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900)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大者宜为下
① 邦:王弼本作“国”,帛书甲本全章皆为“邦”,可见甲本为刘邦就位之前的古老抄本。故从帛书甲本。
② 王弼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察帛书甲乙本皆作“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语义为:因“天下之牝”故为“天下之交也”,语气也胜于王弼本。故据此校订。
【解说】
大国如果用河流来做比喻呢?它要处于下游的位置上。下流,就是下游的意思。大多数的注家都是这么注解的。
王弼的注解是: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王弼把下注解为居下;流,则小国会自然流向它。王弼的注解在文字的理解上就有了一些新的意思。
所以老子是用了一个江河湖海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大国要居下,小国就会好像是江河要自然的汇聚到湖海一样向大邦流动。老子是用江河湖海的自然现象来比拟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的关键在于,与江河湖海自然流低的自然现象一样,大邦者下流,这也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人文现象,无需积心处虑来让小国汇聚到大国那里去,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社会规律。这就好像生活中,有些人热情帮助别人,大家会对他自然地心悦诚服。
牝,包括下文出现的牡,指动物中的雌性和雄性。牝的偏旁牛,表示动物;匕,表示阴性的符号。牡的土甲骨文其实是丄,是阳性的符号。牝广义上就有安静、低调、被动、处下、低凹、慈爱的含义。牡则相反。
在动物界也好,在人类社会也好,雌性虽然安静、被动、隐忍、守柔,但是却天然能吸引雄性,凝聚雄性,主动的与之交往,交汇在她那里。
所以老子这里将大国比拟于动物,要像牝一样的安静、处下,其它国家都会被她吸引前来交汇在大国这里。阴阳其实是相互吸引的。但是阴相对安静、处下、守柔、被动;阳则相对躁动、阳刚、主动。所以大国安静处下,别的国家就自然被吸引,主动的交汇在她那里。所以我们后面要把大国用女字旁的“她”来表示。
交的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一个人,两胫相交叉,所以交就有交错、接触、交汇、结交、交流等意。本章显然是讲大国与小国的外交关系,外交也是交,国与国之间需要交往、交流、接触等等外交活动,最终达成融合一致。圣人是要修之于天下的,所以《老子》81章,它必然会有外交方面的内容。
现实中,无论是在老子的春秋时代,还是现代地球村,其实区域的大国不止一个,剩下的就都是小国。所以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研究探讨。
在牝,牡之间,牝往往是安静、保守,而牡往往是躁动、活跃,但最终是雌性的安静、保守胜过了雄性的躁动、进取,取得两者之间的主动的地位。
胜的繁体字体勝,有个力。如第33章讲“胜人者有力”,这是人们的常规思维,要以力取胜。但是,老子指出,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雌性一样,以安静来取胜,这是何故?
憨山注解:动则不育,静能有生,是牝以静胜牡也。其实是古人对男女之事不明说,尤其是在注解经典的时候。憨山是很隐晦地指出,在动物界雌雄交媾的时候,雌性处下、安静、被动;雄性处上、活跃、主动,但是最终还是雌性取得了胜利,隐含着动则消耗大的事实。老子他本人是没有俗人之见的,他是很直接的讲出来一个阴阳差异的事实。一般人只是看到了雄性总是处于主动的一方,并貌似取得了主导地位,没有看到雌性虽然被动等待,但是往往最终,事实上是雌性处于了主导地位。
当然,“牝常以静胜牡”,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还可以反过来说另外一半。但是留白也是老子的语言特点,是他立言的风格。
以静为下是何意?人类男女交媾,一般是男性在上,女性居下。而动物的交媾,因为动物的肢体比较僵硬,所以牝这一方是安静地站着,完成它们的繁衍的本能,所以牝是以静为下。
大邦者下流。大国为什么要居下?什么是大国?大国意味着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多,技术发达,文化先进,相应的武力就强大。所以大国的体量相对于小国来说太大了,大国稍有躁动,就必然会引起小国不安,怕被大国伤害就不敢来了。所以老子这里强调安静、谦下才是大国能够吸引小国的关键。
雌性就容易表现出安静、不躁动、不侵略他人、慈爱、包容等等含义。相当于大国是以文化,价值观,安安静静,而不是以暴力来征服弱小的国家。所以小国家就会信任大国,心悦诚服而归顺。
那反过来说,如果大邦躁动、傲慢,周边的小国家就不安了,心里难免起疑惑,心理上就会有压力。
小国本来地位就是处下的。当然就更要用安静谦下的态度来对待大国,自然也会得到大国的信任和包容。大国和小国相互谦下,就会相互信任。
这两句话其实看上去就好像是把前面的两句话重复说了一遍,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前两句都是“以下,而取”。这两句则做了区分,一个是“以取”,一个是“而取”。
以取,而取,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从甲骨文看,以是持的初文,有凭借着什么来达到目的的意思。大国本来就是居于上位的,但是主动对小国表示谦下,以此来让小国安心,从而取得小国的信任与爱戴。小国本来就是处于下位,所以是安于谦下的本分,而自然取得大国的包容,去当大国的小弟。
所以范应元注解:“故大国谦下以取人,小国谦下而取于人。”
“不过”,直指大国的目的。兼畜就是现代汉语的兼容并蓄。大国的目的不过是要兼容并蓄小国家,把他们汇聚在身边,多些小兄弟,为什么呢?
从国际政治上看,大国实际上是需要有小国来相互呼应的,或者是取得战略缓冲区等等。这里还有个含义,是大邦有可能还有相对应的其他的大邦,是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潜在的敌人或者显性的敌人,所以大邦就需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小国也不过是想要找个靠山,奉承和扶持大国。在他需要的时候,得到大国的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技术等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军事上的保护。
如果小国要跟大国对敌,显然后果是很凶险的。所以,小国往往要依附于某个大国,或者采取不选边站队的中立立场。但是,经常是想不选边站而不得,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只要是做到安静,天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两者就能各自达到自己的发展或者生存的战略目目标。
在大国与小国之间,谁更应该先做出谦下安静的姿态呢?强大的一方应该要先处于安静天下的位置上,要让着点小国。大国因为国力强大,武力强大,小国就会很容易猜疑害怕。所以说,大国要先谦下才更合适,才能去掉小国的顾虑,才能够放心的归附。
王安石注解:“盖以小事大者,人之易;以大事小者,人之难。唯其人之所难,故老子以‘大者宜为下’。”因为大国容易傲慢自大,所以,大国要主动降低姿态,做出谦下安静的样子。
这一章,讲的是当时的周朝的邦和邦之间的关系。“大者宜为下”,是这一章的结束语,也是我们学习和应用《老子》这一章的关键。
为什么“大者宜为下”?因为所谓大者的大,体现在地位高,权势大,能调动的资源多,自己的能量也足。所以实际上谦下、柔弱,都是对高位者讲的,是对高位者的要求,因为高位者本来就居高临下,带有强者的权势和气场。如果他不谦下,不柔弱,自然对低位者、弱者的压迫太大,令人心里很不爽。所以这句话,“大者宜为下”,对在家庭关系中的壮年的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对在单位中的领导与下属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我们也会想,如果大者不为下,那又会如何呢?人心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流变,大者逐渐会众叛亲离,慢慢地,大者也就不再是大者,它可能会被分割成几个乃至几十个小者。这就要用流变的法则来看待大小之间的关系,大会变小,小也会变大。
当然,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另外一半没说的是,大者还有不宜为下的时候。这就要留给大家去思考。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电报(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