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935)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白话老子》写到七十章,老子八十一章也就接近尾声,可以做个小结了。逢十的章节往往是老子具有总结性的章节。那么,老子思想的大致面貌也就浮出了水面。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能读懂老子?
什么是言?指老子对学生亲口讲的有关修练的指点,或者是老子的立言,即五千言。传说老子向西边去,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他有个本事就是会望气,他望见紫气东来,所以就把老子拦下了,请求老子给后人留下他的宝贵教言。
什么是知?这里的知,就是对老子的言,听懂了,明白了。听懂了明白了,也就有了知,相应就有行。53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第41章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那我们读到70章,就明白了:原来是圣人(老子)讲课,发言,论道,道之出口;上士闻道,听懂了明白了,就有了真知;所以知,是上士闻道而来;他就自然心中有了一个志向,要修道了,要行道了。
什么是行?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个人的修行,即修之于身;其次是行于大道,向道而行。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行道了,当然了,这个行道的道路已经在他的心中形成了,呈现出来了。那具体怎样才是行道?《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具体讲,就是到了修之于乡,开始为他人服务了,这就是大道之行,就是行于大道。
老子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们读《老子》,熟读背诵之后就会觉得老子说的都是很好懂的大白话,所以可以说是甚易知。比如第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就很容易懂,那是不是甚易行?也容易做到?不就是取象于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嘛?自然界的地势越低,水就越多。那人要是心态越低,自然集聚的智慧就多,人才就多。又比如07章: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也很好懂,看上去似乎也不难做到。
既然听闻了老子的言,就能行,说明老子已经开辟出来了一条平坦的、笔直的、通往无极终点的大道。这句话还隐含了一个意思:老子的目的是要写出一本书,让后人很容易懂,很容易践行,从而得道。也由此能推测出,当时的有关修炼经典,不易知,也不易行。
本来甚易知、甚易行的老子的道,为什么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能有以下因素。
王弼的理解是:“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王弼认为是人迷惑于自己的躁动和欲望,所以不能懂老子;又迷惑于物质浮华利益,所以做不到无私无欲。
河上公说:人恶柔弱,好刚强也。就是说,人的刚强的习气难改。这是因为没有大道感应,或者缺了明师点化。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之所以读不懂老子,一是解读时,没有在老子的文本上下够足够的功夫,没有真正用心参悟;二是一开始就用了太多的参考书,在注释上下功夫,迷失在前人的注释中。没有去读原汁原味的《老子》文本,结果就读不到《老子》他独有的真正的内涵,也就无法对老子所言形成真正的感应,去感通到老子所指向的大道,从而有真正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或者说真知。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也能有所理解,但是真正要行的时候,还是患得患失,放不下自己的贪欲、执念,也就没有真正的行。所以他的理解就一直仅仅停留在最浅层,没有因为有行而自然逐渐感应深入,从而真知越来越多,行也就越来越远,知行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如果没有行于大道的感应,想要变化气质为柔弱,那就是千难万难。
那老子所言的宗旨何在呢?我们既然学到了70章,基本上可以做个总结了。
其二,我怎样才能回到孕成我这个生命的最初始的源头?即返本;
其三,我应该如何安全地度过这一生?才能保证修道成功;
其四,修道的要点是什么?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完修道的全过程?即各个维度的顺序;
其六,在有界做事,如何贯彻无为的思想,才能保证做事成功?这是老子最接地气的章节;
其七,阐述了对待与流变的哲思,才有圆转无碍的思想来指导这一生的行为;
其八,侯王们应该如何治理国家?涵括了:内政、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
基本上《老子》五千言是一本小而全的“道学概论”。这是老子划时代的原创的巨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世人就继承了老子的修道思想,往往是在老子的道论体系内去完善一个点,或者是把其中的一个点,展开论述而成为一本著作,或者成为某种修炼的功法等。那么到了2500年之后的现在,各种道学著作就蔚为大观了。
那么做事的有依据关键,还是:无为、自然、清静、谦下、柔弱、谨慎、无私、无欲、无事,等等。
吕惠卿曰:“何为宗?无为而自然者,言之宗也。自其宗而推之,则言虽不同,皆苗裔而已矣。其有不知者乎?何谓君?无为而自然者,事之君也。得其君而治之,则事虽不同,皆臣妾而已矣。其有不行者乎?”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帛书甲本是“言有君,事有宗”;所以,难免要更加深入思考,君的内涵。
君,从口、从尹。尹,像手执权杖形,口,表示发号施令。言有君,就表示圣人之言就好像是如同君王发言,言出而法随。那么言有君的义理就要比言有宗,要更胜一筹。
这两种说法其实也是都能同时成立的,这或许就是帛书甲乙本各有其一说法的缘故。
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言有君,虽然老子论道,是言出法随的,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听懂的。无知,就是没有形成真知。虽然有幸能听闻老子论道,但是没有接住,他接不住啊。等于是虽然有在听,但是听而不闻,茫然而无知,也就没有相应的行。
为什么无知?因为不是上士,根器不够。为什么根器不够?是因为身体内在的气脉不通,脑脉不通,所以,对老子的道言是绝缘体,所以形成不了感应,就没有知,当然更谈不上真懂老子。
希,本意是稀有,很少;也内涵了“物以稀为贵”的意思。
那如何才能知老子?到了2500年之后的现在,我们都需要读《老子》才能有真知,进而读懂老子,成为他的知音。
我想我的读者是对老子思想真正感兴趣的,也很想成为老子的知音。那应该怎样读老子才能真正懂老子呢?首先,还是要背下来,做到滚瓜烂熟;其次,要深究每一个名,要用各种搜索工具以及工具书,从小学即文字训诂入手。张之洞有言:自小学入经学,经学可信;其次,要自己在没有看太多参考书或者注释的前提下试图解读《老子》,以经解经,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博览历代和现代名家解读老子,以补充自己思维上的不足。慢慢自然就能有真知出来;逐渐越来越多,就成为了稀有的懂老子的人,就成为上士了。
则,有法则的意思。我,即老子。则我,就是取法、效法老子的意思。知我是取法,则我是效法,就要开始修行了。行的初步是修身的行,即修行。那具体应该如何修呢?我们这个生命,有形气神三个层面,所以修身要形气神三修。最后是行于大道,走上传播老子修身思想的道路。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人这一生会过得很快的。那么,在得到真修之法后,就要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时间都填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讲的就是要按天来计算进步的速度,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行于大道,走向大道的终点,其实就是复归于生命的起点——无极。那么,这就是贵。
什么是贵?第20章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13章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贵,就是因为取法于《老子》这一本经典,一开始是介然有知,自然行于大道,最后行道远矣,感通大道深矣。到了贵,说明食母了,食母也就是修成了。最后做到了“食母”,以身为天下,修之于天下。所以,则我者贵,自然是神气变得尊贵无比,世所敬仰,成为在老子语境下的真正的贵人。
前人有言:性可自悟,命须师传。所以,具体的修身方法,还是需要明师来传授,指点入门。
《辞海》曰:“色之黄黑无光泽者曰褐。粗衣也。贱者衣褐。”
所以,被褐怀玉是比喻。被褐:看上去没有什么光彩照人,一点也不起眼;怀玉:但是有大道的真知,如同美玉一样宝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这句话是老子的感叹!圣人的外表与言行是不起眼的,他的言行是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含蓄而收敛、光明而不耀。凡夫俗子,肉眼凡胎,自然看不出来。世俗的人追求的是外表,追逐的是煊赫的言行,心灵的鸡汤。但是,圣人的内在充满了真知,犹如人间的美玉一样,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学习、效法。最终我们也能因为向老子虔诚学习而实现了我们这一生最大的价值,抵达了终极的目标:复归于无极。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电报(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