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818)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什么是出?人从娘胎里出来了,生出来了,这就是出生;
什么是生?一个是生出来了;一个是活着。从娘胎生出来是赤子,然后到婴儿,然后到孩,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都是生,活着;
什么是死?在生的过程中,有些人得病死了;有些人出意外死了,比如车祸,或者在战争之中死亡等等;有些人则可以活到了天年,他的生理机能自然停止。这三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发现,都叫作“死”。
所以,人之一生,从娘胎生出来,谓之出生;进入地下,入土,谓之入死。而单独解释每一个字,出、生、入、死;都有它的一个含意。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还有一种解释是:出生,是离开生地;入死,是进入死地。意思是,人生在世,不是在生地上,即安全的地方;就是在死地上,即危险的地方。
什么是徒?《说文》:徒,步行也。但是,徐铉,他本人也是注解《说文》的大家,说:徒行有相从者,故引伸为“党类”之称。徒在《老子》这里,是按照“归属”“属类”来解。例如76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一样的意思。
什么是十有三?历来注解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十三,指九窍四肢。
河上公曰: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是哪九窍呢?人体的九窍:即两耳、两目、两鼻、口、前阴、后阴;加起来一共九个窍。四关:四肢之关窍,关是关节,有膝关节、肘关节;那窍呢?有涌泉、劳宫等等。
《韩非子·解老》:人主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十有三”。
我们来看,因为韩非子不修炼,所以他只讲了四肢;而河上公解读《老子》在修炼上就多一些。所以,河上公讲四关,隐含了四肢的关节与在手脚上的开窍等等。
可见,十有三,是老子对生命更加细化的描述,他是从外在的四肢九窍来描述,还隐含了修练也要遵循四肢九窍而行。比如说动功或者静功,就跟手脚的运动有关,也跟四肢的关窍有关。
十有三,还有一类注解,是以王弼为首。十有三,是十分之三,十成中占了三成,也就是百分之三十。后世的注家,除了韩非子、河上公之外的,包括苏辙、憨山,现代的陈鼓应、傅佩荣、牟钟鉴、温海明等等,他们都是按照王弼的十分之三来注解。但是,按照十分之三来注解,也就有其不足的地方,无法自圆其说。
对此,中国第一任的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有个反对意见,大意如下:
1、按照三个十分之三来讲,那么剩下十分之一哪里去了?如果这个十分之一是按照摄生讲,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能做到摄生?而且摄生跟一般养生的概念不同,摄生接近于得道的概念了,那更不可能。
2、本来不该死的,但是因为生生之厚而死,按照古时候的生活条件,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可以吃的好,对生命做到这么爱护;其实就以现在的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来看也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三十的人可以随意的吃喝,做到厚生。
陈撄宁对王弼的反驳比较长,我们这里就不讲了,作为附录。
陈撄宁:王弼注:“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这句话乍看很容易被它蒙混,仔细想来就发现一个大漏洞。照他这样算法,就是全人类中正在生的有十分之三;正在死的有十分之三;虽天年未终,但以生生之厚而短命死的,亦有十分之三;把这三类人合起来算,总数即十分之九,剩下的十分之一到哪里去了呢?老子既未曾说明,王弼也没有交代,岂不是漏洞吗!后世注家有人为王弼作辩护,说其中十分之一就是老子所谓“善摄生者”,这句话经不起核实计算,如果善于攝生的人,占人类总数十分之一,那么,像我国今日六亿五千万人口,其中的十分之一,就是六千五百万人,都应该称为修养专家了。这如何能讲得通?假使把摄生当作卫生讲,今日全国人民大搞卫生,其中十分之一懂得卫生方法並且能够实行的人,或许是有的;但老子所谓“摄生”,既不同于今日“卫生”之说,又更超出了古代“养生”术的范围,世间善于卫生的人未必都善于养生,善于养生的人未必都善于摄生,因此,“十分之一”就成了问题。一个“十分之一”既无着落,三个“十分之三”同时也连带的站不住脚;王弼注既不足信,后来注家根据王注的“十分有三分”而另标新义者,其说亦难以成立。
那么,什么人是生之徒?老子的判断是依据肉体的十有三,九窍四肢,都还能活动,都还能工作。这个人躺在病床上,但凡还能吃喝,但凡还能排泄,但凡四肢还能够动弹,哪怕是相当一部分的十有三不能工作了,只要有一两个可以工作,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好说,他是个死人。但是这十三样全部都不工作了,那肯定可以判断他就是个死人了。
根据这以上几个版本,尤其是《韩非子∙解老》和傅奕本,结合帛书,我把它校订为“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可能会更加准确一些。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生,第二个生,是生命;第一个生,是我要让这个生命活着;民是什么呢?民就是百姓,最底层的老百姓活着很辛苦,百姓为了生存,就必须每天都要劳作,劳动,动起来。显然,这是农耕社会劳动力低下的必然。那么,这些劳作,必然会消耗身体。五官七窍需要运作,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口要说话,手要劳作,脚要行走;还有没有说的是,腰要劳作;而与之配合的内部的精氣神,就必然需要消耗。加上为了生存而焦虑;如果生存尚好,财富积聚下来一点,那么还要为财富可能损失而痛苦等等。这些就在生命短短的几十年内,把先天禀赋的一点元精元气消耗得差不多了。
生命的外在的四肢九窍和内在的精气神,随着劳作,逐渐的消耗,而每一点劳作,实际上都是在往死地而去,都在向着死亡而去。
王弼本为生生之厚,如何理解?一种理解是厚生,养生太过了。但是实际上,在古时代,底层的百姓生活都很艰难,怎么可能做到百分之三十的底层百姓厚生呢?还有一种解释,是劳作太过了。这个解读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跟厚的本意来比较,其实也不是很妥当。因为《老子》第75章讲:“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所以,厚的本意还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要厚生。因此帛书本的“以其生生也”,还是相对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
这句话的关键就是摄生的摄怎么理解?摄这个汉字的含义,就比较复杂。《说文》:摄,引持也。从跟摄有关的词组来看,有:摄像、摄取、收摄、摄水、摄心、摄念、摄意等等,那么摄就有把外在的一个或者多个东西,吸引过来并稳固、把持住的意思。所以,《说文》的解读还是非常准确的。
所以,根据上文的解读,摄就有收摄身心,把消耗在外的精氣神,收敛回来,并收摄在身体内的意思。
一,摄持自己身心,勿使妄动;(愚按:要少劳作以减少对肢体的消耗,比如人的各种关节等,要少磨损。)
二,收摄自己精力,勿使耗散;(愚按:第49章:百姓皆注其耳目,但是摄生就要塞其兑闭其门,要让自己的精气神不要从九窍流出去。)
三,摄取外界物质,修补体内亏损;(愚按:要吃好喝好,通过吃喝吸收生命需要的各种精华物质。)
四,摄引天地生气,延长人的寿命。(愚按:通过修炼得到天地能量。)
所以,《韩非子·解老》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爱精神,就是要收摄自己的生命能量,不要往外散发出去;而贵处静,其实有一点就是要少劳作,以减少对身体的四肢的损耗。
兕,就是独角的青色的犀牛。晋郭璞《尔雅》注:“一角,青色,重千斤。”这里的陆地不一定是指平原,还包括了山丘、森林、河流等等,总之都在陆地上。
那个时候,陆地上的原始森林和各种动物都还很多。有各种的猛兽,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但是,善于摄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是遇不到犀牛和老虎的。
这里的入军,指的是进入到军队作战的地方,或者进入到敌军所在的地方。被,通备,准备的备。甲兵,指铠甲,兵器。
那么善于摄生的人,进入作战的军队,不需要给自己准备甲兵。
这里要注意这个所,是地方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包括:托儿所、派出所、招待所等等,都是地方的意思,上面盖有建筑物。
当然这里老子仅仅是举出了几个例子。实际上危险的所在不仅仅只有犀牛、老虎、兵刃,危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善于摄生的人,即使是到了大家都认为的危险的地方,进入到大家都认为的危险的处境,遇到大家都认为的危险的人,他都很安全,他平安无事。
无死地,一般解读为:不入死地。比如说,陆行不遇兕虎,他规避着兕虎所在的地方而走,那么就跟本章开头的“出生入死”呼应上,也就是说他始终在生地上。所以“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披甲兵”,他会对危险自然地规避。为什么?我们要注意到,这些话是在“盖闻善摄生者”,是摄生者才能达成这样的境界,达到一个无死地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他收摄了自己的精氣神,可以说是自然进入了一种修炼的状态,那么对危险就有种直觉的判断。
一般人想要规避风险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从识神,第二是从元神,这两个方面来规避风险。从识神来讲,依靠逻辑判断和理智,就是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去接触危险的人,等等。中国古人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就是一个逻辑判断,理性的思维。那么从元神来讲,就是要听从内心的直觉,倾听内心的声音。当我们特别不想做某一件事情,不想去某个地方,不想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就要遵从内心的声音而及时规避。把我们人的理性逻辑思维与直觉灵感结合,其实是可以规避绝大多数风险的。
但是我们实际上要注意到:“所”是地方。无死地,直白解读,就是善摄生者,他身上没有一个地方是该死的。所以犀牛想要伤害他,但是他的身上找不到死地;兵刃想要伤害他,但是他的身上也找不到死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老子对生命的这一种的认知达到了这么直观,返观到了一个人生死的一个非常奥妙的关键点,即“身上有没有死地”了吗?
所以老子有一些话是隐含着的,没有说出来。按照我的理解是,善摄生者,他修德很全面,所以他就不该死。
验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一段话:“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什么是德全?德全面的覆盖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点,所以他就没有任何危险。
我们很快就要学到第55章。结合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所以,善摄生者,他一定是进入了修道,那么他一定是个有道之士,他必然会对天地的无私,对道母的慈爱有深刻的领悟。有道之士道德是形影不离的,所以摄生,就还有德的含义在。所以他会把多余的财货用来助人,或者以道助人,广施他的仁爱。所以,他就有一种大德。我认为,这是老子隐含而没有明说的摄生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总结】
老子知道,人生不易,一个人想要在世上成为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么他有一种期待,每个人这一生都能平平安安,才有机会修道,才有机会不虚度此生。他就提醒大家,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的每一个部位,外在的就是四肢九窍,内在的就是五脏六腑,就是精气神。肉体要减少损耗,那么精气神还要开源,去摄取有形的精华物质,还要去摄取天地的元气。最后还要涵养道德,做到德全不危,自然就会规避生命中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遇到的各种风险。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