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654)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55章是接续54章。53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54章讲的是“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开始行于大道了。其实到了“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德就比较厚了;到了修之于天下,那自然是含德之厚。
老子用词是很精炼的。我们去想“含德之厚”的“含”是什么意思?从现代汉语理解来看,第一,这个德,是含藏在我这个生命里面;第二,含有一种很凝聚,不散发,也不消失的意思;第三,我们说这个“厚”和这个“薄”。厚这个东西是一个量词,是一个数量单位,是形而下的尺度。但是这个德是形而上的,可以用形而下的尺度来衡量吗?所以说,含德之厚这个厚,是老子对生命返观的觉受的一种比喻。他把形而上的一种类似于无形的能量场的德,转换为形而下的厚薄来对待,来看待。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老子真正能返观到了有些人的德是比较厚而凝聚的,有些人的德是比较薄的,而还有人就根本没有德,甚至缺德。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通感,就好像我们会觉得有些人为人比较轻薄,而有些人做事就比较厚重。那么含德之厚的意思是说,这个德比较厚的人,他的德含而不露,很凝聚,不散发。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德是很容易散发的,是不是就越来越稀薄了?
那么“含德之厚”的人有什么可以作为比喻呢?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他说可以用赤子来比喻。那什么叫做“赤子”?以前只注重到赤的初义,即红色,指初生婴儿皮肤红色;其实赤还有个引申义,即初生婴儿什么也没有穿,赤裸裸。老子用赤子隐喻其含德之厚者,无任何私欲杂念妄想的束缚,无人间任何染着。说明含德之厚的道者,已经彻底破掉了人间的执碍与染着。
28章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所以到了第二步“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常德乃足”,那德一定是很厚了;这个时候,就重新回到了朴。朴是什么?朴就是大道。在52章强调了,大道、道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道母与我们是母子关系。“复归于朴”,也就是说重新又回到了大道母亲的怀抱,这个状态相当于我们刚从大道母亲诞生的那个最初始的阶段,这不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吗?那既然回到了道母刚刚孕育我们最初始的样子,也说明得到了道母的慈爱的呵护,所以什么也伤害不了他。
这是过去古人生命受到危险的三个重要因素。其实直到现在,一些山上的毒虫,包括毒蛇,也是我们人类致命的因素。那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后面有几个特征:“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指的是什么?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是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我们学的50章“出生入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内容:“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德厚,自然环绕着他,当然没有任何可以被攻击的“破绽”,即死地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是赤子的象。筋柔肯定是好事,筋柔百病消;骨骼弱,那是因为婴儿发育的还早,对成人来说就要“强其骨”。那么从现象上看,赤子,身体整体很柔软,而不僵硬。如果是成年人身体有僵硬的地方,那相应的部位一定就有病,就有问题。
那么这句话讲出了什么呢?讲出了我们生命当中筋骨的重要,筋骨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肝和肾。“肝主筋膜,肾主骨”,所以实际上是讲的肝和肾的重要性。握固,是跟手有关;手跟大脑有关。我们人类进化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手脚开始分工”了,大脑发育就不一样了。所以实际上手是跟大脑有关的。那么表面上这句话讲的是筋、骨和手,其背后是肝、肾与大脑,抓住了一些修炼的重点。
还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但是他的小生殖器能翘起来,是因为他的精饱满到了极点。
牝和牡是什么意思?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出现了“牝”,没有出现“牡”。那么我们到这一章,合起来讲一下什么是“牝”,什么是“牡”。
很多人分不清牝和牡是什么。牝,是代表雌性动物,牡,代表雄性动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牡丹的牡,它右边那个“土”,也有点像“士兵”的“士”,这个字在甲骨文,它不是土,它是一横一竖,丄。读什么呢?读shan,山谷的山。其实这个山谷的山,是一个阳性的符号,代表着阳性或者说男性的生殖器。这个“牝”就反过来,它是一个阴性的符号,代表了雌性动物的生殖器。我们去“汉典”看甲骨文的牝和牡,现代汉字的牝和牡左边都是牛,在甲骨文当中,它左边有时候是牛,有时候是羊,有时候是马,有时候是鹿,而且有时候还在右边。说明这两个汉字,是比较古老的汉字。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脧”是什么东西?“脧”表示小男孩的生殖器。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成年男女的交合,但是他的小生殖器能竖起来了。表示什么呀?精之至也,小孩子的“精”到了极点,说明他的精非常的饱满,非常的充实。
人到了成年之后,精就慢慢不足了,就表现为懒洋洋的不想做。我曾经就在办公室里一坐,什么都不想干。后来我开始站桩,站完桩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行动力加强了,就不仅仅是想坐在办公室里,还想着出门去干点事,去做点事情。所以我就突然间理解了这一章的“精”实际上表现为什么呢?表现为精力旺盛,表现为行动力很强。
所以这句话虽然讲的是小男孩,其实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我们就发现,人在小的时候,因为他的精很足,他的行动力是很强的。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元精是要逐渐消耗的,才能够逐渐成长。那么到了成年之后,会自然具备各种欲望,也就自然消耗了生命元精。所以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往往表现为精力不足和行动力不强。我们大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老有拖延症,但是小孩没有拖延症。所以精,就代表的精力旺盛,行动力很强。
但是为什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个德厚也有精呢?因为含德之厚必然是有道之士,“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与德是如影随形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这里的精是从大道而来的,是从绵的通道传递而来的。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个勤,是因为“精之至也”。
但是我们现在一般人精力不够,那如何才能精足呢?首先说,什么是精?精有个“米”,本意是把谷物当中最好的选择出来作为种子;后来转意为最好的,如精义、精兵等等。那么这里精是什么含义?《管子·内业》曰:“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所以,精就是气最好的那一部分。而精是来源于气的,有一定的黏滞,所以,可以收藏于五藏,主要是肾,成为生命的动力。
《黄帝内经》曰“积气以成精”,指出:气足自然会凝精。这是我们生命的自然机制。而如何气要足呢?32章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那么我们就要从天地之间去寻找精足的答案。实际的操作就是要找个天地气场好的地方站桩,顶天立地,来相应的接受天地之气,化为我们的生命元气,从而化为我们的精。
嗄:表示声音嘶哑。和:42章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和,指的是气和。表示他的气很柔和,不尖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表示他的气很柔和,他体内的阴阳之气是斡旋的,他的心肾始终是相交的,他的水火是既济的。那么他的体内的阴阳之气是交融的。
“精之至也,和之至也”,都是现象层面的。为什么赤子能做到“精之至也”“和之至也”?那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呢?以及保持在这样的常态呢?所以后面老子就另起一段,用“和”的顶针文法来展开“知和曰常”等等,开始发散思维,引导大家进入一个更加深邃的哲理。
什么是和?和都是对两者而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有个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两者之间是交融?是冲突?还是隔绝往来?这就不一样了。
从个人角度讲,和是体内阴阳气和;从家庭角度讲,是夫妻之间的阴阳气和;从乡的角度讲,是上下之间的气和;从国家治理角度讲,是侯王与百姓的气和;从天地角度讲,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和。那么肯定还有修之于天下的和。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宗教、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和,那么这个和的站位就更高了。
一般人都是执一端,认为我的认知都是对的,对方的认知都是错的。当从哲理上认识到其实自己这一端未必都是对的,即对中有错,以及对方的错中其实也有对;当然如果认知到自己的认知其实很有可能是错的,以及对方很可能是对的;或者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等等,那么逐渐就开始有了两端的思维。有了两端的思维之后,又该如何解决冲突呢?就要找到第三端来找到解决方案,即“和”。
即不执自己的一端,看到两端,找到了第三端来解决两端的矛盾冲突;这就是和。懂得如何找到第三端和来解决矛盾冲突,知道了这个和的背后的规则,这就是知和,就是进入到一个“常”的境界。
内心的思维到达了不落一端,那么他的思维就逐渐圆融了;思维圆融了,气也就周行而不殆,不再有凝滞堵塞,自然气质也就走向了和,形体也就随之有种婴儿一般的柔弱。这是神气形的逐次降级变化。
恒与常,在《老子》里面经常是一个意思。什么是“恒”?我们去看甲骨文,去看小篆,小篆是上下两横,中间有个回旋,对不对?这表示什么呢?一上一下,表示天和地;那中间这个回旋,表示天地之间相互往来。
《黄帝内经》讲:“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老子32章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所以,无论是天地的大宇宙,还是人体的小宇宙,都有种升降往来。明白了这个阴阳斡旋的道理,就逐渐进入到明的境界。
老子在本章的第一句话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隐含着什么?隐含的是一个成年人,要开始修行,修到一定程度,就逐渐明白了,要像赤子一样做到精足,气和。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进入成年之后,因为工作的压力各种因素,我们的生命能量其实是在逐渐下降的。那么刚开始下降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到了中年的时候,也大概就是40多岁~50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老人身体不行,你还得照顾他;下有小,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没有大学毕业,还不能自立,那么家庭的负担和工作的负担加在一起,生命的能量自然就会逐渐下降。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明白,“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的道理。
那为什么“知常”就会“明”呢?一开始是初步懂得阴阳的道理,夫妻和谐的道理,初步懂得我们顶天立地,就能够得到天地的阴阳之气。这个时候天地的能量就会合于我们的身心,叫做“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我们生命的能量、生命的元气自然就会逐渐加强,这个时候,积气以凝成精,那么逐渐的精气就会越来越足。精气越来越足之后会有一个什么现象呢?假如说我们开始学习经典,开始参悟经典,那么对经典的道理会自然的明白。
管子曰:“思之思之,不得,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那么精气足了之后呢,会把大脑里面没有通的窍开始通,没有通的脉开始通,那么就会逐渐开始真正的“自然”明白这些阴阳气和的道理。随着这种明白,我们的内心也会慢慢进入一个明的境界,叫做“知常曰明”。
和,还在第三端;能懂得如何做到和的规律,就进入了常的境界;知常,表示明白了和的背后的深层的阴阳二气的道理,就进入了明的境界。
所以,和、常、明,既有哲理上一层一层的通透,也有在具体实修境界上的递进,方能臻至。
益生:过于重视养生,吃喝太好。祥:妖祥、灾殃。祥其实有两个含义,好的是吉祥,不好的也是祥。《说文解字注》:祥,福也。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尚书·泰誓》:又凡吉凶之兆皆曰祥;《前汉·五行志》:妖孽自外来谓之祥;等等。这个时候发现我们的生命,并不是你拼命的往上加,加得越多越好,也就是说,不是你吃的补品越多,食物越精,那就越好,实际上这叫“益生曰祥”,反而是不好的。
我们要注意为什么老子话锋一转,好似说的跟前面无关?前面说的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生命的关键在于我们神和气,而不是说仅仅在吃吃喝喝上,或者说吃点中药来补等。在我们生命的形而下的形体上,吃喝越多,补得越多,那么身体其实不一定能运化,不能运化就会淤积在体内,就成了毒药,反而对生命不利,结果是不好的,是不祥的。要在哲理上把握生命规律,才是有益的。
42章讲“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益生反而损生。那么实际上我们还是要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去注重在生命的本质上,在神和气上下功夫。
老子全文始终强调气质要像婴儿一样柔弱而不是刚强,所以这里的强不可能是好事。那么,“心使气曰强”怎么理解?心使气,意味着是使然而不是自然;是有为,而不是无为;所以,气就有种僵硬、刚强的感觉,那么效果自然不好。
什么是心使气?就是思维是单端的,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所以要让他听我的。这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目的,或者心态放的比较高,气质自然就会变得刚强。成语叫做颐指气使。这其实是老子的告诫。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修为之后,有时候我们的心态会难免产生一种变化。反之,当觉察到自心的这种变化,重新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摆在所有人的下面,谦下、倾听、自然交流,实际上就是有了两端的思维了;那么双方的气自然就会有一种无形的、自然的流动。这个时候的气给人的感觉就是柔弱的、舒服的。
那么这一章到了最后,就是这著名的三句话:“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物是什么?这个物讲的就是人。这人啊,到了壮年之后,就迅速衰老了。老子称之为“不道”。“谓之不道”,这叫做不合于道;“不道早已”,不合于道,就会早早完蛋。也就是说寿命不长。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是从人的角度讲,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能量的支持,与人不和谐;
过去讲:仁者寿。所以我们这一生,要做到对他人有益。
第二,是从天地层面讲,是因为没有得到天地能量的支持;
那么如何得到天地能量?这个是需要选择地点修行的,选择一个天地气场都比较好的地方来修行。当我们得到了天地能量的支持,那么我们的内心自然就逐渐有了一种能量,我们的心力也逐渐加强了。这个时候就心有余而力也有余。
为什么这个与大道的通道被堵住了?私欲所致。当我们心有余力也有余的时候,就可以去帮助别人了;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等于是在做无私的奉献。这个通道就建立起来了,或者说恢复了原本就有的通道。
第77章讲“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什么是道者?我们的所作所为合于大道、无私,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源源不断地打开与大道母亲的通道:绵。第21章讲“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6章讲“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章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对吧?所以,是谓不道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一个道一个德,实际上是一个首尾的呼应。那么能够帮助他人就是有德;有德又无私,自然合于大道。这个时候,自然就能够得到大道母亲的真正的帮助、加持,通过绵的通道源源不断地给你输送“精”,给你输送“信”,那么我们的内心不就逐渐有了光明了吗?我们的行动能力,我们的精不就逐渐越来越强了吗?这就跟我们前面讲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未知牝牡之和而脧作,精之至也”就合上了。
所以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它是从不道的角度来与本章的第一句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做了一个首尾呼应。
我们用了大概30多分钟的时间逐字逐句的把这一章梳理了一遍。这一章有些地方的逻辑看似有些转折,有些不太连贯,但是我们通过仔细的梳理,争取把这一章的前后逻辑给大家讲清楚,做了一个全文的贯通的解读。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