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这一章虽然很简单,只有六句话,24个字,但是,其内涵如果要展开的话,那就很丰富。这就是老子立言的特点:越简单,约束就越少,那么其内涵就有无限的可能。这章显然就跟老子的认识论有关。
这一章的关键字就几个:知,病,圣,人。所以我们要从这些关键字入手,把这几个关键字的内涵,尽可能地界定清楚,才能将本章老子赋予的内涵,尽可能地解读出来。
首先说,什么是人?不就是我们这些社会上的人吗?跟动物不一样。我的解读《道德经》一个思路就是,当我们参悟老子的每一个章节的时候,尽量要带入老子的流变的思想。那么,就要对人的前世今生做些了解。
什么是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外部环境与人本身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的认知,就是本章讲的知。
纵观人类这几百万年的发展史,是一个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顽强、努力地生存,那么为了活的更好,去探索天地、万物、宇宙,以及对我们人类生命本身探索的过程。探索的范围,从外在的天地万物,到我这个生命的本身;从某个个体,到人类集体的组织形式;从形体,到意识;从最初原始的巫术,到现代理性的儒道释的集大成的理论;从看得见的有形世界,再到看不见的无形世界;从简单的技术、工艺,再到深入到微观的科学体系;等等。我们从不同的纬度来看人类的这个探索,它走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每一点新的认知,实际上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才能完成。那么人类就在这个探索过程之中,不断地开发出各种思维方法,与修身的方法,也开发、借助了各种工具,从技术发展到科学,从物质深入到精神领域,从而积累了海量的知识,形成了各种知识体系。尤其是在近几百年,人类的发展就进入到了快车道。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其根本原因在于: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这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或者说动物们的最重要的标志,并把它们甩的越来越远,智慧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人类一旦直立行走了,他的视野就迅速扩大,行走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那么他的思考的强度也就不断提升。一旦学会用火了之后,又可以大量摄取熟的肉食,有助于大脑容量的提升;为了有效组织起来生产与打仗,形成了语言,相应也刺激了大脑某些区域的发育;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就快速刺激了大脑容量的迅速发展。而手脚完全分工,手又跟大脑有关,所谓心灵手巧。同时人站起来了之后,就自然地顶天立地,在无形之中又刚好能跟天地的气场合上,尤其是跟天气合上。在甲骨文中,天,就是人的样子;天的最上一横,就是人的圆形的脑袋。这说明造字的古人们对天与大脑的关系,有深刻的认知。所以,人类的脑容量就逐渐增加。现在人的脑容量在1400ml~1650ml之间,人的智慧也就逐渐出来了;那么,知,也就出来了。
到了人类的发展的后期,也就是在六千多年前,人类出现了文字。可以将知通过文字固化下来,就形成了可以传承的知识。伴随着人类创造出文字,又有了承载文字的载体,到了后期又发展出各种印刷术,那么再到现在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那么人类的知识就能越来越低成本地、没有门槛地被几乎全体人类得到。所以在地球上人类的整体智慧就在越来越迅速地提升,人类也就逐渐就成为地球上的名至实归的霸主,抵达了生物链条的顶端。
什么是圣?繁体字为聖。聖的甲骨文,有耳、口,下边是个人形。圣的字形突出耳、口,也就是说这个人善用耳,又会用口。所以,圣的原始本意是:善于倾听,通达事理,善于表达。【礼·礼运·三代之英疏】万人曰杰,倍杰曰聖。那么圣,显然就是指在人群中的杰出的领袖。
所以,从聖的字形来看,至少是通达了人情与事理。在原始时期,人的思维能力并不很发达,而要做到通达人情事理,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所以在当时就可以称圣。
而在《庄子·胠箧》有这么一段话: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由此看来,人的认知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复杂的。而《庄子》记载的历史上的大圣,就是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创造出了某种技能,因此造福了人类,所以被推举为部落的领袖。而这种突破显然是一种智慧,或者说是知。这个知,不是逻辑的演绎,而是无中生有的,往往是脱口而出的灵感。我认为是源于对天的感应,从天而来的真知。像有巢氏会在树上建造居所;燧人氏开始用火;轩辕氏造车;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药物、种植植物。而这些还比较偏于形而下的器物。但是,到了伏羲氏,那就不一样了。
《易传·系辞下》讲: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所以,从伏羲氏开始,中华民族有了深刻的哲思,所以文明就有了迅速的发展。因此,我们还要看到,圣的内涵是随着岁月递增、文明进步,而发生着变化。
由此,在中华大地上的圣人们,他们的认知,从有形万物到天地,再到生出天地万物的无形世界,再到其中的各种规律,最后到达这一切的最后的根源,无极,大道。他们认知的对象和境界在不断地变化,那么他所采用的认知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得到的知也不同,他到达的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这可以印证于《庄子·应帝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当人类从蒙昧之中,开启了七窍,对有形世界进行探索,那么也就意味着,关闭了对无形世界的认知途经。所以当对有形世界的探索告一段落,物质相对丰富,他们就不再满足于对有形世界和物质领域,开始探索无形世界和人的精神领域。那就意味着还要重新启动人这个生命本来就具备的认知途径。
14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世界不是可以用眼睛耳朵和触觉能感知到的。那应该如何探索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有形世界(即有界)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用眼耳鼻舌身意来探索的;而无形世界则是相反的,需要屏蔽了对外的孔窍,才能进入到观无形世界(即无界)的境界。
所以我们就可以对当下人类所能到达的认知的境界做个简单的归纳总结。按照老子的有无两界的划分,那么,知也就分成了两界,相对应所采用的感官、观察的对象和所处的境界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得到的认知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有界:感知器官为五官七窍,观察对象为有形的万物,境界在有界。采用的是思辨;得到的是对有形万物的内在规律的认知;其认知最高到了基本粒子;
无界:关闭了五官七窍(即塞其兑闭其门),观察对象为气,境界在无界。采用的是无思无为下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神秘体验认知;得到的是对气,对大道,对生命的本源的认知;其认知最高到了无极。
所以,到了许慎的《说文》,圣,就被定义为:通也。与聖的最初始的字形相对应的最初始的内涵,就有比较大的区别了。
从《庄子》的记载上看,上古的大圣们一开始也还是在有形世界做探索。那么到了伏羲氏和神农氏,就开始向无形的世界,向生命境界探索,进军。所以,知是相对的,当人们每深入一点,那么知就多了一些,也就意味着出现了新的未知,知的边界就在不断地拓展。
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认知:知道自己有点知,但是未知还更大,更多。这才具备了提升自己的认知,留出了向上的空间。
如何才能有知呢?以及有更多的知呢?根据以上,我总结:知,有三个可实操的途径,即行:
理行,为学日益,学习已有的经典;历代圣贤的真知,都写成了书,经典。过去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而我们离开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时代已经2500多年了。那么,既然不能在座下闻道听讲,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历来修道要参经典。道家有《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佛家有《心经》《坛经》《金刚经》;儒家有《论语》《大学》《易经》等等。所以,参悟这些儒道释的经典,参悟明白了就有些不一样了,真知就逐渐有了。
功行,为道日损,减少自己的私欲,净化自己的心灵,方能够致虚极守静笃,才有无思无为下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体悟与实证;
德行,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这就是以德求道,自然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真知显现。
道行:以上的三种行,互相融汇,从而出来真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道行。
这一章因为字句很简单,就很容易忽略过去,很难深入。但是,因为有了上面的相对严格的界定及铺垫,那么我们再来学习这一章,就要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