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56期:【知者不言】章

640-11
白话老子》56期:【知者不言】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①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① 纷:王弼本为“解其分”。诸本中,景福、严遵、高翿作“忿”,邢玄、磻溪、楼正、柰卷、顾、彭、傅、范、赵作“纷”。两者相较,“纷”为乱,纠缠一起的象,比“忿”“分”义更广、更胜。王弼本4章亦有:“解其纷”。据以上校订。《道德经》之中,常用绞丝旁字,如:玄、素、累、纪、结、绳、约、慈、绝等,亦可互参。
【解说】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有了真知的人,自然就不会轻言;
轻言的人,可以认为他没有真知。
这一句话就很有名。如何去界定知和言,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老子》全文中,知和言是比较多的。比较有印象的,就是我们刚刚学过的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17章:悠兮其贵言;第23章:希言自然;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
正因为知和言在老子里面出现的非常多,所以历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从认知论的角度出发的,即知“道”的人不会轻言论道,而轻言论道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也就是道不可言,可言者非道也;
第二种是从趋利避害的功利立场出发,就是明智的人不会随便说话,乱发议论的人,是不明智的;
第三种是从政治治理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从功夫论的角度出发:圣人(知者)是不会随便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不是知者。
以上参考了刘国鹏老师在“知止读书会”对这一章的解读。
而按照我对这句话直觉的理解,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应该是第一种情况,即:有真知的人不会轻易论道;夸夸其谈的人对道没有什么真知,类似于半桶水容易晃荡的意思。实际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有可能是初学者学道的最初的一个历程。一开始刚刚学习经典,接触经典,就会觉得自己已经知道很多了,往往就会轻言论道,这是言者不知。慢慢从学习经典进入到了修身,才逐渐发现原来我是对道一无所知,实际上这个时候才是开始有了一点真知。这个时候,他就会谨慎而不言。这就是知者不言。
当然,这个知者不言的知,还是刚刚起步,还是介然有知。在历史上,白居易对这句话有过质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那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老子,您是知者吗?如果您是知者,那为何自己要著述5000字的《道德经》?所以,后人怎么去解决白居易提出的质疑,关键就在老君是知者不?自著五千言是言不?那老子不是知者,老子是比知者更上一层的圣人。或者说,这个言是言道言说的言,而不是著述立言的言。所以说,无论是这两者其中的一种情况出现,都自然解决了白居易的疑惑。一般的知者是要不言的,但是圣人是可以言的。
那么,既然要不言,也就意味着要闭上嘴巴。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塞其兑,闭其门”。
 
塞其兑
闭其门
塞住有形的孔窍,
关闭对外的大门。
这显然是修身的最初步的阶段。在52章,我们说过,兑和门都是指我们身上的五官九窍。兑是指圆孔状的,门是指对开的。所以,塞其兑闭其门,就会有以下的效果:
第一,把对外的形而下的感知通道关上了,那么从这些地方来的信息就没有了;
第二,把从兑和门往外流出能量的通道,给它堵上;
第三,把对形而下的欲望的通道也给它关上。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前面这六根,是信息的来源,最后,都落在意根上。塞其兑闭其门,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修炼,最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是静坐。静坐不就是塞其兑闭其门吗?静坐的时候,要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身体也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但是,我们会发现,虽然把这些信息的通道关上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大脑还像走马灯一样,充满了各种的想法,此起彼伏。眼、耳、鼻、舌、身都是得到信息的各种通道,虽然我们暂时把它关上了,但是一坐下来之后,还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大脑还是有各种想法。为什么?这是因为大脑里面已经储存了很多信息,那么意识自然还在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处理。我们的各种想法、各种算法、各种思辨等等,很多程序还在大脑里面跑。
很多人会问:我平时好像没什么想法,但是我发现静坐下来之后,我的想法怎么那么多?其实我们平时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知道而已,没有觉察而已。当静坐下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天到晚都在胡思乱想;但是,因为平时没有静坐的训练,就没有觉察能力,自己是不知道的。当我们静坐下来之后,把眼、耳、鼻、舌、身这些信息通道关掉之后,才会觉察出来,原来我们内心平时想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慢慢地发展出来一个觉察能力,觉察到:一会我们会去想一下,我们今天晚上吃什么;一会又会想一下,我们要不要在网上下个单买点东西;一会想一下,我还有工作没做完,要做一下。而且这些想法是车轱辘一样,想了又想,来了又来。有时候脑子里面还在钻一个牛角尖。始终去想一个问题,就是在钻牛角尖。
这就好像手机平时无意之间就打开了很多APP,但是没有注意到。可是我们翻翻手机就知道,其实平时这些APP一直都在后台工作着。它很忙,忙着收集各种的信息,忙着进行各种后台的运算,实际上它就在消耗手机的能量和算力。所以,我们把人的大脑和手机做了一个类比。塞其兑闭其门,减少了很多外在的信息来源,内心就开始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到了一定程度,即使不静坐的时候,也能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觉知。我们把这些胡思乱想一个一个的解决掉,那么慢慢的,这些没有用的胡思乱想就少了,心里就逐渐安静了;那么意味着平时的能量损耗就减少了。
假如说我们的修身不仅仅是静坐,还有动功、还有桩功作为辅助修炼,那么还会从天地得到能量。慢慢的我们的精气神就足了。精气神足了之后,内心就开始比较灵敏,就能感知到很多无形的东西。当然,首先还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感知、觉察。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挫其锐解其纷。
第14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塞其兑,闭其门,关闭了对形而下的有界的信息通道,最后还要把意根上的这种思考、思虑、运算,也要关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才能开始逐渐地进入无形的世界。
 
挫其锐
挫除气质的锐利。
什么是锐利?就是我们自己气质上的锐利。气质上不够圆润,自然在言行上就容易伤害到他人,就表现为一种尖锐或者锐利。这就是说我们的言行它让人有一种不愉悦的感觉。
那么这种锐利是从何而来的?我发现当别人跟我不一样的时候,当别人的意见跟我不统一的时候,我会本能的认为他是错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会用我的思想,我的观点作为标准来衡量、评判一切。但是,学完《老子》关于对待的章节,就会发现这世间的存在,高和矮、胖和瘦、美与丑、善与不善,智慧与愚蠢、进取与懈怠等等,其实,只要在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一切都是对待的,都是以我的价值观作为评判的标准。常人的见解是把这对待双方看成是对立的;但是老子作为圣哲,却看到这对待双方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其实两者也是统一的,是不分彼此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不懂得顺应他人的自然,在说话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命令、强调等等。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下,就难免在与人群相处的时候,就不够圆融,就难免带有一种无形的锐利、尖锐。
那怎样才能挫其锐?
首先,当然是改变我们的想法。那怎样改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经。用读经来用圣人的格局、圣人的心智、圣人的哲思,完善自己的心智,完善自己的格局,完善自己的思辨。用圣人的能量、经典的能量来化解我们气质的尖锐。随着我们的思路变化以及气质上的感应,那么我们就能发现,就会逐渐的善解人意,那么言行和气质自然就不会那么尖锐。
其次,从具体的操作来讲,尖锐、锐利主要会体现在言上。在言发出去之前要慢一点,先想一想,先不要那么冲动,先过过脑。那么,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稍微的调整一下。我们的言语就好像水一样的,要能适应各种人,那么我们就要懂得在表述的时候要换一种他人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其实,尖锐、锐利,自己往往并不自觉。所以,还要经常的注意他人的反馈,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够真正的去掉挫除我们言行之中的尖锐。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主导言行背后的自己的心智,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思考模式。最常见导致言行尖锐的原因,就是本能地觉得自己的认知都是对的,与自己的认知对不上的都是错的。这是单端思维。把思维逐渐换成两端思维,即:认识到自己对中有错,对方错中有对;甚至自己是错的,对方才是对的;就逐渐圆融了。其实,就算是自己是对的,执着在自己的对上,也是“是非执”。生活中保持觉知,把“是非执”破掉,就好了。
 
解其纷
解开内心的纠纷。
什么是纷?安静下来之后,我们把各种胡思乱想,各种有的没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内心之中去掉之后,最后发现我们内心之中还会有一些纠结解不开。这些纠结可能是我们过去人生之中的重大失误、损失、遗憾、受到的刺激,受到的挫折和伤害,在自己的内心之中难以释怀,始终在想着,在纠结着,在钻牛角尖。很多人大脑里面为什么长了一个瘤子?我就发现,长脑瘤的人,在他的生命之中,一般是有个事情一直想不开,一直在钻这个牛角尖。这个钻牛角尖,就好像是大脑的思考的程序没有编好,结果进入了死循环,出不来了。钻着,钻着,始终纠结这个问题,结果大脑里面真的长出一个东西出来了。
所以觉察到之后,我们就要把心里的这些纠结,这些纠纷,这些牛角尖,都一一的解开。否则的话,不光会影响我们的进步,甚至还会在我们的形之上留下一个大患,留下一个病根。这也是形气神的逐次降级变化的生命规则,在好坏两端的体现。
那怎样才能解其纷?那当然首先还是要读经。读经有什么作用?有移情,转移注意力;有明理,明白其中的哲理;有感应,感应经典中的能量等各种效果。用老子的思想,对待、辩证的哲思等等,在哲理上自己解开。如认识到:这些纠纷当中必然也有自己的原因,不能完全的归咎于他人,那么这样自然就解开一半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道理上都明白,但是实际上想起来还是各种纠结。怎么办?那么说明要有新的东西进来,来稀释,来冲淡过去,那么注意力也就自然放在我们未来上。
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具体的修身,实操三法:静坐、站桩、动功,相辅相成。
静坐能平心静气,站桩加强了生命能量,动功导引气血运行。形气的变化也自然会带来神的变化,我们就会自然的走出各种纠结,自然的解开各种纠纷。朱熹有个诗,叫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有了新的源头活水来了,生命能量在不断的吐故纳新,那我们的心神是不是自然也就淡化了、淡忘了、释怀了?那么,内心是不是也就自然安静了、清净了,就好像镜子一样,能够正确的反映出天地万物。
 
和其光
含蓄着无形的光明。
随着“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内心发生了变化:破掉内心的各种执着,自然就没有了各种牵制着道行进步的障碍,就会进入了一个相对高深的境界,那就慢慢有了光。
我理解,修炼到有光,是需要学习经典,尤其是《老子》。而且不仅仅是学习,还需要去践行,去无私的奉献。那么践行的方式之一就是传播经典修身。无私的传播,就是行于大道,自然就与道通,进入了一个与道连通的状态。而且在传播过程当中自然慢慢的对大道理解感应就深了。感应理解深了之后,自然对经典的理解和传播的效果就更好,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大道和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母子的关系,有一种无形的联系。大道就会通过一种绵绵若存的通道,用之不竭的注入能量。这就好像是灯泡一样的,实际上接上的是一个无形的电,那么我们这个灯泡是不是就会发出一种无形的光?其实这是一种生命之光,是一种智慧之光,肉眼是不可见的。伴随着这个光,有一种真知也就出来了。
有了光之后,才需要和其光,要光而不耀。怎样才是和其光?虽然有真知,但是不去有意的表现你的智慧,说的是普通人说的话,做的是普通人做的事。含蓄、低调、内敛,就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平平常常,这样才能长久。
 
同其尘
通于最微小的尘土
这句话字面就是跟世间最微小的尘土也能相同,也能相通。那么我理解尘土,表示人世间最卑微的存在。最底层的百姓、再微小的存在、再低级的生命,你都能跟他相同,都能跟他相通,有同理心,有共情的能力。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叫做向下兼容。
是谓玄同
到达玄同的境界。
什么叫做玄同?一般人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人相同。第23章讲: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做不到跟所有人都相同,只能跟自己接近的人共情、理解他们。但是老子超脱了所有的对待。无论你是善者,还是不善者,你是信者还是不信者,那我都能跟你同,我都能跟你一样。这就是玄同的境界。一般人是谁跟我好,我就跟他好;谁跟我不好,我就跟他不好。在老子没有这回事。他超脱了对待,所以他就不在世俗可以等量齐观的任何阶层。这,就是玄同的境界。玄的本意就是黑,看不见,那么玄自然就有一种玄妙,玄就是一种近道的感觉。玄修饰的同,表示是玄妙的同。玄同这个词应该是老子的原创。
一般人只能理解跟自己类似的人,理解不了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但是,玄同就能跟所有人一样,这就厉害了:跟所有人都一样,那就是跟所有人都不一样;比所有人来说高出一头,才能够跟所有人都一样。这就是20章讲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什么是异于人?异于人就是比俗人高出一头。异的反义词是同;所以,玄同就是异:食母而异。
经过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最终修炼到达了一个玄同的境界。那玄同这个境界具体有什么表现?所以后面就是用来描述玄同境界的。
 
所以(天下人)。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谁也得不到他的亲近,
谁也得不到他的疏远。
他对善人也好,不善人也好,侯王也好,百姓也好,他都是一个态度,可谓一视同仁。圣人是不会特别的去亲近谁,也不会特别的疏远谁,他的态度对谁都一样,谁在他的心里都是一样的。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谁也得不到他的利益,
谁也得不到他的损害。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会去特别的利益谁,他更不会特别的去损害谁。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谁也得不到他的贵重,
谁也得不到他的轻贱。
那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会特别的去贵重谁,更不会特别的去轻贱谁。
你的地位高贵,或者很有钱,或者跟圣人走的近一些,但是圣人不会因此而高看你一眼,或者巴结你,或者对你亲近一些;你的地位卑贱,或者很穷困潦倒,或者跟圣人距离远一点,圣人也不会因此低看你,或者疏远你。圣人不会分别对待。圣人有分辨能力,而没有分别执。
老子原文讲了三对对待:亲疏、利害、贵贱。那我在解读的时候增加了远近、损益、轻重等等。当然还可以更多。所以,老子这里是用三对对待来表示:所有的对待,这些对待,老子都超脱了,老子不在对待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进入到玄同的境界,那么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人的亲近,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人会疏远你;你只会得到一部分人对你好,那么必然还会有一部分人会害你;你也只会得到一部分人对你的重视,那么还会有一部分人去轻蔑你。但是,一旦圣人到达了这个玄同的境界的时候,那么天下人自然的都会对他敬仰敬重,为什么?因为他超脱了一切,所以他对谁都一样,他就好比是天上的太阳。阳光是普照的,是均匀的,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他自然做到的,故为天下贵。
 
故为天下贵
所以为天下人所贵重。
怎样才能做到“故为天下贵”?那我们就要注意贵这个名。第13章:以身为天下;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食母。只有食母了,我们才能够在站在最初始的孕育的生命的层面上,去真正理解,原来世间所有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我们之间是真正的兄弟姐妹,那么还会有这种亲疏、利害、贵贱吗?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思想境界就升华了,就参悟到了“万物一体”:以身为天下,清净为天下正。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真正升华到了一个玄同的境界。
第51章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帛书是: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世人所谓的尊贵,都是因为被授予的爵位而人间才显贵。但是老子这样的圣人,是因为他的气质同于大道的气质,是因为他的境界超脱了对待,是因为他对世人像慈母一样的慈爱;所以,天下人都会仰慕他,看重他,尊重他,贵重他——故为天下贵。
···分享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起名等。

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长手头有大量易学、玄学、心理学、神秘学方面的电子书,有需要者可联系索取(适度收取资料整理费)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56期:【知者不言】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