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類:白話老子
閱讀(816) 評論(0)
講述:黃曉明
【原文】
古之極也②
①王弼本為「是謂用人之力」,帛書甲乙本為「是謂用人」。高明曰:則「人」「天」為韻,「德」「極」為韻。前後皆為韻讀。今本中間多出「之力」二字,格局全非。從全文思想上看,老子始終重無、無為,如本章上文所言「善用人者為之下」,是以謙下的心態待人,自然眾人服氣;而用人之力,則落到形而下的有,與老子思想相悖。故據帛書校訂。
②王弼本為:「古之極」,缺「也」字。據帛書校訂。
【解說】
我們人類的文明是在一萬年前左右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智慧明顯地不斷提升,就開始組織起來搞生產,研究各種實用技術,逐漸就形成了國家,並有相應的各種組織結構,包括政府、法律、稅務、軍隊等等。
而有人的地方必有爭鬥,很多是因為思想不同而帶來的爭鬥,但更多的是利益與生存而帶來的爭鬥。那麼戰爭就成為了必然。按照荀子的說法,周朝一開始是封了71個諸侯國。而老子生活在周朝的春秋末期,馬上進入戰國時代。在這個時期,周王室已經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同時期還有各種外患。所以,孔子說這是禮崩樂壞。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原有的秩序已經失效了,而新的秩序在重新建立之中。
所以,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那麼,老子的思想之中他必然帶有戰爭的內容。如何在戰術層面上打贏一場戰爭?如何在戰略層面上做長久的思考,留下來傳遞給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寶貴而強大的思想武器?我理解這是81章之中有關戰爭內容為數也不算少的原因。也說明老子的思想是落實而完備的。
到了2500年之後的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期其實也跟老子的時期有類似之處,所以地球上也是戰爭頻發。雖然目前國際局勢依然動蕩不安,而我國還相對保持了和平建設的穩定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我就不由深思其中的機理,是否跟《老子》的思想有吻合之處?
有時候我會這樣想,假設《老子》打亂了順序,只剩下81張卡片而沒有標出順序號碼,那我怎麼來編排這81章的順序?我應該怎樣布局,以方便大家閱讀理解?《老子》中直接有關戰爭的章節,一共4個章節:道經30章、31章,講戰爭的危害;德經68章、69章,講如何打贏。由此,可以看出來一點編排者的思路。
《說文》: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孔子是對士重新做了定義。其實士最初始的含義就是男士,而且是精氣神比較旺盛的男士。所以士,就是男性的符號。那麼到了老子這個時代,士,主要是指有文化的讀書人。士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貴族衰落之後的讀書人,也可以是平民中的有文化的人,等等。那麼在這一句之中,士,顯然還是軍事的統帥。所以,王弼註解:「士,卒之帥也。」
但是,15章講: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所以,這一章老子界定的善為士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有道之士,同時還作為軍事的統帥,那他當然在國家管理中起了重要的主導的作用。
什麼是武?武,是會意字。從止表示行進,從戈表示武器,武的本義是征伐、示威,並不是《說文》講的「止戈為武」。我們現代人也善意地以為止戈為武。其實,武的本意就是要在行動之中動用武器。古人是冷兵器時代,所以腳步的移動就對武藝很重要。當然大部隊也要是要在行動中使用冷兵器而完成征伐。
因此,高明認為:此所謂『士』者,乃謂國君及其所屬官卿而握有軍權者,泛指精於戰略戰術守道之士,則以仁慈、智謀用兵,如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戰則勝』,第五十七章『以奇用兵』,非恃之以武力,先陵人也。
所以,不武的含義,一是不會輕易用武,二是從天道、政治、文化、經濟、民心、外交、後勤等多維度,從戰略上來考慮戰爭。比如現在講的經濟戰,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輿論戰,金融戰等等,其實都是戰爭的形式,而不是只有動用兵器才是戰爭。
所以,善為士者,不會是純粹的軍人角色,不會單一從軍事角度來考慮戰爭。不武,就是儘可能地不要直接動用武力。因為用武力,就必然會殺傷人命,傷亡多了,就會在天地之間產生大量的怨氣,這就會帶來天地秩序的紊亂。古人說人命關天,即人命的傷亡就跟天相關了,有關了,至關緊要了。那麼,也就是天所關注的。
老子講的戰爭,大多是指周朝諸侯國之間的內戰。到了現代,我們現在是大一統之後的國家,東邊是大海,西邊是崑崙山脈;西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北邊是沙漠。應該說當代的中國是天然形成了一個大國的格局。除了上面說的因素外,還要考慮敵我的力量對比、地緣政治等等因素。
為什麼要戰?因為生死利益攸關,利益被侵犯了,人自然會有怒氣。但是,善戰者反而沒有怒氣。這就不簡單了。
人的各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大多是生命的得失、寵辱等「本能」驅動下而產生的。而將領級別,已經超脫了本能的驅動,他不會因為外面的各種複雜因素或者局面而發怒,更不會腦子發熱而衝動,他始終保持了冷靜的思考、權衡、判斷,知進退,動善時。
那如何做到不怒?首先是內心要能覺知自己的情緒的變化,其次是制怒,最後原來會怒,現在不怒了。
善為士者不武,可以理解為是在戰略層面,屬於元帥級別或者國家領導人級別。善戰者不怒,理解是為在戰役層面,具體指揮作戰。這個層面的指揮官,可以理解為將領級別,不會腦子發熱而衝動,只會冷靜思索。
注意這裡出現了勝,出現了敵,說明一個國家,難免有敵人。什麼是敵人?意圖對我不利。老子不是那種迂曲的人,而且他的哲理很完備;那麼,對敵當然要取得勝利。那具體該如何取得勝利?善於取得勝利?老子指出:不與。帛書作「善勝敵者弗與」,而其它三句都是不。弗,不之深也。弗與,可以理解為堅決不與。
與是什麼含義?與的繁體字「與」,甲骨文有四隻手抬一個東西,表示至少有兩個人一起配合做一件事情。所以,「與」就有:配合、交往、接觸、相處、給與等含義。
所以,善勝敵者不與,可以理解為:善於戰勝敵人,不與敵人配合戰鬥,不給與敵人戰勝我的機會,不給敵人窺探到我的弱點的機會,不按照敵人的構思進行決戰,不按照敵人的節奏去作戰,要打亂他的步調,讓他不自覺地就跟隨我的節奏、進入到我的步調,來到我選擇好的決戰地,進入到我的主場等等。
不正面接觸怎麼能戰勝敵人?中學古文,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所以,當敵人氣焰囂張,氣勢洶洶,要撲上來;這個時候,要避敵鋒芒,暫時不要正面接觸。等敵人的囂張氣焰下去了,就容易戰勝了。在敵人氣盛的時候,不要給與敵人打擊我們的機會,這樣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而取得最大的戰果。
總之,有界無非時空,在時空上要尋找對我有利的空間與時機,並注意隨著流行而變化到最有利的時空點。要抓住有利於我的機會,不給敵人機會打擊我;要佔住道德制高點,出師有名;等等,來儘可能地取得最大的戰果而勝利。
既然出現了敵,那麼就要分清敵我。敵方有我方的人,我方也必然有敵方的人。而敵人是會變化的,沒有永久的敵人。從國家角度講,要合縱連橫,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少少的。
這句話有些版本是不爭,所以很多人就把不與,解讀為不爭。比如王弼註解:善勝敵者不與,不與爭也。其實,此時已經是敵人了,怎麼可能不爭而取得勝利?想勝敵,遲早要硬剛的。但是,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則不能被敵人牽著走。在前面第一句的階段講不用武力,講不爭還是可以的。但是已經發展成為了敵人,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帛書講的「銛襲為上」還是比較現實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才是正確的治國方略。
這裡再提一句。我們現代人來解讀老子,來解讀經典,跟前人解讀,有一個前人無法逾越的地方,有一個優勢,就在於什麼呢?就在於我們現代人對文字訓詁的能力要遠遠超出前人。許慎的《說文解字》,他的不足就在於他沒有看到甲骨文,金文也沒有現代人看到的多。那麼,經過清末民初發掘出甲骨文之後,從王國維、郭沫若等人解讀出了甲骨文,一直到現代,那麼現代人的著作,對文字的訓詁,就要遠遠的超出古人。所以我們來學習老子,學習其它經典,在文字上來說,就要比前人要有利的多,理解上要可靠的多。在「與」這個漢字理解上,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字形,理解為「合作的意思並給出去」,就比前人理解為爭,要來的準確。
對於在國家層面而言,當然是要發動一切力量來打贏國運這一仗,當然要儘可能地要用人。用什麼人?當然是人才。要用好人才,要善於用人才。那應該怎麼辦?要謙下,心態要放到最低。這是為什麼?作為統帥,心態要放低,才能做到善於聽取建議,也善於凝聚大家的士氣,將所有人的士氣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統帥的一心之中,這樣自然是善於用人。而趾高氣揚,無法收將士的心,也聽不進去意見,怎麼可能打勝仗?
前三句講從戰略講到戰役再講到戰術,三個不同層面的內容;最後一句,則講凝聚士氣,集中智慧,萬眾一心,士氣如虹。這樣大家也就容易理解記憶這四句話。
不爭,在前面四句立言之中就體現出來。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都有不爭的意思。
爭,就要斗;斗,就要戰;戰,就要動武;武,就要殺傷,就有人命傷亡。不爭,就是最大程度避免了傷亡,以及由此產生的怨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講:「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焉。」又講:「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所以,對於人與萬物而言,正常的天地氣化環境至關重要。等於是地氣上升到天,完成了它的洗滌;而天氣下降到地,等於是重新換了個新的地氣。那天地系統又如何整合,以降低熵值呢?顯然是由包含了天地的宇宙來完成。而宇宙又如何生生不息呢?那當然第4章所言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能源,新的動力。
那為什麼不爭即有德?我們回顧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就是道母的玄德。那麼顯然,能生萬物就是有德。所以,不爭為什麼有德?因為儘可能避免動武以減少人員傷亡,這本身就是德。那麼天地之氣可以正常往來了,對天地也有貢獻。人和萬物都能在天地之間生長壯老已,生長化收藏,所以在天地人三個層面都有德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在老子的修道思想體系中,德的重要。人在天地之間自然要受到天地的制約;反過來說,天地也有可能助力。那麼,所謂的修道,就是要去思索大道天地社會人類的運行機制,以及相互作用的機制,並順道而行。而在天地這個層面,就是要去理解、體會這個天地之心。
這才是用人心氣的道理。老子重視形而上。想想:同樣是這些人,士氣旺盛或者沮喪,能一樣嗎?結果會大不同。所以好的領導,心態要謙下,也要修身,自己的精神才能總是飽滿,才能振奮大家的精神,鼓舞士氣。那麼這樣,整個團隊也好,企業也好,國家也好,就有種蓬勃的朝氣。
這裡出現了配天。配,是何意?配跟釀酒有關。酒要釀得好,要糧食、酒麴、水、陶器、火候等都要匹配合適,配合的好,自然結果就是好的。所以,配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他的行為跟天意合得上,自然會有很好結果的意思。
那為什麼在這一章講軍事的章節提出了配天呢?因為唯有軍事行動才是大規模殺傷的可能。而天意顯然對人間有悲憫。當然還有一層含義是本身要維護天地之氣的橐籥運行機制,維護天的氣化層的正常構成。怎樣才能保證天地之氣相互往來呢?就是人間沒有怨氣橫亘在天地之間。人間難免有爭鬥,進而有軍事行動。而本章開始講的不武,不怒,就是要儘可能地降低軍事行動的概率,以及強度,來儘可能減少傷亡,使人間的怨氣減少,而橐籥機制相對正常運作。而一旦這種天地之氣循環運行的機制被破壞,那麼在有形的層面就會相應出各種問題,人間也就相應出各種問題。
為什麼這樣做就能配天?因為,不爭就能儘可能地減少傷亡。所以,不武,就是有德;盡量少殺傷,就是配天。
什麼是極?極的含義是房屋的最高處。所以極,也代表最高的準則。古之極也,指上古聖人立下的最高準則。朱熹曰: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所以大家都要遵循古之極也。
這就是說,按照老子上面的教導去做,也就達到了上古以來戰爭思想的極致了。
最後,我們想一想,作為普通人,老子關於戰爭的章節要學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不可能始終都是風平浪靜,因為,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紛爭,而矛盾一旦激化了,就會有相當於某種形式的戰爭。所以,這種戰爭也要能打贏。而且,戰爭可以引申到商戰。明白了「戰爭」的根本規律,就可以運用到各種情形。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