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52期:【天下有始】章

…分享美好…

640-7

白话老子》52期:【天下有始】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解说】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天地万物都有它的初始,
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天下”是什么含义?这个天下就是指天地万物。
“始”的字形是女和台,意思是女性怀孕要生孩子。所以,“天下有始”,指的是天地万物都有它的一个初始的孕育的状态;“以为天下母”,而这个初始的状态就是孕育了天地万物的母亲。
母的甲骨文字形跟女很接近,但是它多了两点,意思是女性的乳房,突出女性的哺育的特征。女性为什么会哺育?因为生下来孩子了,所以母亲的形象指向很清晰。那么这句话中就有一个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她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讲的就是大道母亲从她的“玄牝之门”生育了天地。但是《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第21章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原始的生命都是在道母之中孕育的,那么大道母亲把我们每一个生命孕育出来之后,然后从“玄牝之门”,也就是第42章所讲的“一生二”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随着天地一起生出来了。经过漫长的130多亿年的时间,到了今天。也就说生出了天地,生出了宇宙之后,我们走到了今天,花了漫长的137亿年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追溯到最初始,到现在,这个时间是这么的漫长。那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人间有我们的母亲,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正的母亲是大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反复强调大道是我们的母亲,所以我习惯了称之为“道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然能观到大道内景,
以此自然深知天地万物。
什么是“得其母”?也就是说,直接感通了与道母的联系,也就是第6章所讲的“绵”的联系。那么自然能返观到大道篇21章所讲的“象、物、精、信、惚、恍、窈、冥”等等,也就自然能够返观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个“众甫之状”就是“其子”,那么也就自然知道了,明白了。
所以我们从这句话“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就要想我们如何得其母。这个母就是大道、道母。那我们就是必须要经过修身才能逐渐的感通天地,进而逐渐的感通到大道,我们才能够“知其子”。要经过第25章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能够“得其母”。然后,“以知其子”,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知道我们这个生命最初始的最本来的样子。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我们每个人跟大道母亲就是一个母子关系。既然是母子关系,那“得其母”很难吗?应该说不是很难。但是实际上也很难。
所以《老子》里面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各种修行方法,那么这一章他当然也会相应的指出一个方法。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既然已经深知天地万物,
还要重新守住万物之母。
那这句话要注意什么?要注意是一个知守的关系,我们要“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还要“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守”是什么概念?“守”就有一种很耐心的感觉,很耐烦,很耐得寂寞,注意力很集中。那么也说明跟道母的联系,虽然连接上了,但是这种的联系需要守住,须臾不可离也。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有自私的心理存在,做不到完全的无私,那么欲望可能还会起来,与道母的这种联系还有可能丢掉。这就告诉我们要守住初心。所以,“复守其母”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有类似之处。
道和万物是母子关系,而且还是一种本末的关系。母是本,子是末,所以我们要守住本,而不是忘本逐末。
没身不殆
一辈子都没有危险。
只要我们能够始终保持住与道母这个“绵绵若存”的联系,始终处于一种感通的状态,那么这一生就肯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一是有道母的保护,二是自然不会迷失于纷纷芸芸的形而下的万物。
塞其兑
闭其门
终生不勤
塞住有形的孔窍,
关闭对外的大门,
终生都不会劳累。
那么,在这一章当中,老子有没有给我们提示如何得其母?有。“塞其兑,闭其门”,就是他给出的方法。
什么叫做“兑”?什么叫做“门”?其实就是头上的五官七窍,乃至全身的九窍。第50章讲:“生之徒十有三”,那么这九窍中,什么是“兑”?开一个近似的圆洞叫做“兑”,那么对开的叫做“门”。嘴唇是对开的就是门。眼睛有上下眼皮对开,也可以是门。当然了,在历代作家的注解中,“兑”和“门”的说法每个人都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指这九窍。
这些孔窍,既是观察形而下的通道,也是生命能量泄放的通道,也是欲望的通道。庄子讲“日凿一窍”,意思是,这些孔窍是人类生命逐渐进化中开凿出来的。
终身不勤”的“勤”是什么意思?“勤”有劳累的意思,勤劳。那么“塞其兑、闭其门”与“终身不勤”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当我们“塞其兑,闭其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我们观察形而下万物的通道给关上了,关闭了信息进来的通道,所以内心就容易安静下来;也关闭了能量泄放的通道,自然生命的能量、精气神不再流失,所以神就会逐渐灵光。那么安静下来之后有什么潜在的危险,或者做一件事情过程当中可能的危险就能在我们的内心,在心灵上形成一种征兆,或者说未兆。
以后我们在学习第64章的时候,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什么叫“未兆”?这个“兆”实际上就是在龟甲上钻一个孔,然后在火上烤,会形成裂纹。这个裂纹叫做“兆”,用这个“兆”来占卜,来预示未来的各种风险,各种走向。
这是一种征兆,表现出来了,是人眼可以看到的。而“未兆”是什么?是这个征兆,用眼睛还看不到,但是我们的内心可以感知到;那么感知到之后,就可以在还没有形成到形而下的阶段,就尽早的解决掉。
或者说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有个征兆,有个感觉,这个事情做下来好像有问题,那我们就不做了,不做就没有后续的问题,就不会有后面可能发生的危险,那岂不就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吗?因为这个事情可能是天降横祸,也可能是你走在路上,或者你开车有危险,或者去见一个危险的人。那么只要你不去做,后面的一系列事情它都不可能发生,自然也就没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你忙着去解决。
这就叫做“终身不勤”,终身都不会劳累,都不会疲于奔命。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打开有形的孔窍,
忙着做各种事情,
终生都不可救药。
如果总是打开了各种对外的孔窍,那么,内心就不可能经常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就很难观察到各种形而上的征兆,内心的感觉就少了。我们的大脑会收到很多外在的刺激,眼、耳、鼻、舌、身来的各种信息,然后落在我们的意上,落在了我们的心上。这种的信号很多,自然就会淹没我们的内心的征兆,淹没了我们内心的各种警觉。而我们做事情难免会出事,那么偏离了正常的运作的轨道,出事了就要去补救,这叫做“济其事”。
汉字的“事”有两个含义。一个的含义是做事的事。“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事都是做事情的事。但是事还有一个含义是,做这个事情出事了,或者说我们摊上大事了,那就要“济其事”,要解决,要救济这个事情。
那为什么“开其兑”会有危险?因为我们的九窍实际上还是一个欲望的通道。当我们眼睛看见了美色,耳朵听到了靡靡之音,鼻子嗅到了美味,这些都可能是一种物质上的、利益上的诱饵。
西方人到大海钓螃蟹,他会带一个方方正正的螃蟹笼子,然后,从超市买来鸡骨头架子,放在室外,放臭了之后挂在笼子中间。笼子四个方位开的洞,有门,门在笼子中,轴在上,用手可以推开,进笼子之后,这个门从上面又落下来了。那么这么一个机关,扔到海里面,不要去管它,过了几个小时之后,拉上来就会发现有很多螃蟹关在里面。螃蟹就是因为它的嗅觉,闻着诱饵的臭味来了,然后围着笼子转圈,找到门,推门进去,门落下,因为这个门比洞还大,那就再也出不来了。所以你看,这个嗅觉就是杀身之祸。那么“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自然就免掉了各种灾难。
后面,就讲实修。实修,就是从“塞其兑,闭其门”开始,之后会出现哪些景象?会出现哪些过程?
 
见小曰明
能见到微小,才是做到真正的内明。
什么是“小”?小可以多解,如上面所讲的“未兆”,也可以是事物转变的枢机,也可以是见微知著,等等。
《韩非子·喻老》: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河上公注解: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能见其未形之先,能窥其细微之妙,事未至而能烛其理,事方至而能察其机,其见如此,可谓明矣。
老子当中,很多地方出现明。那这一章,指出见小才能曰明。明是内心的明亮。
见小曰明”以及后面的“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等,都是从“塞其兑、闭其门”开始逐渐深入的。
守柔曰强
能守住柔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守柔”,那就说明已经修到了柔弱的境界了,修到了“专气致柔”或者说“天下之至柔”的境界了。
其实,从“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开始,说明他已经得到了系统的道统的传授。从“塞其兑,闭其门”,逐渐修到了明和柔的境界。但是,能不能长久的住在这个柔的境界,能不能一直守住柔?守,说明并不容易。
我们的内心会经常发生各种变化,有时候会柔弱,但有时候会变得刚强;有时候内心很平静,但是有时候内心会变得暴躁。所以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了安静柔弱的境界,但是还要去守住柔弱,守住平静。只有守住了柔弱,才能够说的上是真正的强大。我们能够做到柔弱,能够做到谦下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强大的实力。但是光是有强大的实力,如果不能做到柔弱谦下,实际上在社会中,往往还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信服,能团结的人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我们背后的实力也会最终逐渐走向衰弱。所以说“守柔曰强”,能够守住柔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用其光
复归其明
要用大道之光,
让生命重新回到本来的光明。
在前面的“守柔曰强”“见小曰明”的状态下,合于道母所要求的无私的心态,无私的言行,才能真正感通大道之光。
这一章很明确,讲的是母和子的关系。第一个其是母,第二个其是指我自己。
那么这个光是从哪来的?这个光就是大道之光,第14章讲“是谓惚恍”,第21章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道,实际上就是有一种光,这个光是我们内心可以感觉到的,而不是眼睛看得到的,所以叫做“恍”。“恍”是竖心旁加个光,就是我们内心能够感觉到的光。所以我们要用大道之光,重新让我们的生命恢复原来本具的光明。
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也因而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开七窍,也没有染着。但是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我们要去认识这个世界上形而下的有形万物,那么我们的识神,自然逐渐发达,也就逐渐有染着,元神就慢慢的退位,慢慢的会失去光明,失去了他本来具备的光明。
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那么用“少私寡欲”来暗示私欲是染着。当我们在逐渐的去掉私欲的过程中,就逐渐的跟大道连接上了。我们知道第4章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所以大道能生水。那么当讲“玄览”的时候,大道如水,用涤除来形容洗去污垢;而52章,“用其光复归其明”的时候,这个第二个其是元神,也就是要感应大道之光,逐渐用大道之光来恢复元神本具的光明。
 
无遗身殃
这样就不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灾殃。
实际上,从“塞其兑、闭其门”开始,基本上各种危险就远离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我们的生命就进入了一个本真的境界,与道合真的境界。可以说是得道了。那么“无遗身殃”,这样就自然不会给我们生命带来任何祸害,我们的生命其实就已经处于一种很完美的境界。
是为习常
这就是继承了道统。
什么是“常”?常就是恒,就是道。“习”是什么?习就承袭,就是继承了大道的传统。能够“塞其兑,闭其门”,走上一条修身的道路,逐渐就能够感应大道。那么感通大道之后呢?实际上就是继承了道统,那么“用其光复归其明”,意味着修道成功,也就意味着完整的承袭了道统,可以向后人传道了。
王弼本是练习的“习”,帛书本是承袭的“袭”,很多版本直接就是承袭的袭。那我这里还是沿用了王弼本的练习的习,表示对刘向制定通行本以来的王弼本、河上公本的敬仰,也是向历代注解《老子》的先辈们致敬。其实我们学习《老子》,隐含着也有一种道统的承袭,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52期:【天下有始】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