這種情緒的:孔子的學生冉求對孔子說:「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畫,畫地為牢的意思。

注釋

[1].《啟蒙》:指《易學啟蒙》,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由蔡氏起稿,與朱熹《周易本義》互為表裡。蔡元定字季通,人稱西山先生。師事朱熹,朱熹以友視之。

[2].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按照李挺之卦變圖,凡三爻變者,每卦有二十卦,前十卦指初爻不變者,後十卦為初爻變者。若變卦在前十卦,則以兩卦的卦辭占,以本卦卦辭為主;若變卦在後十卦中,則以之卦為主。

[3].王氏:所指不詳。

[4].丰南禺:名坊,字存禮,一字存叔、人叔,號人翁,後改名道生,號南禺、南禺外史,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嘉靖年間著名的學者、書法家、鑒藏家和藏書家,其「萬卷樓」名聞遐爾。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吏部(一說禮部)主事,改南考功主事,因吏議免官。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晚年窮困潦倒,寄居於寺廟,病逝於僧舍。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附錄二 關於易占的幾個問題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