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58期:【其政闷闷】章

640-13

白话老子》58期:【其政闷闷】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解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治宽厚,人民自然淳朴。
政治严苛,人民反生狡黠。
我们来读这个“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时候,不容易看得懂。但是如果我们来研读“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句话,就会容易懂一点。第20章讲:“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从这一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来看,谁来察呢?是国家管理者;察什么?察的是这个缺,百姓的缺。缺这个汉字是由缶加夬组成。缶是什么?缶就是瓷器;夬是什么呢?夬就是开口。所以,缺就是瓷器上有个开口,缺口。
我们去观察家里面的瓷器、碗、盘子,往往上面都有缺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家庭里面洗碗、洗盘子的时候,它会相互磕碰,就容易出缺口。这个缺口到底有多大?我们来划个1/4,没那么大;再分1/4,也就是说最多6%的缺口,还有94%是圆的,是没有缺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个碗的时候,就很容易被碗上的缺口所吸引,这是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人性的特点。我们生命当中有很多本能的东西,包括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观察他人的缺点,内心做个评判,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想要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之中,不要被别人的缺点所伤害。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碗的时候,如果这个碗有缺口,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的注意到。这是为了避免我们被这个缺口所割伤。
所以,在生活之中,察缺是难免的,也很可能是有必要的。但什么是察?察察表示苛察,是至察,是只看到人的缺点,有句话叫做“人至察则无徒”。当我们至察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你能看得上的,你就很难跟他人相处。
老子》是帝王之学,这一章他是给谁讲的?他是给国家管理者讲的。“其政察察”,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如果是察察,苛察老百姓的缺,那么“其民缺缺”。缺缺表示,越是苛察,其民就是越来越有缺,它会生出各种狡黠奸诈来。那我们就反过来能读懂“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第20章讲“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说明一般人就是苛察。但是圣人到了什么境界呢?到了闷闷的境界。我们可以理解为闷是宽厚待人,多看优点,少看不足。那闷闷是什么呢?闷闷是只看优点,不看不足。察是很严格,多看缺点,少看优点。那么察察就是至察,至察到了极点是只看缺点。所以,在闷闷和察察的两极之间,发现“其政察察”结果是“其民缺缺”,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说呀,人心和人心之间,他是有感觉的。当我们对一个人厌恶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放大了他身上的缺点,你只看到了他身上的缺点,你没有看到他的优点;你只看到他做出的不好的事情,你没有看到他对家庭,他对单位,他还是有贡献的。所以,我们如果说只看某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当中就会对这个人充满意见,那么这种内心对他的不满,对他的厌恶,会在你的言行当中表现出来,实际上内心也充满了一种对他来说是一种负能量的东西。这就会让他觉得跟你在一起有一种隔阂、冷漠,还有一种无形的别扭的感觉,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直觉。加上你对他的言行,发自内心的这种言行,那么他必然会对你有一种反作用,表现为缺缺。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样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去改善跟他的那一种关系?从老子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来看,我们要看到他人当中的优点、闪光点,他的配合,他的自律,那么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是很好的。从从政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原来人民是很好的,国家领导者的内心无形当中就会跟人民的内心连在一起。这样他就会在无形之中凝聚了人民的力量,老百姓就会自然的支持他,拥护他,其民淳淳。
当然,老子讲的是帝王之学。作为百姓来说,我们更有可能的是应用老子讲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把老子讲的这个道理应用于修之于乡,修之于家。比如说,两口子的关系不好,或者家庭当中亲子关系很紧张,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我们内心本能的想起对方的缺点的时候,那我们就要反过来想一想对方都有哪些优点。我们甚至做到只想对方的优点,而不去想对方有什么不足;同时,我们还要想这种关系中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那么我相信,这种紧张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会逐渐改善,家庭气氛都会很快的改善。
这就是我们要应用到之前讲的无为三要素,无为三要素是“节点”“通道”“能量”。节点是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多看他的优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和他之间流动的能量就是好的能量,是温暖的能量;当我们的内心反感、厌恶某个人的时候,对他发出的能量就是负的能量,是厌恶的、憎恨的、堵心的能量。那么,他对你也会是相同的态度,反过来你就会觉得他对你表现出来的缺点就更加的明显充分。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灾祸呀,幸福却跟它形影不离;
幸福啊,灾祸就伏藏在它中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老子的千古名句,中国人都可以朗朗上口。这两句话紧接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那是什么意思呢?
“其政闷闷”是非常宽厚的政治,结果导致了“其民淳淳”,看上去结果也不坏。但是单纯的、宽厚的政治,是否就绝对好而没有任何弊端呢?如果宽厚到了极致,放任百姓自流,散乱无章,其实就已经有了隐患,最终也会出现乱象。所以,老子更深层的思考的结果,就是:“福兮祸之所伏”。当然,对“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思考,顺理成章,就是“祸兮福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倚”。祸已经来了,怎么办?我们就要想一想,为什么有祸?这其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因素,比如傻、愚善、贪欲、不认真、不仔细,对人心不理解等等。反思我们内心的不足,智慧的不足,相应去提高我们的内心的境界,内心的哲思后,后福不就来了吗?
“福兮祸之所伏”。在一切都很顺利,一帆风顺的时候,要去思考其中有没有隐患。任何的祸,往往都是人为的因素,他有隐藏的不满意,他怀恨在心等等。那么在顺利的时候把这些因素找出来,就可能达成永远的顺利。
韩非子对这两句话的注解是比较详尽的,可以参考。
韩非子: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从整体上来讲,祸福是一对对待。什么是祸福?人们是按照常规的标准来看待,比如健康的身体是福,受伤的是祸;得到财富是福,失去财富是祸。但是道家思想是不这么看的,比如成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庄子》里面就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看。
孰知其极?
其无正
谁能知道祸福这种变化的极点在哪里?
祸福的这种变化没有定准。
什么是极?极就是极点,尽头。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祸福相互转换,是没有尽头的;一个是物极必反,走到了一个极点,就开始转换到反面。
从国家治理角度讲,宽厚到了极点,就生出了弊端;严苛到了极点,也就生出了一种有利的因素。所以,祸福之间如何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极点呢?
“其无正”,就是没有在正道上,而是越过了极,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反过来也会生出好事来。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十年文革非常严厉,严厉的结果就是最后走向了改革开放,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当然就是一种大好事。
极和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两极之间为正,越过了极就不在正道上了。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原本堂堂正正的,反过来就变成了奇诡;
原本非常善良的,反过来就变成了妖孽。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迷惑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按照这种祸福变化的思维,再去延伸到对待两端,比如奇正善妖,就会发现原本是好的、正确的、善良的,也会变成坏的、错误的、丑陋的。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流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比如说对美女的标准,现在就跟二三十年前的比不一样了。对善恶是非的标准,我们也会发现,经常在变化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所以一般人就想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这就是老子的感叹:人之迷其日固久。他说人们迷惑于这种变化,这个时间已经非常非常长了。
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在我们这个有形世界,有时间,有空间。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都在生长壮老已,生死死生的循环。作为万物的集合体现的人类社会,自然也就随着日月星辰的周而复始的运行,呈现出一种周而复始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对待双方也就开始了相互的转换。
正复为奇,其复为正。为什么“正复为奇”?按照流变的原则来看待世间的万物,尤其是国家治理的策略,没有不变化。可以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觉得正确的方法会显得不合时宜,原来不正确的方法也可能还会回归到正确之中。当然,善恶也是如此这般的在流变循环之中。
“复”,28章有“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等等。16章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只是重新回到了原点。所以“复”还有个含义是循环往复。但是在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中,必然有循环到了反面的状态、时间点。所以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只是循环走的半圈;而下半个圆就是“奇复为正,妖复为善”。
这就是说,人的价值观没有定准,好坏都是阶段性的认知。我们来理解老子的思想,是要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空来看。所以我们来看这100多年来的历史,显然是可以印证老子的哲思“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我们难免要感叹老子的智慧!
 
是以圣人
所以圣人洞察了其中的关键。
什么是圣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他能把握住“事”“理”“物”“情”的变化哲理,看到了其中变化的规律,尤其是流变律。所以回应到本章最初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闷闷或者察察,这都属于单端的思维,显然都有其弊端。最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策略,应该如何操作呢?老子就给出了四个操作方法。
方而不割
方正而不割伤人。
方表示有原则、有底线,讲制度、讲规矩,但是又没有到极限,有一定的宽裕度,从而避免伤害到人。“方而不割”就是外圆内方之意。虽然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又比较圆融,比较委婉,所以让人可以心悦诚服的接受,而不会觉得感情上受到伤害。
廉而不刿
锐利而不刺伤人。
廉表示言辞深刻,直指事物的本质、核心,比如去指出在某一件事情上,对方做的有不足之处。但是他为什么不刺伤人呢?是因为圣人能做到言行很平和,态度很谦下,所以气质很柔弱。即,能够做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改变对方的想法,对方的内心,同时也没有伤害到对方。
 
直而不肆
直率而不显放肆。
直表示说话很直接,不拐弯抹角,不修饰,因而效率很高。但是,他的修养保证了虽然说话很直率,但是言行有度,见好就收,不过头,所以不会觉得他言语放肆,可以接受。如果过头了,就相当于这个极没有把握住。所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虽然出自善心,是好意,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度,没有注意方寸,就成了坏事。
正因为圣人有对人性的洞察,有对哲理的深刻觉悟,有对自己内心的觉知,对言行的反观,所以,虽然方、廉、直,而没有相应的流弊,就是割、刿、肆。
以上这三句,都是圣人管理国家、管理百姓的准则。既不是无原则的一味的宽厚而遗留下隐患,也不会一味的严苛而导致百姓的反弹。
光而不耀
光明而不会耀眼。
前面三句“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这三者,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努力努力还是有可能能达到的。但是,最后这个“光而不耀”,那显然就是真正属于圣人的修为了。
第56章讲“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然后达到“和其光,同其尘”,最后到达玄同的境界。有了这个光,也就有了明。所以在他的治理下,是可以避免闷闷和察察的单端思维的弊端,去寻找到治理国家的一个平衡点,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祸福、正奇、善妖的变化。
我们回到本章开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会发现,如果只执一端,就会有无形的隐患在,或者本身就是大问题。那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最后老子得出的结论似乎还是要偏严厉一些。方廉直都是相对严厉的,为什么呢?严厉而宽厚一点,百姓就会感恩戴德;宽松而后严厉,百姓就难免怨恨。这也是老子对人性的洞察、智慧。
但是,老子最后用“光而不耀”,弥补了以上三者可能的弊端。尽管老子有这种智慧之光,但是他还要表现出很平常的样子来。这个就是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58期:【其政闷闷】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