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45期:【大成若缺】章

640

640
白話老子》45期:【大成若缺】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nè)
躁勝寒
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解說】

大成若缺
大成就,卻看似有不足。
,這個字,在《老子》中,用的很多。在使用「大」的場景中,我們發現它基本上都是跟道有關係。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也。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第41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其中「大白若辱」是跟這一章完全一樣的表達方式。這可能是老子獨特的表述方式。以上可以看出來,用大,或者是用於表達道,或者用於表達修道者的一個得道的境界。
:成就,功成身退天之道哉。大成若缺,所以成是對缺。那麼成的意思顯然就是修道者的境界已經圓滿了,沒有差一點,沒有缺,好比是一個完整的圓。
:好象;
:從缶( fǒu),從夬(guài)。缶,是瓦器;夬,是圓形帶缺口。「夬」有表意作用。水缺為「決」,夬,開口,表示前面在思索,然後下決心,決心下了就要開口說話,做出決定。玦,一種帶缺口的玉器,玉缺為「玦」。器缺為「缺」,《說文》:缺, 器破也。缺,其實就是陶瓷或者瓷器的邊緣有缺口、有破損,那麼他的意思是不夠圓,有不足。
我們要注意到本章的主體都是聖人。大成者若缺,聖人已經修到了大成境界了,但是好像還有缺點、好像還有不足。怎麼理解呢?大成,是對道境而言的;而缺,是在俗人看來,是在俗境而言,在俗境他是有不足的。
其用不弊
但是大成者的用處是永不過時的。
,是什麼呢?就是大成者。什麼是?我在研讀《老子》的過程中就發現,「用」這個名很低調,很沒有成就感,很沒有存在感。但是,其實在前面學過的章節當中,都是指大道之用,非常重要。比如:
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第6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所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指的是大成者。他的境界在哪裡呢?他的大成就的境界就是跟道母重新建立了連接,恢復了原來本應該有的跟道母的連接。那麼自然道母就通過綿這個通道源源不斷的給它輸送大道之精,大道之信。所以大成者才能有大用。
,表示破舊、過時。
第22章:「敝則新」;所以,不弊,就是新。
第16章:「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所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表示大成者,他的大用,是源源不斷而出,所以始終是新的,是跟得上時代的,是不過時的。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最充盈,卻看似很空無,但是他的用處無窮無盡。
什麼是盈?盈就是充滿,表示要溢出來了。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那麼顯然這句話,更是對大成道者的描述。沖,沖虛,虛無。雖然最沖盈,但是他看上去卻非常的沖虛,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又非常的充盈,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大成就就是跟大道建立了連接,所以源源不斷得到大道的精和信,所以他自然是非常的充盈。但是為什麼「大盈若沖」呢?因為這是在道境,這在無,這在形而上,所以在一般人看來他什麼都沒有。表示非常的虛無,但是其用不窮,他的這種大道之用,是永不窮竭的。
那麼這兩句都是對大成道者的用的描述。有了大成,建立了連接,才能做到大盈,但是看上去非常的空虛,看似什麼都沒有。因為這都是在俗境來看待道者的,俗人在俗境是看不懂道者的道境的。所以在道者這裡,盈和沖,是統一的;成和缺,也是統一的。
 
大直若屈
最伸直,卻看似很屈就。
《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信,就是伸的意思。那為什麼「大直若屈」呢?因為看上去,道者可能會因為形勢彎曲了自己,屈就了自己,委屈了自己,甚至可能表現為屈服了現實。但是實際上,究其一生,在道境,他是伸直了自己,充分的發揮了自己。
那為什麼在老子這裡,包括後面兩句沒有按照前面的兩句,有個「其用不弊」或者「其用不窮」這樣類似的表達式呢?後來我想明白了,這三句話可能是指大成的道者在應俗時的表現,而這個時候他並沒有發揮出他的道用。
 
大巧若拙
最巧妙,卻看似很笨拙。
大成道者在應俗的時候,他採用一種俗人看來是最笨拙的辦法來應對俗世的俗人俗事,他沒有機心,他也不用小聰明,他也不採用因人而異的應對,就好像是以不變應萬變,非常笨拙的方法。不變的是什麼呢?就是非常質樸、誠懇、真誠,不雕琢,笨拙。但是最後大家發現,以這種拙的方式來做事,來應對,實際上效果是最好,反而是最巧妙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在10年前開始學《道德經》,我就在想《道德經》怎樣學呢?好像每個漢字都認得,但是組合在一起我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那我怎麼辦呢?那我就採用一種最笨拙的辦法,死記硬背,先背下來再說。一開始是一句一句的背。那像第41章中間一段很長,我拆分了三段來背。那麼到了後來,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查「漢典」,查《說文解字》,去研究每一個名的原始含義,在經文之中的含義。慢慢就發現融會貫通了。好像有時候走在路上,就蹦出來一句話的含義。現在《老子字說》已經寫了100個字左右了,我估計再寫幾十個字就差不多了。所以就是在用這麼一種最笨拙的方法學習老子《道德經》。這麼一個過程當中,我就發現自然就會在慢慢的感應,經常就有各種靈感出來,也就慢慢的對《老子》理解得越來越多。所以看似最笨的功夫,其實也就是最巧妙的功夫。這就是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最善辯,卻看似很木訥。
訥,就是說話有點不那麼利落,表現為不善辯,表現為不去跟任何人做口舌之辯的。第81 章:「善者不辯」。為什麼呢?在生活之中沒有什麼可需要辯解的;至於道行,與俗人更沒有什麼可說的。而且辯論都是口舌上的,與修道無益,還可能帶來各種是非,還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氣神。所以道者在修鍊過程當中,他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氣神都用在修行上,最終他取得無可爭辯的成功,他修道的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這就是道者最大的辯。所以說大辯若訥。
那麼以上一共五個大,來概括總結大成道者的道用和應俗。在應俗上有三個大,我們發現道者都是取世間人所不屑的,所不為的。那麼世人要伸直,道者可以屈就;世人要巧妙,道者取笨拙;世人要辯輸贏,道者取訥訥不言,取寡言。
 
躁勝寒
疾走可以戰勝寒冷。
躁是躁動、疾走,可以戰勝寒冷,可以讓寒冷的身體暖和起來。
 
靜勝熱
安靜可以克服燥熱。
冷靜下來了就可以克服燥熱的衝動。這是指有時候我們會頭腦發熱,會上頭,會衝動,但是假如過了一段時間,自然冷靜下來之後,就會發現,就會看出來在頭腦發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情都是不正確的,或者是荒謬的。所以在我們頭腦發熱、上頭的時候,無論是言還是行都要放一放,等冷靜下來就比較好。
這兩句,前面一句躁勝寒,講形而下的行為,是躁動克制了寒冷;後面一句靜勝熱,講的是精神層面的安靜,可以剋制精神層面的燥熱。然後順理成章引出了:「清靜為天下正」。
但是我對前面這兩句話還有一點點懷疑,因為26章有「靜為躁君」,所以,靜是對躁,寒自然對熱。那麼是否這兩句話應該是「寒勝熱,靜勝躁」,然後引出:「清靜為天下正」?,「寒勝熱」,形而下可以解讀為:寒可以給熱降溫;進而可以解讀為頭腦發熱和冷卻,冷卻之後自然就頭腦清醒了。「寒勝熱」可以是自然的物理現象;那麼「靜勝躁」則升華一步,遞進到個人的修身,從而可以順理成章導出本章的最後結論:「清靜為天下正」。而且這種遞進描述的文法,也合於 《老子》的風格。所以我個人覺得第二種更合理一點。雖然原文的這種說法也可以說通。
怎麼理解「靜勝躁」呢?我們發現在修之於身階段,當我們身體有躁動、有不適的時候,靜坐一會,安靜一會,那麼這種身心的躁動,會自然地平息下來,重新回到一種心平氣和、身體舒適的正常狀態。
第54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那麼我們的修行會遞進到修之於家階段,因為我們跟家人之間有一種血緣的聯繫,有一種情緣的聯繫,所以這個時候身心不適的一種氣機的躁動,有可能是家庭成員通過這種無形的聯繫,他的這種躁動氣機反應在了自己的身心上。那麼在這個時候,假如說我們通過自己的安靜坐一會,將身心的這種氣機的躁動重新回到心平氣和、身體舒適的正常狀態,是不是就可以達到一定的修之於家的效果?那麼隨著我們修行的逐步遞進,個人的生命能量場的逐漸擴大,最後修行者到達了大成境界,達到了修之於天下的境界。這就是第13章最後講的「以身為天下」。
 
清靜為天下正
道者的清靜之氣鎮住了天下的躁動,天下因此就可以一直在正道上運作。
:第39章:天得一以清。第4章:湛兮似或存。湛,比清還清。說明要得到清,需要得到一以上更高級別的先天元氣,或者感應大道級別的元氣。所以清,是表示大成道者的先天的能量級別,他至少修到了得一的境界。
:第16章:歸根曰靜。內心的安靜需要歸根,需要對大道有所感應,自然心就安靜下來了。心裏面沒有雜念。「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個時候玄覽就出來了,玄覽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天地萬物的變化。說明靜,是大成道者的內心境界。
:作為,因為,為了,無為;都是為。可以理解為:作為,作用於。
天下: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天地萬物,或者天地百姓。
:運行在正常的軌道上。
那麼清靜就是大成的道者修出來的境界。而當大成道者的身心有種躁動,但是因為他的身心已經與天地萬物聯繫在一起,說明他的這種躁是受到了天地或者萬物的影響。那麼順著這種躁動而來的方向,他會傳遞過去清靜之氣,自然平息了或者是天地或者是萬物無形的躁動,那麼天地萬物又自然的回到了正常的軌道。這就是「清靜為天下正」。
《說文》:聖,通也。聖人是通了大道,通了天地人,那麼他就是對天地萬物有相應的通道。 而這個通道是一種雙向流動的機制。聖人既能感應到天地萬物的躁動;他還能以修出來的清靜的能量來平復天地的躁動。
這就是結合第13章講的「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的機制,第26章講的「靜為躁君」,第10章講的玄覽,第37章講的「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來對第45章的「清靜為天下正」做綜合的解讀。
聖人在剛剛開始在無形的氣化當中,剛有點徵兆的時候就為之,這個時候氣機的躁動還非常的微小,還在形而上的層面,還遠遠沒有兌現為形而下的現象,所以就容易得多。第64章講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63章「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最後功成身退,合於天之道。這就是大成道者。
大成道者的境界是很高的。應該說,我們作為普通人境界很低,很難理解聖人修之於天下的修為。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從個人的修之於身的經驗,再從我們或多或少作為一家之長、一鄉之長,那麼是否也可以理解清靜為身正?清靜為家正?清靜為鄉正?把我們的經驗擴大,那麼我相信大家也就自然能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這種大成道者的「清靜為天下正」的這個大用的道理了。
【總結】
第45章分為兩段。第一段就是指聖人的大用。「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這兩句要注意其中的用。點明了大成境界的道者,必然有大用。聖人的大用是什麼?如何用呢?第二段:聖人的大用,就是清靜無為的道治。我們從第一段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可以看出,這一章講的是聖人之用。所以從首尾呼應的原則看,聖人的大用就是:「清靜為天下正」。
把第13章的「以身為天下」,第54章的「身家鄉邦天下」,再結合這章的「清靜為天下正」的天下,來綜合理解,這樣就有了以下修身進階的次第:
在修之於的階段,以身為身,清靜為身正 。
在修之於的階段,以身為家,清靜為家正。
在修之於的階段,以身為鄉,清靜為鄉正 。
在修之於的階段,以身為邦,清靜為邦正。
在修之於天下的階段,以身為天下,清靜為天下正。
第45章雖然很簡短,但是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對自己生活工作,對自己未來的修鍊的進階當中,很多大家值得參悟的東西。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起名、擇日、婚姻、事業、財運、官運、健康、考試、人際關係 等周易預測服務。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45期:【大成若缺】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