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782)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我们从第1章学到了54章,老子在前面做了很多章节的铺垫,终于到了54章来讲修身。这一章很重要,承前启后。我们这一生的成就有多少,就在于我们能不能修身得法,然后修身能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有了前面这些章节的铺垫之后,我们再来看修身这个章节,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基础。
修身,古人讲的很多,《礼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诸葛亮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就很典型,他出道以来好像没有前面的铺垫,一下子就作为一个军师、一个丞相的这么一个角色。我们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文采很好,我们曾经学过《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等,这些都不用说。传说他的武功也非常的高明,所以我猜测,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他不光是有学经典的老师、教兵法的老师,他很可能还有修身的老师,他才能够有这样的智慧。
今后我们的孩子到了七八岁、十几岁、二十多岁的时候,越早进入修身越好。在他的身体很好的情况下,进入修身,他的身体会越来越好,而且他的大脑的智慧会越来越灵光,思维会越来越灵敏,他的一生,就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成就。所以我们下面把54章,给大家一句一句的解读。
建:建树、建德的意思。拔:拔除。前面学的第8章的“七小善”,27章的“七大善”,我们知道善是善于。那么善建是建什么?41章有“建言有之”“建德若偷”。善建要跟不拔联系起来。从拔的甲骨文来看,可知是左右手一起把树木从地上拔出来,下面是根系。第59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柢的意思是善于把直根往深里扎,把旁根抓紧大地。那么才能做到不拔。
所以,善建就是善于建树、善于建德,才能不被拔除。结合全文,意味着要深根固柢,才不会被容易拔除。怎样才能善?怎样才能做到善于建树、建德而不被拔除?这就是这一章后面要讲的。
那么抱什么?我们来看老子前面的章节,第19章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22章讲“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抱什么?就是抱一、抱朴。其实无论是朴,还是一,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有德才谈得上有道。“善建者不拔”是要放在“善抱者不脱”的前面的。
怎样才能做到善抱者不脱?就是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老子这里讲的子孙,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家族的问题。过去没有计划生育,一对父母要生好多孩子,那孩子又生好多孩子,慢慢就形成一个大的家族,就好像是一棵大树一样,枝繁叶茂。所以,就有一个家族的传承的问题。但是,有些家族能够兴盛长久,而有些家族就衰亡消失了。所以,想要子孙祭祀不辍,这个家族就要做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而且还要把这个家风传下去。中国人讲积德,要给子孙后代积德,同时也要把这个风气、家风传给子孙后代,他的家族一定是非常的绵绵长长。
《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是,中国古人又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古人认为,祖先的遗泽最多五代,就彻底没有了。如果说我们的子孙后代不懂得修道,不懂得建德,那么这个家族是不可能长久的。
我们现代人的本能都是,我要挣很多的钱,我的孩子处于一个比较好的阶层,得到很多的便利,甚至子孙后代,长期做一个食利阶层。但是,大家想一想,这样做公平吗?天道允许有这种长久的可能吗?从我们中国人的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看,这样做,他的家族是必然要衰亡的,因为既不合于道,也不合于德。所以,前面这三句话可以总结为一句:道德传家久。“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因为祖先传下来的道德的家风而绵延不绝,这个家族的子孙才能长久延续,他自然就做到了祭祀不辍。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道德传家久?所以,后面的内容就是讲具体的实做。
什么是修?我们经常说修行、修炼,那什么叫做修?修,本意有完美的意思。比如说修剪、修整、修订、修理,其实都是把一个原来不够美好、不够完整、不够完美的东西,把它修整到完美的状态,把余食赘形去掉。所以,修之于身,就是让这个身变得很完美。
什么是之?这个“之”,我原来以为是个虚词,现在我理解,就是要把54章前面讲的两句话,“德”和“道”修到这个身的里头去,让这个生命有道,还有德。
什么是于?于,是有一个方向性,就是要进去。55章讲含德之厚,就是这个德,要“含”到生命的里头去。
什么是身?我们在前面其它章节讲过,老子界定的身,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生命,这个身包含了有形和无形的两个层面。
有形的层面:老子第3章讲了“实其腹”的腹,隐藏了五脏六腑;“强其骨”的骨;55章“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筋;还包含了50章讲的“十有三”,河上公注解的是四肢九窍;而骨骼就包含了全身的骨骼,包含了骨骼里面的脑髓、骨髓。这样,有形的层面就比较全面了。
无形的层面:第3章讲了“虚其心”的心;“弱其志”的志;第10章讲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魂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的气;“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玄览,这个玄览,就是神的层面;55章讲“精之至也”的精。所以,总结起来,无形的层面包含了精、气、神、魂、魄、心、志等等。
所以,修身,就是要把有形的层面、无形的层面,都要去修整、调整、剪裁,去掉错误的、多余的,补齐不足的。我们一般把生命会分成形、气、神三个层面。修身就可以有形气神三个层面的修身。具体讲,其实是包含了动和静两个方面。
《庄子》讲:“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就是上古时期的道家动功。一九七三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上面记有导引术。有一个图书上面有各种动作,动作的图形边上有汉字注解,可以治疗什么疾病,这就是形上的修。以动为主,侧重于形体的缓慢的圆的动作,来带动气血的运行,而神自然在其中。
还有静坐参悟,无论是静坐还是参悟,还是静中的参悟,都是以神为主导,而形、气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还有就是桩功,顶天立地。用天地之气来改善我们生命的气场,这是以气为主,而形神也自然受益。
我们将生命分为形气神,是为了更好的分析、理解我们的生命,其实这三者自然是一体的。因为:第一,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完全的剥离出形气神;其次,形、气、神三者一个发生变化,其余相应的也自然发生变化。
修身有很多要素。自古修身讲法财侣地四个要素。其中法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老师传授如何修的方法。地,就是要找一个好的天地气场,才有可能修成。
什么是真?真,同貞,为鼎上烧灼龟甲以占卜,其结果往往实现。故,真,没有虚假,能实现,趋向事情的本质等含义。
《阴符经》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历代的修法从哪里来的?是上古真人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感通天地,参悟大道自然而来的天机,并用这个天机来修炼。在历代传承中,反复打磨,一代一代就到了现在。这种传承的久远,可能是今后需要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自然明白了。所以,什么是真传?就是没有人为的做作,而是符合天机,其每一招每一式,动静相宜,都能对生命起良好的作用。
我们生命的构成,包含了很多成分,前面讲的形气神魂魄,形魄来源于地,魂气来源于天,而神来源于道。当然,我们的生命,还有父母的遗传基因成分,规约了我们的生命的相当程度的演化和发展。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的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得了真传,得到了天地的好的气场的帮助,前面讲过魂气来源于天,形魄来源于地,相应的形魄上的问题,神气上的问题,是不是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假如我们遗传基因当中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是不是也能得到改善?
我们会发现很多修行的人,修养很高,但是,他依然还会得癌症,他还会得个疾病。其中的原因,就是可能父母在生他的时候,给他的遗传基因当中就有一个病的基因的存在。假如他的修行没有真正到了能够改变他的遗传基因的那个地步,他一样要得病,因为他的修身还没有修炼到他的生命的核心的地方,还改变不了这个基因。
我们现代人因为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大,家居污染大,食物污染大,所以也会有很多潜在的疾病。影响我们寿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生命的本真是什么?是神,是气。因为我们的形体总是要衰败的,最后难免一把火烧成灰,而我们生命本真的神气,这个部分是火烧不掉的。而真法,就是修这个法是可以修炼到我们生命的本真的,直到彻底现出生命的本真。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就不是简单的形气的修练可以做到,还必须包含了对生命、天地、大道以及相互之间的运行规律的全面而深刻的在哲理上的参悟。
为什么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个德的含义是什么?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乐于助人,他已经是个善人了,他甚至已经有了德了。但是如果没有修炼,没有修炼到我们生命的形气神,尤其是神的这个层面,这个德,可能就还不够纯粹,也就不够真。因为没有了修身是不可能真正“涤除玄览”,到达“明”的境界。所以对德的认知,对心的认知,其实难免不够真切,难免不够准确,难免有些偏差。
什么是真德?就是非常的纯粹,不带有丝毫的私,是无私的。当然,我们一开始谁也不是圣人,都难免带有自己原来的私心。在修的过程当中,慢慢的就会有一种明出来了,把我们心神上的各种执碍、私欲等不纯粹的地方就照出来了,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所以,修也自然包含了认知上的、心神上的修。而修的汉字本意,其实就有扫除身上的污垢的意思。逐渐的修,我们的德自然就越来越真,最后因为内心有了明,德也就到了纯真,没有任何不纯粹的成分。
得到真法,会有什么特点?见效非常快。比如说得到真正的修法是能够法于天地,是能够得到天地能量的。想想,在一个好的天地气场的环境下,天地能量能够直接加持到我们的生命当中,那是不是说这个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讲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真传其实也是一样。比如说给个方法,教你去站桩,这个方法会保证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就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还在独善其身。过去我们说独善其身,觉得这个人很自私;但是,经过一定岁月,有了阅历之后,发现一个人能做到独善其身,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已经非常好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给家庭成员增添负担,没有给社会添麻烦。做到我们这一生,心理很健康,精神很正常,身体很好,健康活到八九十岁无疾而终,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吗?
但是,从修身的角度讲,假如我们得了一个修身的真法,得到了能够法于天地的这个能量,我们的生命能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际上就是越来越大了。内心破执去碍,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哲理。这个时候,不光是能独善其身,生命能量场自然在散发出去,也就能够为大家做点事情了。
随着我们修身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就会发现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内心的安静,其实不是孤立的,是跟我们的家庭成员息息相关。
在过去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最小的单位是两口子带个孩子,对吧?其实上面难免还有双方的父母,横向还有兄弟姐妹,这些都属于我们的家庭成员。这个时候,可以做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我们经常会发现家庭不够和谐,也可能是某个家庭成员有问题,那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往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自己改变的时候,别人也会悄悄的跟着你而改变。
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一种无形的联系。跟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血缘的联系,夫妻之间是情缘的联系。这个缘带一个绞丝旁。第6章讲“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绵,也带绞丝旁,讲的是道母与天地万物的天然联系。所以,带绞丝旁的汉字在《老子》这里往往就带代表一种联系,代表一种通道。
家庭成员之间有这种缘的联系,他的心和心之间是有互通的,自然就会有一种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传递。所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当我们的生命能量逐渐扩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场逐渐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自然可以给家里人以好的影响。而我趋向好的变化的时候,我的家庭成员也就自然的跟着改变了。这就叫做: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内心改变了,心很清静,能量场变大了,言行也就随之变化,会发挥它相应的作用,起到修之于家的作用。
我们会发现,在一个家庭当中,一开始是一个人来学习《老子》,一个人来修身,但是他会慢慢带动全家人来学习《老子》,全家人来修身,最后还会什么?不仅仅是修之于家了,还开始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叫做:“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在周朝,天子下面就是诸侯,周朝大概有70多个国家叫做邦。邦,完了就是乡。我们现在有县,有市,这是秦朝才开始有的郡县制。所以,古时候是农业社会,修之于乡,就是以乡村为基本单位。
到了我们现在,有了城市、有了社区,网络上还有QQ群、微信群,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乡。那么,修之于乡其德乃长,我们的德就开始长大,成长。我们现在就有很多老师在网络上建群,他的群的范围成员不仅仅是他所在的城市,甚至在全国、全世界都有。跟他学《老子》,受益的人达到几百人。这就是修之于乡其德乃长。所以在现代乡的概念,就是一个人群的小的集合,是他的家庭成员之外的一个小的集合。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修之于乡,他已经不仅仅是利益他自己,也不仅仅是利益他的家人,他开始走向社会了。《礼记》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只要利益了除了家人之外的人,这就是大道之行。所以说大道之行,行于大道的分界线在哪里?就在修之于乡这里。让除了家人之外的人受益了,这就是无私奉献,这个德自然是高了,就开始成长了。
53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就是一个人能够走出狭隘的自私的天地,走向社会,是行于大道。他的内心应该是说对大道开始有感应,是可以开始行他的大道了,行于他内心与大道之间形成的道路了。走过的“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开始进入“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在老子的年代,国家就是周天子所管辖的地域,周天子下面,有70几个小国家。比如山东就是过去的齐国和鲁国,河北就是燕国和赵国。我们现在有36个省市自治区,周朝的70几个国家,正好是一个省的一半那么大,所以说,这个邦就相当于半个省这么大。我们这么界定,假设说你能够影响的范围到达一个省,那么就到了修之于邦的境界。
用这样的道理去修之于天下,他的德就到了普照的境界。
现在有很多大企业,员工就有几万人,几十万人,我想这些大企业家,可能也可以算得上是修之于邦,再进一步就到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谁能做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我们历史上像老子,像孔子,他就到了修之于天下,到达了圣人境界。他的文化,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人。像《老子》这本书仅仅5000多言,是世界上翻译的语言最多的,版本最多的一本书。所以,老子立言很厉害,他的境界很高。正因为他的立言很厉害,境界很高,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人去免费的义务的去传播他的思想,去翻译他的著作。
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直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我们看到了他的德在不断地盛大,在不断地成长。为什么?他的关键在哪里?他的关键就是在真正的践行,他自然就有无形的感应。第20章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个大道母亲,就好像是通过脐带一样,源源不断的通过联系,通过这种无形的联系给我们输送营养。所以,才能够得到这种精神层面的无形的变化。
所以,我们来看《老子》81章讲修身,有很多角度。而这一章的角度是什么?是身、家、乡、邦、天下的次第。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身是在不断的扩大我们的生命能量场的范围,到了修之于天下,也自然就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也自然就修到了大成的境界。
所以,一开始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很重要。假如,修身一开始带有一点点的不真,带有一点点的偏差,最后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对了之后,真了之后,一点不带虚假之后,那么就可以大胆的向外拓展: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家,到修之于乡,到修之于邦,到修之于天下。
过去的圣人没有我们现在的便利,有高铁、有飞机可以方便地行走于天下;还有各种自媒体来传播他的思想。过去的圣人用什么修之于天下?除了他的清净无为的功夫之外,他传播他的思想的方法就是写书,出一本经典,流传后世。老子、孔子都是如此。
到了修之于天下,显然这个建德就非常高,自然也就抱住了朴。就跟一开始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完全地呼应了。
人与人不同,家与家不同,乡与乡不同,邦与邦不同,天下与天下也不同,所以有一个普适的问题,具体怎样才能做到不断的扩展?要用“观”的方法。
以身观身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个人修身成功了,但是,我还想传递我的修身方法给他人,这个时候,我要去观他人的身,也就是说我要修到一个内明的境界,我达到了内明,我才能观他的身和我的身之间的不同,这个时候我才能传递我的修身方法给他。也就是说,只有修到明的境界才能当师,才能去传递修身的方法。
我的家庭修和谐了,但是,我还要看一看,其他人的家庭在哪里?我们个人的经验、家庭的经验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别人的经验,并不能够完全符合他人的情况。这就是说,我能够做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了。但是,我还要能够看一看,他的家和我的家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这时候到了什么境界?到了修之于乡的境界,因为一个个乡,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
我还要去观察,我要去传递我的修之于乡的经验,还是一样的要以乡观乡。邦是由很多个乡组成的,到了这个阶段,就是到了修之于邦。
我已经有了修之于邦的经验成果了,我还要继续推广,就要去承认地域差异,而这个差异叫观而不能照搬。我要去观邦和邦之间的不同,然后才能够推广复制修之于邦的经验。这个时候到了修之于天下的境界。
第一个天下是什么?就是周朝这个天下。到了现在,就是中国这个天下。以天下观天下是什么意思?其实,北美也可以算个天下,欧洲也可以算个天下,澳洲也可以算个天下,俄罗斯那么大的国家也可以算是个天下,非洲可以算个天下,南美洲可以算个天下,印度那么大的国家也可以算是个天下,等等。所以说,每个天下的文化、人种、宗教、民族都不同。即使有了中国的修之于天下的经验,也不能照搬,也要观才行。
现在战争频仍。我相信,老子思想不光可以解决我们国家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各种矛盾、纷争、战争等。
什么是知?知,就是参悟彻底明白了,大彻大悟了。所以说,修行也好,参悟也好,其实就是一步一步的递进,来扩大我的参悟和修行的范围。从身家乡邦,最后到达天下,包含了天地人,范围天地人。所以,就悟到了以身为天下,清净为天下正。为什么?因为我与道天地人都有联系,在无形之中是一体的。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