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講:辨證篇
第58章——[其政悶悶]
【題記】
本篇《辨證篇》,整合《道德經》相關的6章。何謂辨證?西方哲學講辯證,然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所以是辨證。辯與辨不同。辯,為言,為識神思辯、口舌爭辯;辨,為心,為元神感應、內明,思索形而上與形而下事物轉換的極點、關鍵。本章重點在於理解極,理解和把握住事物變化的極點。
【正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
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禍兮福之所倚⑤
福兮禍之所伏⑥
孰知其極⑦?
其無正
正⑧復為奇⑨
善⑩復為妖⑪
人之迷⑫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⑬
廉而不劌⑭
直而不肆⑮
光而不耀⑯
【注釋】
①悶:沉悶而不做聲。
②淳:淳樸。
③察:明察秋毫,很嚴苛。
④缺:機詐。
⑤倚:倚靠。
⑥伏:暗藏。
⑦極:拐點。
⑧正:正道、准數。
⑨奇:奇詭。
⑩善:善良。
⑪妖:妖孽。
⑫迷:迷惑。
⑬割:割傷。
⑭利:刺傷。
⑮肆:放肆。
⑯耀:耀眼。
【直譯】
政治寬厚,人民自然淳樸
政治嚴苛,人民反生狡黠
災禍啊,幸福卻跟它形影不離
幸福啊,災禍就伏藏在它中間
誰能說清楚這種變化的拐點?
禍福的這種變化啊沒有定準
堂正的,反過來卻變成奇詭
善良的,反過來卻變成妖孽
人們的迷惑已有很長時間了!
所以聖人會做到:
方正而不割傷人
銳利而不刺傷人
直率而不要放肆
光明而不要耀眼
【繹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政治寬厚,人民自然淳樸。
悶悶:形容為政少說話少干預,少發號施令,對應:悠兮其貴言,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等。好比在修之於家的階段,其實就是少講道理,多用心交流,無形之中溝通。淳淳,兩個淳疊加,那就是相當的淳樸。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嚴苛,人民就生狡黠。
察察:形容嚴苛,啥都知道,明察秋毫。這就好像有個嚴厲的大家長,下面個個都不爽,生出各種反抗的心。好比家庭要有一種無形的祥和,家長不要那麼嚴肅、苛刻,家庭氣氛不要那麼緊張。從修之於家、修之於鄉的角度出發,就自然容易理解老子修之於天下的理想。
老子是柱下吏、守藏吏,以上兩句是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政治現象做出的簡潔歸納。
禍兮福之所倚:災禍啊,幸福卻跟它形影不離。
福兮禍之所伏:幸福啊,災禍就伏藏在它中間。
這兩句與前面兩句有啥邏輯聯繫呢?意思是,寬厚看上去不好,好像是人民會利用你的寬厚,結果,人民反而淳樸;苛刻,好像是能堵住漏洞,其實百姓變得更加狡黠。所以,看上去是不好,結果卻很好;看上去很好,結果卻埋下了禍根。禍福相依,這就抽象出來了,不再局限於說具體的事情。前面「悶悶察察」兩句還是具體的現象,到了禍福相倚兩句,就是高度抽象,不再具體說事,這樣就普適了。老子立言,始終在不斷升華、賦予更多的內涵。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倚與伏能不能互換?會不會背錯?這兩個字,內涵不一樣。福,這裡面可能埋伏、伏藏、隱藏著一種禍;禍,福就在身邊,看你如何對待這個禍。禍,類比:毒之、損之。
生活之中經常會遇到挫折,如果能從中反思自己的能力不足、思維死角、內心漏洞,從而提升能力、彌補漏洞、完善技能,這就是從挫折之中得到好處了;順利的時候要慎終如始,謹慎對待,則無敗事。這就是老子禍福相倚給我們的啟迪,是非常實用的教導。
孰知其極?其無正:誰能說清楚這種變化的拐點?禍福的這種變化啊沒有定準!
極,在自然界為頂點。如地球上的南極北極,越過南極北極就到了地球的另外一側;又如山頂,上山過了山頂,就下山了。極,也引申為事物發展、變化的拐點。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生命到了壯年就到了頂點,開始走向衰老,走下坡路了。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喜極而泣等等,在這些成語之中,極,也是相同的意思。
正復為奇:堂正的,反過來卻變成奇詭。
本來堂堂正正的人或事,有時候卻會變成奇詭的人或事。正,有正道之意;奇,有斜路之意。
善復為妖:善良的,反過來卻變成妖孽。
本來很善良的人或事,有時候卻會變成邪惡的人或事。
以上兩句生活經驗常見,如:好話多了人也煩,施恩多了也成害;如升米恩斗米仇等等。歷史上也有曾經的正面人物到了後期變成一個反面教材,如王莽、汪精衛等。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們的迷惑已有很長時間了。
所以,普通人迷惑於這種奇正、善妖的變化,不知原因何在,但不包括聖人在內。聖人明燭萬里,超邁古今,返觀到變化的關鍵在於極點,把握住極點即可。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會做到:
所以聖人就有種明智,說話做事不溫不火,做到: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傷人。
為人方正,但是卻不會過分到割傷人。方正表示有原則、有底線。
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刺傷人。
言辭銳利,但是卻不會過分到刺傷人。銳利是為了直指事物的本質、核心。但是表達以合理的方式,就不會割傷、刺傷別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顯放肆。
直率是為了提高效率,但是聖人心態很低,氣自然柔和而不僵硬,所以不覺得放肆而能接受。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會耀眼。
聖人雖然有智慧,有內在的光明,但是,聖人會注意到,不過分展現,不咄咄逼人,不給人以壓力,很有親和力,很容易接受。
聖人用這四句來把握住不走向反面,可以說這是聖人自我提醒、修養、心法,且與前面的「禍福、奇正、善妖、極」等相呼應。
本章立言雖然簡潔,但也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現象、抽象、發揮、結論。這是老子《道德經》的獨特文法。
【旁通】
《陰符經》:恩生於害,害生於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