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关于易占的几个问题
本书的点校本面世后,许多读者询问有关易占的问题,如《系辞上》所讲的大衍筮法怎样具体操作?得到的卦或一爻变或多爻变,或无变爻,应如何取用卦爻辞?简易求卦法有哪些?哪种求卦方法最优胜?怎样理解“至诚通神之术”?等等。为满足读者的要求,笔者试就自己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作以解答。
一、大衍筮法怎样具体操作?
所谓大衍筮法,也是正式筮法,即《系辞上》所述筮法。这种筮法使用五十根蓍草,没有蓍草,可以用竹签代替。在占筮之前,先要准备好纸和笔,以便记录。
首先要凝神诚心。按照朱熹所定的《筮仪》,要洗手、焚香、致敬,双手拿着全部五十根蓍草,熏在香炉上,命蓍说:“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借助你伟大而灵验的占筮!借助你伟大而灵验的占筮!)然后报上姓名,说明为什么事情,“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之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不知道可不可以,所以询问神灵,不管吉凶得失,还是悔吝忧虑,都请明白告知!)
五十根蓍草或竹签的具体操作,是先从五十根中拿出一根,放回竹筒,始终不用,以象征天地阴阳未判之前的太极。太极不动,只用其他四十九根竹签,这样,其他四十九根竹签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就都是太极的变化了。
将余下的四十九根竹签随机分开,分别握在两手中,左手握的象征天,右手握的象征地。然后从右手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与天地并立而为三的人。
用右手数左手中的竹签,每四根一组地数,以象征四季;余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象征闰月。再用左手数刚才从右手中放下的竹签,每四根一组地数,最后余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小指中的一根与左右手余下的竹签,合起来必定是九或者五。
以上叫第一变。
将第一变余下的九根或五根竹签除去不用,只用四十或四十四根竹签。然后从右手取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间,再每四根一数,分别数左右手的竹签。两手所余加上取出的一根,必定是四或八。这是第二变。
再将其余的三十二或三十六根竹签,与第二变同样操作,余下的合计,仍然是四或八。这是第三变。
经由以上的三变,就得到一爻,叫做“三变而成爻”。因为阴阳二气从下而生,所以第一爻也就是最下面的一爻,其他爻依次向上排列。
第一变余下的是九或五,第二、三变余下八或四。九与八包含两个四,为偶数,属阴;五与四包含一个四,为奇数,属阳。
三变中有两次偶数一次奇数,即九四八、九八四或五八八时,称作少阳,也简称单,就是阳爻,记录为“ ”。三变中有两次奇数一次偶数,即五四八、五八四或九四四时,称作少阴,也简称“拆”,记录为“ ”。三变都是奇数,即五四四时,称作老阳,简称“重”,为阳爻,但因为阳极,有变阴的可能,记录为“〇”。三变都是奇数,即九八八时,称作老阴,简称“交”,为阴爻,但因为阴极,有变阳的可能,记录为“×”。
老阴可能变阳,老阳可能变阴,称作变爻;少阴、少阳不会变化,称作不变爻。老阳的过揲数为三十六,含有四个九;老阴的过揲数为二十四,含有四个六;少阳的过揲数为二十八,含有四个七;少阴的过揲数为三十二,含有四个八,故依次用九、六、七、八来表示。即:
三变得到第一爻,同样再做五次三变,即可得到其他五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六爻卦,叫做“十有八变而成卦”。
比如十八变的余数依次是九八四“ ”、五八八“ ”、九八四“ ”、五四四“〇”、五八四“ ”、九八八“×”,得到的就是上雷下乾的大壮卦,称作雷天大壮。但是大壮的第四爻是老阳“〇”,可能变成阴爻“ ”;上爻为老阴“×”,可能变成阳爻“ ”,从而使全卦变成为小畜。即:
这时,大壮是本卦,也叫贞卦或正卦;大畜卦是之卦,也叫悔卦或变卦。贞以定守为义,悔以感通为义。这里的贞悔二卦合起来,称作“大壮之大畜”。
其他卦依此类推。
以上是宋代学者朱熹依据《系辞上》所定的筮法,历史上对它不无质疑。主要的质疑之处是得出少阴与少阳、老阴与老阳的机率不平衡(三变之后,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出现的概率情况分别为4、20、28、12,比率为1 :5 :7 :3)。这种不平衡会导致得卦不正确,从而关系到占卜结果能否应验,所以值得注意。但是这一筮法流传极广,至今还没有别的筮法能够与它相提并论。高岛先生最初所用的,应该就是这一筮法。
二、如何取用卦爻和卦爻辞?
筮卦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卦爻和卦爻辞来论断吉凶了,这就需要了解卦爻和卦爻辞的取用规则,因为所谓占法,指的就是对这种规则的运用,不了解它们是没法断卦的。
对于卦爻如何取用,历史上有诸多说法,清代学者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列举了三种,并分别加以评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兹为读者抄录如下:
1.《启蒙》 [1] 占法
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以外卦为悔。
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
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以上爻为主。
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 [2] 。
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一爻为主。
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
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2.王氏 [3] 占法
一爻变,以本卦爻为贞,之卦爻为悔,二爻兼用。
二爻变,以初变爻为贞,次变爻为悔,作两节消息之。
三爻变,以先变为贞,后二变为悔。
四爻变,五爻变,六爻变,皆以先变爻为贞,后变爻为悔,作四五六节消息之。
六爻皆不变者,贞彖辞,彖辞为七八不变者设也。
3.丰南禺 [4] 占法
贞悔者,以六画言,则内为贞,外为悔,决之于外;以三画言,则下为贞,上为悔,决之于上。贞取定守为义,悔取通感为义,故六画则决之于外卦,三画则决之于上爻。
如初二两爻变,则以二决之。内三爻皆变,则以三决之。如内三爻皆静,外卦之二爻变、三爻变者,皆内卦之例。如初之于四或五或上,二之于四或五或上,三之于四或五或上,皆二爻变,概决之于悔。
三爻变者,初四五,二五上,三四上;四爻变者,如初三四上,皆以最上一爻决之。
三爻变者,如二三四;四爻变者,如初三四上,则以四决之,而参之以二,所谓“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也。
如二三五,如三四五,如初三五,皆三爻变者;如初二三五,如初二四五,如二三四五,皆四爻变者;如初二三四五,为五爻变者,则皆以五决之,而参之以三,所谓“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也。
如初二三四上,如初三四五上,如初二四五上,皆五爻变者,则皆以上爻决之,而参之以初,盖上下相应,亦二与四、三与五之例也。
六爻皆变,乾坤占二用,余占之卦之贞悔。
六爻皆静,则占本卦之贞悔(六爻变,占之卦之大象;六爻不变,占本卦大象)。
若彖辞则专以待卜。天子诸侯有大事,则筮人先筮得其卦,书于板以授太卜。太卜以墨画所得之卦于龟腹,春灼后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后右。其文入于卦墨,谓之食,则决于彖。
4.黄宗羲的评论
盖两家之所以不从《启蒙》者,以周公爻辞本为九六之变者设,非为七八之不变者设,《周易》不用七八,岂有七八而冒用九六之辞哉!则以之卦不变爻占者,失其意矣。
彖与爻各自为书,彖不取足于爻,爻不取足于彖。《易》果为卜筮而作,未有爻时,彖不可占,岂文王为未成之书耶?则以占辞平分于彖爻者非矣。
然王氏之法,所谓“四五六节消息之”者,则亦杂而无纪。丰氏之法,所谓二四同功、三五同功,初上本末者,亦强以辞入于占,不可为例。后之学者苟得左氏之意,其无例者未尝不可见也。
故一爻变者,既占本卦变爻,亦占之卦对爻,盖未有贞而无悔者也。观左氏晋献公嫁伯姬,遇归妹之睽,上爻变,既引归上之“刲羊”、“承筐”,又引睽之张弧,可知矣。
二爻变者,以下爻为贞,上爻为悔;三爻变者,以变末一爻为主,本卦为贞,之卦为悔。观晋筮立晋公,遇乾之否,三爻为变末,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终者,乾三之“终日”也。否三“包羞”,故“配而不终”也。而《启蒙》以晋重耳之“屯贞悔豫”,司空季子占“利建侯”为例,谓当占两卦彖辞。不知凡所遇之卦,不论一爻变至六爻变,彖辞无不可引用,何独以三爻变专之?观左氏孔成子筮立君,遇屯之比,此一爻变者,而史占屯彖之“元亨”;穆姜遇艮之随,此五爻变者,而称随彖之辞,亦明矣。如郭璞遇驴鼠,遇遁之蛊,又为晋王筮,遇艮之睽,皆三爻变也,皆不称彖辞。
四爻变五爻变者,皆以变末一爻为主,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即如穆姜五爻之变,主在上爻艮上之“敦艮”,既有止义,而随上之辞“拘系之,乃从维之”,故穆姜曰:“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六爻变者,皆以上爻为主,而两卦为贞悔。
六爻不变者,以初为贞,上为悔。观晋代楚,筮之,遇复六爻不变,史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何待?”盖晋贞楚悔,初之元吉,晋实当之;上之行师“大败,以其国君凶”,楚实当之。
其例明显如是,则无三家之病矣。
以上是黄宗羲《周易象数论·占法》原文,只是笔者为眉目清楚而分了标题。黄宗羲综合三家占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清楚明白,不愧是大师的手笔,对于学习易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如果以为它已经把占法说尽,了解这些就万事大吉了,那也是不对的,因为易占是法无定法的。
请看近人尚秉和《周易古筮考》中的例子: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贪,愀然有不平之色。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贪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贪,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贪,非吾之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也。”这一卦无变爻,纯据卦义推论,与以上诸家说法都不合。
赞皇县尉张师卧病经年,日觉危殆,请贺卜之,得无妄,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请停理疗,五日必大廖也。”师果应期而愈。尚秉和解释说:“按上筮独取五爻辞,或五爻发也。然筮得鼎卦者,四爻不发,亦尝取折足象。筮固无定法也。”
有一人父疾,托相知者筮之,遇泰,筮者云:“甚吉,疾当愈。”是人喜出后,赵辅和谓筮者曰:“泰卦乾下坤上,然则父入土矣,岂得言吉?”果以凶闻。这一卦只据卦象推论,与黄宗羲说的那样用变爻及之卦对爻占的说法不合。
唐天宝十四年,王诸入解,筮遇乾之观,谓:“已及宾王,而大人未见。”遂遇禄山乱而返。这是四爻变而以之卦四爻(“利用宾于王”)和本卦五爻(“利见大人”)论断的例子,与以上诸家说都不合。变爻不及五爻,故“大人未见”。
元张留孙待诏尚方,因论黄老治道贵清静,圣人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主衷。及上将以完泽为丞,命留孙筮之,得同人之豫,曰:“同人,柔得位而进乎乾,君臣之和也。豫‘利建侯’,命相之事也,吉何如之?愿陛下勿疑。”及拜完泽,天下果以为贤。这是四爻变而以本卦《彖传》和之卦卦辞占,与以上诸家说法都不合。
梁大同中,同泰寺灾,帝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坤之履,曰:“无害。繇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文言》云:‘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这一卦五爻变而不取上变爻,只用本卦卦辞占,与以上诸家说法都不合。
有这么多与以上说法都不合的例子,而且其中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实在令人难解。难怪一些人认为只有无变爻或一爻变的卦才有占断,多爻变则无占断,属于所谓“盲卦”,遇到这种情况,只好中止或另来一卦。但是,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占得无变爻或一爻变的卦的几率很小,绝大部分就都将是所谓“盲卦”,这样,大衍筮法就成了极无效率的笨法,还谈什么巧妙,谈什么“成变化而行鬼神”呢?那么多多爻变的占例都准确地应验了,能说是无占的盲卦吗?可见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之所以有这么不合规则的占例,约有两个原因:一是易占在很大程度上靠悟性,靠直觉和灵感,与无意识有着更深的渊源,而不是靠逻辑化的头脑去循规蹈矩,所以很容易突破规则而旁逸斜出。其二,易占必须考虑当事者的具体情况和所占问的具体事情。宋代学者赵汝楳《易雅·占释》中指出:“夫儒者命筮之要,本于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求占之谓身,所居之谓位,所遇之谓时,命筮之谓事,兆吉凶之谓占。故善筮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之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例如张师问病,得无妄卦无变爻,直接用五爻“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来占断;王诸入解,筮遇乾之观,谓“已及宾王,而大人未见”,都是凭直觉和灵感根据具体情况来取用爻,在一爻、一象、一辞、一义亲切的情况下,就可以不计其余,占法也就随之改变了。
易占既有规则又无定法,这就是《系辞上》所说的“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神无方而易无体”,如果有一定不变的占法,就不是易占了。所以,对卦爻辞的取用规则不可拘执,以至把它看死了,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活解活断。
易占虽然无定法,却也不应无法,所以对黄宗羲的说法,似乎还应该作如下补充:
第一,所谓变爻,不过因为其内在张力很大,以至倒向了相反的一边而已,其他不变爻虽然不像变爻那样重要,到底也是卦中的一爻,所以变爻只可以看作爻中的重点,并不意味着废弃不变爻而不用。《周易》占变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六爻间有始终关系,不管卦中有没有变爻,或有多少变爻,都可以根据“原始反终”的道理,随时兼看其他任何一爻。同理,变爻在两上以上的卦中,非最上面的爻也可以兼看。
第二,变爻虽然重要,毕竟在卦义的限制之内,而卦义是通过卦辞及《彖传》、《大象传》来表达的,所以不论卦中有几个变爻,都不仅应该兼看卦辞,同时也应该兼看《彖传》、《大象传》。
第三,卦爻辞是依据象数而作,而言不尽意,所以无论卦中有没有变爻,或有几个变爻,都需要兼顾卦象、爻象和卦数。
第四,卦象除本卦及其上下卦外,还有之卦,即变出的卦;还有错卦,即阴阳相反者;还有综卦,即上下颠倒者;还有互卦,包括三爻互卦六爻互卦,如此等等。这些卦象与本卦及其变爻都有密切关联,需要时也须涉及。
第五,对之卦,以上各条也同样适用。
第六,为了推断应期,经常需要依照卦序,从某卦某爻推到下一卦某爻,所以根据卦序而联系到他卦他爻,也是应该注意到的。
第七,如果因故就同一件事或相关的事情而筮了两卦,那么这两卦就要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以上各条,在上述占例和《高岛易断》中都不乏例证,读者不妨加以研究。这里只想举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著《 〈周易〉与中国精神》一文中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荣格就自己的问题求得的卦是鼎之晋,即鼎卦的九二、九三都是变爻。他着重分析九二、九三两个变爻,对其他爻也依据“原始反终”的原理,一一加以分析,还谈到了变卦晋的卦义和它二、三、四、五爻。结果他的分析和结论都与自己心理上的盲点极度吻合,也与他面临的处境若合符节,说明他的占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个例子,荣格得到的卦是坎之井,即坎卦六三一个爻变。他着重分析了这个变爻,但也没有忽视五个不变爻,并且联系到了坎卦卦辞。他同样也分析了变卦的各爻,只是没有涉及上爻;虽然没有谈到之卦卦辞,但涉及了井卦的《大象传》。通过这样的分析,他生动具体地再现了自己的情境,接受了卦爻辞的劝告,在进退维谷中找到了正确的出路。
此外,荣格还把相关的两卦即鼎之晋和坎之井,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中找到了一致和相通的东西,从而对自己的结论增加了信心。
仅靠荣格的两个占例,要说明以上各条,当然是不够的,好在其他都属于常识,不用多说,只有第一条是根据荣格的演示提出的,而荣格的占断结果已经足以证明其正确性了。
三、求卦的简易方法有哪些?
大衍筮法操作很麻烦,所以这里介绍一些简易筮法。这些简易筮法有中国的,也有日本的,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大都只有一个变爻,特别便于用爻辞占断。
1.掷钱法
其一:
依据唐代《仪礼正义·士冠礼》中所说的原则,用三个硬币抛掷六次,并作如下记录:
两个面一个背时,是少阳“ ”;
两个背一个面时,是少阴“ ”;
三个背时,是变爻老阳“〇”;
三个面时,是变爻老阴“×”。
这样,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
与正式筮法相比,掷钱法不但简易了许多,而且筮出的卦从无变爻到六爻全变的都有,充分体现了变易之道。据说这种以钱代筮的方法创自东汉著名易学家京房。
其二:
用六枚硬币,把其中一枚的正反两面都涂上变爻标志。占卜时把六枚硬币一次掷出,看清六枚硬币的位置及是字还是面,按它们离自己的距离,由近及远画出初爻以至上爻,并标明阳性或阴性的变爻。这样可以一次成卦,并且只有一个变爻。
这种掷钱法更加简易,也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据说作者高岛先生也用过这个方法。
2.略筮法
手执五十根竹签,先抽出一根不用,以象征太极。
将四十九根竹签分握于左右手,从右手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
用右手数左手中的竹签,八根一数,数尽时不留,余数加上小指间的一根,合计为一时是乾卦“ ”,为二时是兑卦“ ”,为三时是离卦“ ”,为四时是震卦“ ”,为五时是巽卦“ ”,为六时是坎卦“ ”,为七时是艮卦“ ”,为八时是坤卦“ ”。这样一次就可以得到下卦。
再用四十九根竹签,同样操作,就可以得到上卦。
这样不会出现变爻,所以再将四十九根竹签分为左右,从右手取出一根,夹在左小指,将左手的竹签六根一数,数尽时不留。余下的加上夹在小指间的一根,合计为一时是初爻变,为二时是第二爻变,为三时是第三爻变,为四时是第四爻变,为五时是第五爻变,为六时是上爻变。
这是从日本传来的筮法,其数理已经与正式筮法有很大不同。它只是比大衍筮法简易,其实还是比较麻烦。它虽然避开了多爻变难以取用卦爻辞的尴尬,但是六爻都不变与多爻变的情况不会出现了,平空减少了易占的许多变化,无法充分体现《周易》的变易之道。
3.掷骰子
其一:
备一枚等边三角体,共四面,各面分别刻上七、八、九、六或少阳、少阴、老阳、老阴。求卦时,把骰子放在盒内摇动,然后掷出,用朝下一一面的字符。这样六次可得一卦。
这一方法是当代学者章秋农所创,不但简易,而从无变爻到六爻变的卦都可以求得,缺点是掷出的四象平均,得出的变爻未免过多。
其二:
用一红一黑两个类似骰子的八面体,八面分别刻上八个经卦或八卦名。另用一个六面体,六面分别刻上一点以至六点,用来决定变爻。求卦时把八面体和六面体一次掷出,以红的朝上一面的经卦为上卦,以黑的朝上一面的经卦为下卦,以六面体朝上一面点数为变爻。
这种筮法创自日本,很简易,但得不到无变爻的卦。
4.抽签法
其一:
在一个竹筒里放好分别刻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经卦的竹签,另一个竹筒里面放好分别刻有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的六根竹签。求卦时先从八根筒里抽出一根作下卦,再抽出一根作上卦,最后从六根筒中抽出一根作变爻。这样也能得到一个只有一爻变的卦。
其二:
将刻有六十四卦的卦象或卦名的六十四根竹签放在竹筒中,再将记得有初爻、二爻以至上爻的六根竹签放在另一个竹筒中。求卦时从64根卦签中直接抽出卦签,再从六根爻签中抽出一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而只有一个变爻的卦了。
其三:
直接将三百八十四个一爻变的卦刻在竹签上。求卦时从中抽出一根,即可得到只有一个变爻的卦。
据说这是高岛氏晚年所用方法。
5.无筮而占
即不用求卦,即事直接取相应的卦爻来论断吉凶。
近人尚秉和在《周易古筮考》中举过一个例子:宣七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尚秉和解释说:“丰上六变,为纯离也。《周易》论变,故虽不筮,必以变言其义。丰上六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义取无德而大其屋,不过三岁,必灭亡也。”“按此亦即事取义,非筮得之卦,而亦无不验。”
古人类似的做法很多,而常以“《易》曰”来表述。《论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虽不是占问具体的事情,但占也在其中了。所以尚秉和说:“易学之发达,无过春秋。”
这种方法最简易不过,但是不会产生多爻变的卦,又很难适用于复杂的事情,而且要求运用的人熟知卦辞爻辞、卦义爻义,可以随时根据具体事加以引证,并阐发其意蕴,所以比较高深。
正式的筮法只有一种,简易求卦法则多至无数,有以上所介绍的数种,就应该够用了,故不再赘述。
四、哪种求卦方法最优胜?
应该指出:以上数种简易求卦法大都并没有什么义理,显得过于随意。它们多半是从得到只有一个变爻的卦这个目的反推回来而形成的,从这一点看又未免刻意。既然如此,简易求卦法适于用卦爻辞占断吗?谁能保证它们适用卦爻辞?
在现代人看来,纳甲法一般是不能兼用卦爻辞的,但是它也以用三枚硬币掷六次的方法求卦。既然如此,用三枚硬币求得的卦是否可以用卦爻辞来断,也就不能没有疑问了。但是,古人常常兼用易辞占法和纳甲法,在《 〈周易〉与中国精神》中,荣格用三枚铜钱起的卦也同样恰当地运用了卦爻辞。这应该怎样理解呢?荣格的看法是:“《易经》认为,同时性原理发生效用的唯一要件,是观察者确信卦爻和卦爻可以呈现他心灵的状态,所以他在抛掷硬币或者分开蓍草时,必须确信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个现成的情境中……”反之,“不喜欢它最好就别去用它,如果对它怀有排斥心理,那就不必从中寻求真理。”可见其原因在主观方面,即对简易求卦法之适用卦爻辞充满信心而毫不怀疑。现代人已经不习用易辞占法了,往往先入为主地以为三枚硬币抛掷六次所得到的卦只能用纳甲法,所以不能像古人那样兼用易辞占法;反之,只要确信这种求卦法是适于运用卦爻辞的,那它就真的适于运用卦爻辞。
三枚硬币抛掷六次的方法是这样,其他方法也是这样。在《高岛易断》中,所有的例子都是一爻变的,说明作者使用的很可能多是简易求卦法,只是作者对此未作说明而已。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的话,那么,既然书中的占例都准确地应验了,简易求卦法之适于运用卦爻辞,就不应当有什么疑问。
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简易求卦法都只有一个变爻,而不会出现无变爻或多变爻的卦。这样就严重限制了成卦的可能性,无法充分体现《周易》的变化之道,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同时,只有一个变爻,就不能着重取用卦辞了,这使卦辞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用处,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一方面,正式的筮法太烦琐了,而且它是朱熹根据《系辞上》推演出来的,其中不无可疑之处,后人对它也不无指摘,而且至今尚无定论。另一方面,简易筮法虽然容易掌握,便于运用,但是除三枚硬币掷六次之法、章氏易骰法之外,其他都只能出现一个变爻,不能充分体现《周易》的变化之道,并且只着重用爻辞而极少用到卦辞,使卦辞几乎形同虚设,其中章氏易骰法投出四象的比率又过于平均,以致变爻太多。比校起来,笔者认为,在包括正式筮法在内的所有求卦方法中,以三枚硬币掷六次一法最为优胜。
用三枚硬币掷六次这种求卦法,所用的硬币有正反两面,古代使用的铜钱又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符合一阴一阳之道;硬币大小和质量相等,正反面出现的比率也相等,能够保证少阴与少阳而、老阴与老阳的平衡,而老阳老阴又不至太多,保证得出的卦是正确无误的;三枚硬币相当于大衍筮法所谓“三变成爻”,抛掷六次相当于大衍筮法所谓“十有八变而成卦”,但是掷六次就可以成卦,比大衍筮法简易得多;这种求卦法得出的卦既可能是无变爻的,也可能是一爻变乃至六爻全变的,与大衍筮法的结果完全一样,能够穷尽4096 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周易》的变化之道,所在适用于《周易》卦爻辞方面毫无疑义。此外,这种方法还有两个优点:一是既谈不到随意,也谈不到刻意,而是自然而然;二是有古代经典依据,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
总之,从任何方面看,以三枚硬币抛掷六次的方法都是无可指摘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用这种求卦法代替其他一切求卦法,包括朱熹所定的大衍筮法。
五、怎样理解“至诚通神之道”?
所谓“至诚通神之道”,是高岛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提到的概念。此道其实包括“与神沟通的方法”和“至诚无息之术”两个方面。
“与神沟通的方法”指易占。这体现了高岛先生的根本观念。他说:“人们凡面临大事的时候,都希望预知未来的吉凶成败,但是这不是人所能臆测的,于是用至诚无息之术来询问鬼神。鬼神感知了所问的事情,就会把意象体现在筮数中,以昭示事情的休咎,以决定人们的趋避。《周易》说‘卜以决疑’,就是这个道理。”高岛先生认为,易占作为“与神沟通的方法”,是挽救人类道德和世界危机的唯一途径,他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种与神沟通的方法介绍给世人,特别是西方人。
应该承认,从《系辞传》所谓“人谋鬼谋”,朱熹的《筮仪》所谓“爰质所疑,于神于灵”看,中国古人也和高岛先生一样,是把易占看作通神之道的,只是高岛先生作为以神道为国教的日本人,对这一点尤其强调罢了。但是无论要肯定还是否定这个提法,都必须首先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而科学目前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还是放下不谈为好。很遗憾,但是没办法。
所谓“至诚无息之术”,是高岛先生从《中庸》所谓“至诚无息”体会出来,用以提高占验率的。他在沉思默读过程中感悟到,“至诚无息”这句话“不只是无止息的意思,还有不发气息的意思”。因此,他“在占筮的时候完全停止呼吸,将蓍草捧到额上,专心想着将要占卜的事情;在不得不发气息时将蓍草一分为二,呼气与分开蓍草的动作间不容发。从这以后,百占百中;根据爻辞来判断事情,了如指掌,有悚然与神明相接的感觉。这才知道《周易》的运用,完全是精神气力上的事情,而至诚之道完全在于无息那一刹那……”
高岛先生这番话,完全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心息相依,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呼吸的确是完全停止的;而在动作的时候,自然会以呼吸相配合。按照易理,应该以吸为阴,为静,为收,以呼为阳,为动,为发。在内功拳中,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在内收的时候吸气,在外发的时候呼气。所以用呼气与分开蓍草的动作相配合,是非常合理的。而且气息将发未发的时候,正是所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而从专心凝神到分开蓍草,心理上和动作上同样是由浑沦的太极一分而为天地。这电光石火般的刹那,的确是分开蓍草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再配合着突发而有力的呼气,其中道理妙难思议,难怪他“从这以后,百占百中”,“有悚然与神明相接的感觉”。
“至诚”为什么能提高占验率呢?简单地说,因为“诚能动物”。
《中庸》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就是所说的“诚能动物”。
现实生活中“诚能动物”的例子很多。据报道,在汶川地震中,许多人都从一个平时从来跳不过去的壕沟上跳过去了,一人也没剩下。人在危险中会爆发出一种力量,要么是自救,要么是自杀,非此即彼,生死在此一搏,于是人的潜力被调动起来了。其实首先是意志被调动起来了,所以能超越身体和能力的极限,甚至可以使人入水不沉,入火不热,从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能超越时空,改变他人他物。荣格在《论同时性》一文中指出:“空间实验的结果,可以说相当确定地证明了:在某种程度内,心灵可以泯除空间的因素。时间实验则证明了:时间的因素(至少在未来此种次元内是如此)因心灵的缘故,可能变为相对的。投骰子的实验则确认动功中的物体,也会受心灵所左右——这种结果实可从时空在心灵作用中的相对性预测出来。”
在易占中,心理状态是诸多内外因素的中心和决定性环节,只有在至诚专一的状态下使意念精纯,力量极强,才能超越主观心理与外在事物之间的界限,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占得的卦爻、所占事情及其结果紧密联结起来,使同时性原理充分发挥作用。高岛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借助于“至诚无息之术”,通过意念与呼吸、分开蓍草的动作间的密切配合,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了这一目的。所以对易占来说,“至诚无息之术”的确不可或缺。
至诚专一的心理状态是以充分的信心为基础的,如果信心不足,就做不到“至诚”了。信心也是对意念的有力肯定,可以使意念更加精纯有力,哪怕有一丁点怀疑,都会使意念松懈下去。因此,为了增强对易占的信心,做到“至诚”,除“至诚无息之术”之外,还应该将无事不占、占前祷告、不反复占问同一个问题、不占非理之事等等,也作为“至诚通神之道”的重要内容,以免忽略。
六、怎样才能赶上古人的易占水平?
作为当代人而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提问者有不让古人专美于前的志愿,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高兴的。
现在的学易者,绝大多数意在学习易占,而且只就易占而学习易占,而不注意对《周易》义理的研究与践行,更不注意自己心性的修炼。他们不知道,所谓“至诚无息之术”等,也不过是取用于一时的方法而已,单靠这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心性修炼,像高岛先生那样,“窥见了圣贤的奥秘,探得了道德的本原”,才是达到“至诚通神”的务本之道,才能使“至诚无息之术”充分发生效用;他们也不知道,学习易占同样是“功夫在诗外”,抄近路就是绕弯路。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和高岛先生在自序中的下述说法有关,即:“《周易》的运用,完全是精神气力上的事情。”“通神的方法,靠的是精神气力的单纯;追究事物的道理的方法,靠的是智力、知识与思想的细密。所以今天的人类能穷究物理而无法通神,古人则因为精神气力单纯,能通神而无法穷究物理。这就是为什么至诚之道通行于远古,而智巧之术盛行于后世。”
如果说高岛时代的人,在精神气力上已经不能同古人相比,那么虽然只过了一百多年,可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化教育的盛行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当代人就更不能和古人相比了。可以说在易占上,现代人不如古代人,西方人不如东方人,有学问的人不如无学问的人,男人不如女人,女人不如孩子。这个道理,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著作中也很容易体会出来。因此,对要怎样才能赶上古人的易占水平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只有通过心性修炼而回复先天,回复古人“精神气力的单纯”状态。
心性修炼的途径很多,比如读书、练气功、做瑜珈,等等,这里只想就学习《周易》谈一点看法。
《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超乎阴阳的形而上的本体,即浑沦未分的太极,也即人的清净本心、《中庸》所说的“至诚”,人能认识和保持这个清净本心,就是圣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则是太极本体的显相和作用,是人与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型,其中无不含有丰富的义理。这些义理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社会,从身心修养到经世致用,深广、通达而又切于实用,而又无不引导人了悟太极本体。学易者只有精研其中的义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既把握好自己又把握好局面,同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不断加强息怕心性修炼,进而体道通神,超凡入圣,才能有大成就。不这样做就是不诚,而以不诚的学习过程而期望达到“至诚通神”的境界,无异于缘木求鱼。高岛先生也说:“实践《周易》有三个要点:一是明白易理,二是通达世事人情,三是至诚通神。”可见不钻研易理,就丢掉了第一个要点;不实践易理,就丢掉了第二个要点;不注意心性修炼,使“至诚无息之术”无法充分发挥效用,第三个要点也难免丢掉。这样,还怎么能学好和用好《周易》呢?
《周易》的用处远不只易占,它还是小则可修身,大则可以治理家庭、国家、天下的经典,本来不可以局限于易占,但是即使只是为了学好易占,也必须以自己的心性修炼为本。因为最高层次的易占是连卦也不用的,它甚至不能称它为易占,因为它没有占卜过程,连卦也不用,没有断卦的思维过程,更没有利害计较,完全是直觉和灵感,是清净本心的自然感应。这才是《系辞上》所说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中庸》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所以荀子说“善易者不占”。《管子·内业》也说:“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这样的层次,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经常做到。其次才是高岛先生那样的层次,即借助于卦爻和卦爻辞,能够活解活断,并且百占百中。而即使这个层次,也非有本心的智慧不可,因为易占思维不重因果性和逻辑性,较少批判性,多靠联想、类比和象征,强调直觉和灵感,更接近无意识。高岛先生之所以非一般人可及,奥秘就在这里。可见人的心性修炼达到什么境界,易占也就达到什么境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周易》是本末兼赅的经典,不然也就称不上“群经之首”、“大道之原”了。在《周易》,太极是本体,卦爻是支末;在人,修身是根本,占卜是支末,我们不能总是舍本逐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对这些话,读者要好好体会和落实才好。
也许有人会说:心性修炼太难了,圣人的境界太高了,高岛先生的境界也难以企及。的确是这样,但是请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种情绪的:孔子的学生冉求对孔子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画,画地为牢的意思。
注释
[1].《启蒙》:指《易学启蒙》,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由蔡氏起稿,与朱熹《周易本义》互为表里。蔡元定字季通,人称西山先生。师事朱熹,朱熹以友视之。
[2].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按照李挺之卦变图,凡三爻变者,每卦有二十卦,前十卦指初爻不变者,后十卦为初爻变者。若变卦在前十卦,则以两卦的卦辞占,以本卦卦辞为主;若变卦在后十卦中,则以之卦为主。
[3].王氏:所指不详。
[4].丰南禺:名坊,字存礼,一字存叔、人叔,号人翁,后改名道生,号南禺、南禺外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学者、书法家、鉴藏家和藏书家,其“万卷楼”名闻遐尔。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吏部(一说礼部)主事,改南考功主事,因吏议免官。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晚年穷困潦倒,寄居于寺庙,病逝于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