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672)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解说】
什么是“为”?《说文解字》: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在许慎年代,他没有看到甲骨文,是用流行下来的小篆作《说文解字》。所以,他认为爪以下是母猴,猜错了。但是许慎摘录王育这段话,可以读为“爪,象,形也”。实际上甲骨文的“为”,就是一只手和一头大象,一般理解为手牵着大象。可是,大象本来是野性难驯的,所以“为”的本意就是驯服大象。驯服大象的目的是什么?它要为人类出力、干活。段玉裁注:凡有所变化曰为。《广雅》:为,施也。又,成也。可见,“为”,是一个重要的动作,以完成重大的变化。
“学”,就是学习。“学”还隐含教。向谁学?学什么?其实我们人的一生,始终都在学习。上学,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是学习知识,掌握一个工作的基本技能;工作了,要学习如何加强工作技能,才能获取更多报酬;长大成人之后要结婚、成立家庭,就要去学习和我们的伴侣相处、和伴侣的家庭相处;生孩子之后,要学习为人父母;在家庭之中,还要去学习跟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复杂的大家庭中七大姑八大姨这些亲戚们相处。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去学习如何与工作的同事相处,如何协调做事;今后如果走上领导岗位,还要去学习如何领导大大小小的团队去完成某项工作、某项任务;如果成为国家领导人,责任相当重大,他需要有自己的领袖能力,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略……都要做到精通。最后,我们都难免生、长、壮、老、已。年龄大了、老了,身体衰弱了,逐渐走向死亡,则要去学习如何去面对疾病、面对死亡。
这些学习内容,有些是学校的老师传授,有些是父母传授,有些是拜师、高人的指点。相当大一部分是自学,是在社会中、工作中,不断地参悟。有时候是接受社会毒打,参悟出来一些道理。学习,也包含对祖国文化的经典学习,以及老师传授的各种哲理,修道的知识、方法等等,这些也是学习。
为什么“为学日益”?其实就是要珍惜我们人这一生。我们是难能可贵成为人类,把这种珍贵提升到按照每天来计算:抓紧一生的每一天,每一天都不能随便地晃荡过去;抓紧每一天来学习,每一天都要有所增益。这里的学习,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些知识积累,有助于劳动技能的提高,获得更多的报酬等等。
显然,这里“为学”和“为道”、“学”和“道”形成了对待。为什么?因为老子在第1章指出这个世界两分:一个是有形世界,形而下,有,有界;一个是无形世界,形而上,无,无界。我们一般界定“为学”指形而下:比如科学技术、文史哲、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在有界,所以会越学越多。
什么是“为道”?就是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实修、体悟、实证无形的世界,去感悟形而上的大道,最终证道:我们的生命是在道母孕育出来的、最初始的生命,这个生命可以与道合真。
为什么要“为道日损”?河上公注解:为学日益,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为道日损,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在河上公年代,学是规范在政教礼乐等;到现代当然不止这些。所以河上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情、欲、文、饰,这四样会越来越多。生命在最初始阶段,没有这些,犹如赤子、婴儿一样毫无染着。所以,修道,就是要把后天学习中的染着一点一点地去掉,恢复如赤子、如婴儿一样的本真。
“损”什么?从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看,损去的是“私”和“欲”。什么是“私”?从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看,“私”是有私心,是多余的财货舍不得损去;“欲”是什么?多余的欲,才是欲。古人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饮食男女”这个欲,在正常范围内就不属于欲,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繁衍之必须。“损”,还可以是29章的“去甚去奢去泰”,56章的“挫其锐,解其纷”等等。具体讲,“去甚”,可以指去掉我们内心有的固执、偏执、执着等等。“解其纷”,就是解开我们内心的纠结等等。为什么要去损掉这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本真的染着。染着不去掉,本真显不出来,自然会影响我们见道,自然谈不上证道。
具体怎么“损”?一般讲,损的方法有两方面:一个是修,修炼;一个是悟,参悟。比如参悟《老子》,参悟中华经典,儒道释的经典,自然可以拓展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一旦得到拓展,自然就容易打破原来固有的执念、妄念。什么是“修”?就是15章讲的动静兼备的修身,可以逐渐实证到无界的神气,也容易发现我们内心的执念,偏执,纠结等。而且,有时候我们理上明白,内心有执念、有偏执、有纠结,但是很难去掉。可是在修身过程当中,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有的固执、原有的执念开始松动,原有的纠结开始慢慢地自然解开。所以,具体怎么损?就是修和悟结合,自然慢慢地逐渐在损。
第一,“为学”和“为道”矛盾吗?我理解不矛盾。不学,我们无法在有界生存;不学,如何知道有“道”。
第二,“为学”和“为道”有先后顺序吗?一般从认识角度看,都是先“为学”再“为道”,先生存再去考虑我们人生的最终极目标。
第三,“为学”和“为道”有高下之分吗?在我看来,我们的生命离不开世间的学问,最终要走向“为道”,但是也很难说有高下之分。当然,我们一生如果不走向“为道”,对我这个生命、这个最大的奥秘,没有做到完全知晓;对宇宙大道这个最终极的存在,没有触摸到、没有实证到,我们这一生,始终还是会有一些遗憾吧。
一般理解是减少一点私欲、减少一点染着,然后再减少一点。憨山注解:为道者,克去情欲,穷形泯智,故日损。初以智去情,可谓损矣。情忘则智亦泯,故又损。如此则心境两忘,私欲净尽,可至于无为。憨山“损之又损”的理解是:先要用智慧去掉情欲,情欲没有了,自然就不需要智慧。最后,与道一体的本性就出来了。用老子19章的语境,就是我们最初始的生命:“素”,用“素”比喻没有染着,出来了。
“为道”是什么?“为道”就是做减法:每天都能减少一点执念、妄念、妄想;每天都能减少一点私欲,每天其实都在减轻一点素上的染着,自然会逐渐现出我们的素,见素自然抱朴。“朴”是什么?朴就是道、就是无。
什么是“无”?道生一。从大道演化“沖、渊、湛”,一直到“有物混成”的“混”,都是无,无的最深度就是大道的本体,就是无极。什么是“无”?“无”就是无形无象的元气。第14章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无;第4章“湛兮似或存”,似存、或存;25章“有物混成”,表示先天元气有不同级别。感应到最深度的“湛兮”这个级别的先天元气,就是非常接近大道的本体、触摸到大道的本体。所以我理解:无,有不同级别;推论无为,其实也有不同的级别。
如何理解“无为”?在损之又损、逐渐见素的过程中,我们对神气的感悟越来越深。在生活、工作中会去慢慢思索:如何去感受无形的神气?遇到问题,自然会尝试如何在无形当中化为乌有。这个实修、觉察和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理解和践行无为的过程。素见得越多,对大道的感应自然就越多,流露出来的真知就越来越真、越来越多。反过来,自然就能逐渐理解无,懂得无为,慢慢去尝试无为。最终,我们人生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无为来解决。所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
大家会慢慢理解到,其实无为并不神秘,即使在“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这个级别,一样可以做到无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一定到了“修之于天下”的境界,到达圣人的两重境界:天地和百姓。
第6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指出,“绵”是人和道母之间的联系通道;
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指出,“中”是圣人和天地之间感应与作用的通道;
第67章:“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指出,“慈”就是圣人和百姓之间无形的、心与心的通道;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把这个通道折叠,境界就更为玄妙。
所以,我总结出“无为三要素:节点、通道、能量”,方便大家理解无为。
圣人与大道:节点是圣人之心与道母,通道是绵,能量是精和信;
圣人与天地:节点是圣人之心与天地,通道是中,能量是天地和合产生的甘露;
圣人和百姓:节点是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通道是慈,能量是老子修出来的清净之气。
所以,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他的实现途径。有了节点、能量、通道,圣人可以在无形层面实现对天地、对万物的无为而无不为。以一通三,实现了后世庄子指出的道家的“内圣外王”境界。内圣,是与大道、与道母彻底打开联系通道;外王,是以从道母得来的清静的能量作用于天地、万物。
以上第一段结束。到了第二段“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说明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就是为了治理天下。
这是治理天下的法则。河上公注解: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无事,不蓄煩勞也。取天下,就是治理天下。
无事,一种解读为不折腾百姓、不没事找事;我的理解是:天下,其实是在有界需要做非常多的事,而且还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取天下不等于不做事,是指在做事过程中慎终如始,把事情做成;在做事情过程中,不出事、平安无事。这是汉语的一种微妙。“事”,既可以指做事情的事,也可以理解为出事的事、无事的事。“无事”的事,是指出事的事。“无事”就是不出事,平安无事。所以,“功成事遂”,就是不出事,这个事情做成了。
圣人治理天下,如何才能做到不出事?“致虚极,守静笃”。这个时候,圣人的心非常静,称之为“玄览”。圣人之心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当圣人的内心有躁动觉受时,他可以用玄览来定位;然后,用长期清净修出来的无名之朴做定向镇压。所以,圣人在管理天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出事的征兆。但是,圣人用他的玄览,在未兆阶段自然很容易把它化解。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圣人的无为,因为都是在无形的层面而为,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看上去没有什么事可做,一切都很平稳、都很顺利。
假设国家总是出事,各种不好的事情特别多:国家管理人整天忙着救火、忙得焦头烂额,说明他还处于有为阶段,还没有到高层次的无为,他的能力还不足以管理国家。
这章重点讲什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重视“日”。这个字老子为什么单独提出来?是因为他很敏锐地看到:很多人都在虚度这一生,都在推这个事情明日可以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老子指出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在当下、就在今天。什么最重要?找到自己的老师。无论“为学”,还是“为道”,都要有老师。抓住今天,每天都学一点、增加一点;在为道方面,每天都修一点、减少一点。我们这一生,一定能够成功。
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做到“为学日益”,学习有成;做到“为道日损”,修道有成。不虚度我们这一生。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