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66期:【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章

…分享美好…

640-21

白話老子》66期:【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
處上而民不重(zhònɡ)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匯聚的地方的原因。
百,形容多;谷,山間的低處;王,眾望所歸;者,原因。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穀王
因為它善於處於更低的地方,
所以能成為河流匯聚的地方。
谿:是山間低處匯聚泉水雨水而形成的小溪;
谷:是兩座山之間的空處並匯聚溪流而形成的河水;
江:是匯聚山谷的河水而形成的大河;
海:是匯聚了江水而形成的大海。
海、江、谷、谿,一個比一個更低,所以成就一個比一個更大。
百穀低,但是江海比百穀還要低,它善於處於百穀的下方,水是自然流低的,所以百穀的水,都自然匯聚到江海這裡。那麼江海就成為了百穀的匯聚的地方,也就是百穀的王者。王者的王,眾望所歸的望,前往的往,這三個字是諧音,也就有類似的含義。跟61章大邦者下流相比,這一章的差別就在於是用自然法則來比擬管理者與百姓之間的關係,相當於是內政。是外交還是內政,道理都是殊途同歸的。
從形而下的自然法則引申到形而上的人心法則,這兩者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嗎?聖人進入思辨後發現,其實是一樣的。下文順理成章引出人間王者該如何去為。
是以(聖人)
所以聖人從自然現象中領悟出了在人間的王者的道路。
我們要注意到,聖人之所以是聖人,他聖在什麼地方呢?聖俗之間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一般人的本能是要在上,要爭先;而聖人則超脫了常人的本能,進入理性的認知。他的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總是與常人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這裡我們就要讀出「聖人」的領悟不同於凡俗的地方,就是低、下,居下。一般人總是姿態擺的高高的,聖人反而是低低的。這是因為聖人發現:
1、姿態低,才能匯聚人才多;
2、心態低,才能聽進去別人的意見、想法、看法、建議,彌補自己思維的不足,閱歷的短板;
3、態度低,才能讓所有人心悅誠服,交流順暢。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要想居於上位,就必須以謙下的言辭來對待百姓。
欲,一般理解為「聖人」想要做什麼。這裡的「聖人」,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的國家領導人,或者國家統治者。
蘇轍註解:聖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蘇轍的意思是,聖人並不是想要處於國家統治者的高位來領導眾人,但是他因為是聖人,所以就對人會言辭謙下、心態謙下;對利益又放在眾人的後面,遵循了人心與人性的規律,所以就不得不成為眾人的上位者,成為眾人前面的領路人。
這裡的言,不是一般的聊天,比如在家裡聊點閑話。要理解為對人民說的關於百姓的生活、內政、政策等等,並且內心誠懇、言語謙下,氣質柔弱,所以能穿透人心,打動人心。其實這就是無為。
我們生活之中也經常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兩個人之間氣氛緊張、僵硬、對立,似有無形的暴風雨在醞釀;此時,如果一方能換個心態,以謙下的言辭伴隨柔弱的氣質,對方內心直接感受到誠意,他的心也就隨之而變,兩個人之間的氣場一下子就緩和了、流動了、活躍了。那麼,個人對群體也可以是如此。
緊張與緩和都是內心無形的感覺。能看得見嗎?視之不見,但是內心能感覺得到。這就是無。無為解決無的問題。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要想領導百姓,就必須把自身放在百姓利益之後。
先,在前面領路的意思;帶領百姓,做各種國家的建設,收取賦稅,並有分配利益的權力。
老百姓就那麼一點利益用來養家糊口。而人的本能是最害怕的是自己的利益在不知不覺中被侵害,影響到了他的生存。所以,在分配利益的時候,領袖就要先百姓,然後再自己。在利益上明明白白,百姓才能始終擁護你的帶領大家前進的領先地位。
67章「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07章「後其身而身先」,講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兩句都出現了必,說明這是必然的,必須的,可以說就是人間的心靈法則。
 
是以聖人
因為做到了上面的兩句,所以聖人。
是以,表示聖人做到了上面兩句,因此他領導的結果都是好的。
 
處上而民不重
居於上位,而百姓內心沒有壓力。
雖然處於上位,但是因為言語謙下而百姓內心愉悅,不覺得有什麼威權的壓力。
上、下雖然是空間的名,但是可以用於形容地位的高低、或者心態的高低。同樣,輕重雖然是質量的名,但是可以轉化為心理感受,如:心情沉重,或者輕快。這是人類的通感的用法。
處前而民不害
在前面帶路,而百姓利益不被損害。
雖然在前面領導人民,百姓在後面追隨,但是因為聖人先考慮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利益不被損害,百姓也不擔心利益受到損害。
所以從這裡也能看出,王弼本前一句的「是以聖人」,是只有「是以」;所以,誰都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但是,這會不會是權謀呢?會不會是侯王的權宜之計呢?所以就有個鑒別標準,即「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所以,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表裡如一,而沒有權謀的流弊。所以,可以以老百姓的內心感覺和事實,來鑒別國家的管理者究竟是不是聖人。由此看來,王弼本也有他的道理。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所以天下人活的開心,就會自然推送他到高位而不覺得有壓力、厭煩。
前面是民,而這裡是天下。那天下的內涵就比較廣了。老子裏面有各種階層,從上到下是,天子,三公,侯王,百姓,君子、士、人、民等。我們現在講的百姓,在當時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的老百姓的意思,相當於是當時的貴族,部落領袖,才有姓。人呢?有了天地之心。民,基本上那就是社會的最底層,缺衣少食的。所以民,是以食為天,還在求生存的階段。即使是現在的中國社會,也依然存在大量的最底層,手停口停的這個階層。
那麼這裡的天下,雖然前面講的是民,對民如何;但是我想,對民都能這樣的考慮周到,那麼對各個階層,比如老子很多章節出現的百姓,49章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等,自然也都有相應的貼心的對待。所以天下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樂的起來,就是高興、開心、喜悅等含義。
樂,還有個讀音就是音樂的樂。音樂當然需要各個聲部都能合理分工,各司其職,配合默契,此起彼伏,才能奏出和諧悅耳的音樂,音聲相和。所以,樂,也暗含了在聖人的領導下,各個階層都能相處融洽,高高興興地生活。所以自然就願意推出這個聖人做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厭,就是有壓力,厭煩、厭惡。不厭,就是:第一,不會有誰覺得在他的領導下,自己的利益會被侵害;第二,心情很愉悅,活的沒有壓力,不會厭煩。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聖人不跟天下人爭奪名利,
所以天下沒有誰可以與他爭奪。
這裡注意,不爭的語境都是聖人不爭,聖人不與天下人爭。不爭什麼?不爭先,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聖人都在這個位置上了,還需要與天下人爭嗎?
正因為聖人不跟天下人爭奪什麼,天下人自然都心悅誠服,願意推選他為領袖。天下人中沒有誰能與他爭奪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權的。所以聖人自然就成為人間的王者,與本文最開始的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首尾形成呼應。
這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第一個含義。
爭的字形,是兩隻手去奪一個曲棍形狀的東西。而聖人不與百姓爭名爭利,什麼都不與天下的凡俗之人爭。為什麼?
什麼是聖?聖,就是獨異於人,就是矯矯不群,就是超凡脫俗,他超脫了凡俗的慾望。凡俗之人重在滿足自己的身體的慾望,而滿足這些慾望就需要去爭名奪利,這就把自己的內心沾染了各種雜念,此去彼起,就好像是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忙忙碌碌,所以永遠都靜不下來。而內心安靜不下來,就更加難以覺察到除了有形萬物、有形世界之外的無形的世界,還有無窮的奧妙,就難以進入到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所以,聖人就因為把世間的名利都看穿了。名利都在有界,生帶不來,死帶不去。那聖人還有爭嗎?還有爭。他這一生爭什麼呢?爭的是生命的長生久視,爭的是智慧的通達,按照老子的名,是真知。可唯獨他爭的這個,是天下人誰也不爭的,也沒有辦法跟他爭的。漫漫長道,聖人禹禹獨行,自己一個人走在通往無極的道路上。即使是他這一生沒有完全修成,那麼他悟到的真知、智慧也還是可以帶走的。
這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第二個含義,也是真實的含義。
那這一章,老子教誨的不爭這個原則,是對上位者而言的,我們學這一章,能用得上嗎?一般人在生活之中有沒有可能不爭而自然獲得?我的觀點是:做好本職工作,並不斷提升工作能力,不用爭,自然會脫穎而出,自然會有相對應的位置,也會有相對應的收益。當然,領導百忙中,可能有忽略的時候,也可能有不公平的時候。那我們可以多與領導溝通,多些交流,下情上達。不爭,不等於不交流,把話憋在心裏,這樣就把自己的氣機堵塞了。
設想下:如果在生活之中,能做到「以言下之,以身後之」,加上應用好63章、64章的做事原則,那麼,是否必然會脫穎而出,職業生涯會逐漸上升,可以做個好的部門經理?好的CEO?乃至到達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們如果能明白老子這一章講的不爭而爭的道理,那麼,其實也已經不是一般人了。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66期:【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