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791)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说】
什么叫做以正治国?表示治国要用正道,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没有随意,没有阴谋,没有大家无法预测的过程;没有官商勾结,没有贪腐现象;法令法律等等,都合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作为统治者来说,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为底层的百姓留出上升通道,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等等;那么,这样社会才能稳定有序的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些都在以正治国的范围内。
当对方已经成为敌人了,那就要采用敌人无法预知的用兵手段去取得胜利,所以就不能很容易的让敌人能够揣测到我的用兵的思路,要兵行诡道,要用敌人意想不到的奇袭、奇兵来克敌制胜。这就叫做以奇用兵。
这句话就表示治国实际上是离不开用兵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国家和国家之间难免有纠纷,乃至引发战争。我们来看现在的国际形势,它也是如此。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在这里面他隐含了一个原则:治国是不能用奇的,用兵是不能用正的。那为什么治国不能用奇?比如说使用特务政治,搞阴谋,这些都不是国家发展的正道。那为什么用兵不能用正?如果我们谋略都是堂堂正正的,都是摆在面上的,都很容易轻易的被敌人识破,那怎么可能打胜仗?所以打仗呢,一定是要出其不意。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两句话等于是排比句,然后引出了“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才是老子想要在本章里要说的。这就是比和兴,是老子立言的章法。我们可以回顾81章,很多章节老子都是这样的比和兴的章法。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但是到了治理天下的时候呢,就要用无事的原则来治理天下。那么这里“取”是管理的意思,而不是夺取的意思。
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我们能看到在老子很多个章节出现。比如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第48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可见老子的思想是贯穿全文81章的。当然了能够做到以无事取天下,那么这个天下的领导者,已经是真正的道者了。
所以这三句话我们就会注意到:“以正治国”,与“以无事取天下”,好像有区别。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王弼注解这两者的区别:夫以道治国,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奇用兵也。
王弼的注解说明了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之间的必然联系。
苏辙注解:古之圣人柔远能迩,无意于用兵,唯不得已,然后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国为正,以用兵为奇。虽然,此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唯体道者廓然无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所以我们结合王弼苏辙两位注家的思想,国和天下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国家小还可以以正来管理;但是要想取天下,其实我这里面理解取天下还隐含着是间接管理的意思,那么几十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复杂,想要事无巨细来管理,怎么可能做到?那怎么办呢?老子提出来取天下,要以无为的原则来进行。所以小国家还可以以正治国,那么到了天下这个级别,就要用清净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了。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为什么会知道要这样来管理国家呢?以此,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些现象。所以我们注意到,老子是非常擅长去观察天地自然和人间的社会现象,从而从中抽象出哲理,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也是他一种行文的节奏,从而我们能够看到他观察万物的思路。所以老子是在无形中去教会大家学习借鉴他的思维方法。
《说文》:忌,憎恶也。《广雅·释诂三》:讳,避也。忌、讳语义有所不同。那么忌讳合起来就是指用有为的方法治国,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还不允许批评。结果老百姓也就越来越穷,其原因就在于管理者管的太多了,忌讳太多了。
憨山注解:忌,谓禁不敢作。讳,谓不敢言。只如文王之囿(yòu)七十里,与民共之,刍荛(chú ráo)雉(zhì)兔取之者无禁。即有不便于民者,言之不讳,所以民得安其生。
憨山注解这句话的白话意思是:“忌”,被禁止而不敢做。“讳”,不敢说的意思。当年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其实并不算很大,而且还是与民众共享的,并不禁止人们在其间割草打柴狩猎取食。有不方便民众的,也允许民众提出意见,这样人民自然可以安居乐业。
这个利器是什么呢?这个利器就表示能够带来利益的东西。
36章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照54章的逐次递进的思路,我们说有民之利器,有乡之利器,有国之利器,还有天下之利器。庄子就讲:圣人者乃天下之利器也,所以不可以示人也。
那么这句话讲的民之利器,指的是老百姓用来谋取利益的方法、东西等等。这一句话是接续前句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因为老百姓穷困,所以他就要去想方设法的赚钱,也就是要有利器,那么他一定会采取一些不让干的手段来做事情,来谋取利益。国家滋昏,那么国家相应就会滋生一种混乱的现象。
我们国家曾经也有过一段时期,一切都是计划经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国家把一切都管起来了,所以百姓很贫困。那么为了生存,就会有一些人想方设法的做一些小买卖,在当时就叫做投机倒把,要被打击镇压的。
王弼注: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可见,伎巧指智慧,心思复杂机变而失去淳朴;奇物,指的是奇怪的事情、坏事。犹如人间乱象,各种坏事邪事连续发生,越来越多。
那么这里的人是指什么?实际上啊,从全文看,我理解的跟王弼注解还有所不同。这里的人指的是国家管理者。
因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那么人主指的是国家管理者,就要去采用更多的智慧来管理,去想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办法,来治理底层的百姓。那么百姓为了生存,相应的也会采取措施来应对。天下奇奇怪怪的东西事情,就会逐渐的产生;而且还会越来越多,愈演愈烈。
那么,国家为了管理这一种混乱的状态,它就会又颁布更加严苛的、更多的法令,来制止这种现象。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活路了,他怎么办呢?他只能或者去做强盗,或者去做小偷,叫做盗和贼。那么社会上的盗贼就会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法令滋彰的现象很多。以西汉为例,一开始汉高祖就只有约法三章,后来又增加到九章。所以,在西汉初年还可以称得上是无为而治。那么到了汉武帝,汉律就很多了,比如有《越宫律》27篇,《朝律》6篇,还有《沈命法》《通行饮食法》《左官律》《附益之法》《腹诽之法》等等,体系很庞杂,刑罚也相当的严苛。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作为附录吧。
附录:汉高祖刘邦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后来,刘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在秦律基础上制定汉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后又增加有关朝仪方面的专律《傍章律》十八篇。此外韩信制定“军法”,张苍定“章程”。汉初的立法,直到汉武帝即位时,没有大的变化,法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以上为西汉初年“无为而治”时法律,相对较为省简。
到汉武帝即位以后,制定了《越宫律》27篇,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朝律》6篇,有关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还制定了《沈命法》和《通行饮食法》,又制定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还制定了《腹诽之法》,以加强对思想言论的控制。至此,汉律的内容大量增加,体系庞杂,刑罚也相当严苛。
以上是从无为而治到有为而治,西汉法令不断滋彰的过程。东汉基本继承了西汉的法律,且历代君主不断增加新的律令,但是,最后朝代还是走向了灭亡。
所以啊,老子指出,如果统治者没有道治,仅仅靠法治即法令滋彰,是不能解决社会矛盾的,而且只会愈演愈烈。那么国家就会走向一个越来越穷困,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严苛的境地,社会还会动荡不安。
以上四句说的是,国家没有在正道上。那么我们要回到正道,就要拨乱反正,走向道治。怎样才能具体的做到拨乱反正?
圣人不是老子自称,指上古的帝王、圣人,如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等传下来的教导,即上古圣人之教下。可见,这四句话不是老子原创,可能是老子看到了典籍,或者他得到了教诲。圣人看到以上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国家领导者己身不正,失去治理国家的正道。所以,他为后世的国家管理者指出一条道路,应该按照如下做。
我采用无为的方法来管理国家,百姓就会自然运化、演化而不需要有有形的干预。无为的含义是什么?一个含义是不作为,无需刻意的做什么。因为万物都有一种自化的趋势,比如植物、动物、人物,它都会自然的按照它的节律,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那么还有一个含义是什么呢?要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演化的过程当中,欲将要作而未作,这个时候要镇之以无名之朴。
那么明显的看出来,这句话与上一句有关联。我们可以想象,民在自化的过程当中,万一跑偏了怎么办?那么圣人还有一个清净的方法,来让百姓自然的纠正而回到正道上。静,就是圣人之心的清静;好静,就是指圣人总是重视,并且始终处于心灵清静的状态。那圣人好静,为什么民就可以自正呢?老子在第49章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那么换一种理解就是:什么是圣人?能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他就是圣人,他就有了圣人的修养、修为。所以圣人建立了一个与百姓的无形的通道。那么这一种心与心的通道,就有一种双向的交流机制,就能做到:“以身为天下”,“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清静为天下正”。
既然是圣人是“以身为天下”,自然他清静了,天下、百姓也就正了。
无事是什么含义呢?没事不找事,没事不折腾。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国家管理者折腾,那么就会浪费百姓的财富,也相应浪费了国力,那么老百姓就穷困。所以,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现在人的管理往往是瞎折腾多,没事了就爱折腾几下,那么其结果就是百姓越来越穷困。结合实际我们能看到这些现象。老子在国家管理上,他观察的很细致,是有很高的智慧的。
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说教。当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以身作则,他没有超出物质基本需求的多出来的贪欲的时候,百姓自然会效仿,自然就回到淳朴、没有机心的这么一种状态。这其实是一种不言之教,是一种无形的感染,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上下的感应机制,上行下效。如果国家管理者真的做到了无私无欲,这种感化的力量是最大的。
我们最后做个总结。老子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社会上的各种乱象,其根本在于统治者有为、多欲而造成的。如果国家管理在根本上就错了,那么即使禁忌再多,法令再严苛,对这种社会的乱象不光无济于事,反而越来越乱。如何拨乱反正呢?很简单。老子指出,只要按照无为、清净、无事、无欲的治国方略,百姓自然就会重新恢复到淳朴,走上一条自然化育、富足朴素的正道。
老子的思想,按照我们能够理解的层面上讲,国家管理者关注老百姓,老百姓也在关注国家管理者,所以两者之间就天然存在有无形的联系。这个时候国家管理者清净无为,那么自然一切都上了正道,都好了。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