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分類:白話老子
閱讀(1156) 評論(0)

講述:黃曉明
【原文】
【解說】
我們剛學完42章的講解,42章就是宏篇巨制,所以內容展開的話非常多,講了40多分鐘。43章內容相對來說簡單一些。
什麼是「天下之至柔」?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氣,一種是水。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這裡要注意到:老子用字是很講究的,他用了「攻」;但是在43章,用的是「馳騁」。馳騁的含義就是,可以任意穿越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而沒有絲毫的阻礙。78章用的是「攻」,顯然對象不是那麼容易克服。所以「天下之至柔」不是水。但是什麼呢?第10章: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所以「天下之至柔」顯然就是氣。是誰的氣?是道氣?還是天地之氣?還是聖人之氣?歷來的注家有各種理解。
嚴遵曰:「道能馳騁,經綸天地萬物也。」顯然,大道無所不能,可大可小,任意馳騁。嚴遵認為「天下之至柔」指的是大道之氣。
范應元曰:「至柔,謂道之用也;至堅,謂物之剛者。道能運物,是至柔馳騁於至堅也。」按照范應元的註解,他也認為這是道之用。
王道《老子億》:「天地之氣,本無形也,而能貫乎金石。」王道認為這是天地之氣。
但是這一章後面出現的「不言之教」給我啟示:我認為這一章是聖人教導學生,或者教化百姓的場景。所以,「天下之至柔」是聖人感通天地、感悟大道所修鍊出來的至柔之氣。第10章「摶氣至柔」是可以作為旁證的。
什麼是「天下之至堅」?天下之至堅,天底下最堅硬的是人心。聖人是要面對天地人的,這一章既然出現了「教」,那麼他面對的就是人:或者是學生,或者是百姓。所以天下之至堅一定與人有關。人什麼最堅硬?顯然是人心。人心是最堅硬的,是最難以改變的。但是,聖人是可以教化百姓的。
無有:「無」,是一種特殊的「有」;「有」,是形而下,視之可見,聽之可聞,搏之可得。為了避免大家誤解「無」就是空間,或者什麼都沒有,所以老子定義了「無」是一種「有」,稱之為「無有」。在這裡,指的是最柔弱的氣,是無形的;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有,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老子這裡為什麼用「無有」呢?他是為了引出後面的「無為」。
無間:在有界,密度很高,非常堅硬,沒有任何間隙。老子在這裡是構思一個在有界,沒有任何間隙的東西。當然,在微觀下看,任何物體都有間隙。而最柔弱的氣可以滲透到最堅硬的東西裡面。為什麼?因為,氣不是有界的存在,它已經在無界。無界自然沒有有界的規則,不會去遵循有界的規則。有界,有密度、有剛度;但是無界,不在有界,又跟有界有關;可以深入到有界,滲透在有界,與有界無縫結合;然後表現、發揮出它的作用。
這裡為什麼出現了「有益」?天下之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我們可以構想:如果是天下之至堅與天下之至堅,硬碰硬會如何?一定會兩敗俱傷。但是天下之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而且必然改變天下之至堅,同時雙方並沒有損傷。這就是益處。
這裡為什麼出現「吾是以知」?因為老子觀察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個現象。為什麼出現「無為」?顯然,老子對「無為」下了一個定義:「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就是「無為」。我們也可以理解:「無為」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至柔之氣,否則談不上「無為」。因此反證:「無為」不是啥也不做,啥也不為。
這裡為什麼出現「不言之教」?老子行文有一個特點:言簡意賅。當然這也是因為竹簡的緣故。竹簡,在上面寫字並不是很容易,攜帶也不方便,所以他盡量做到言簡意賅,必然有「說一半留一半」的現象,而顯得高深莫測。但是我們讀多了之後,也能發現老子立言的規律。這一段我們看到有什麼老子沒有說出來的?
當我們把老子沒有說出來的話補全之後,好像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場景:有老子,老子是教師;有學生,向老子學習的學生。老子拿著教鞭,下面坐了幾個學生。老子在台上侃侃而談,但是發現這些學生是榆木腦袋:老子講得很簡單的道理,學生就是聽不懂、想不明白。教和學都很痛苦。但是,突然有一天,老子發現好像這些學生開竅了,老子一講,學生就懂。到底發生了什麼?是老子教學水平提高呢?還是這一波學生的水平上去了?老子回去參悟,結果他明白:原來,學生還是那些學生,但是不知不覺中,老子的修鍊水平提高了。因為老子的氣質終於變化到至柔,在言教的同時還伴隨著至柔之氣,直接馳騁、滲透到學生心裡,所以學生一聽就懂。原來,不是學生的悟性提高了,而是老師的水平提高了。
43章是一個完整的章節,這兩段之間必然有聯繫。要理解第二段的不言之教,就要跟上面第一段的三句話聯繫起來解讀才完整。也就是說,在老子的「言之教」之中,他很自然地、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的氣質,滲透到了學生的心裡。什麼是「天下之至堅」?就是學生的心。在台上,老子講課散發出無形的氣質、無形的氣場,這種氣場非常柔弱、滲透力非常強大,而且是不知不覺的。學生心悅誠服,非常服氣,而受教,而獲益。這就是第一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的具體場景描述。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說明老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返觀到第一段所講的無為的現象。他體悟到:原來言教的同時,還必須要有不言之教,這才是無為。由「言之教」中的「不言之教」,把這種特殊現象直接升華到普遍的無為,可以離開「言之教」而單獨成立。
由以上的場景,我有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想。也許老子在年輕時跟我們一樣,氣質也是非常地剛猛。但是老子很特殊:第一,他有家學;第二,他有老師的傳承;第三,他是國家檔案館館長,看了非常多的經典。可以說,這些經典在我們當代根本沒有看到。隨著他的修鍊、參悟,隨著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而開始的講學,他的氣質在逐漸變化:由剛強,開始摶氣至柔,到如嬰兒一般的柔弱氣質。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而且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變化了氣質。人心是最堅硬的,原本學生很難教化;但是,終於有一天他在教學之中發現:我現在教學跟以前不一樣了,教學效果非常好。於是,他體悟到氣質的變化,隨後體悟到無為。
這就是老子一生修為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什麼時候呢?大概在他中年40多歲的時候。一般的修道人怎麼也得到五十歲以後。老子水平當然要高,不能對老子這麼想,他比一般人超前一些。這章是43章,根據這個章節號,我猜測:老子是在43歲的時候參悟到了無為。由此為觸機,形成老子的無為思想,完成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的修為的轉變:從有為,到無為。
這一章給我們什麼啟示?是老子講的無為,都非常具體,有無為的具體場景。無為不是不為,而是要有至柔之氣才能做到無為。所以,至柔之氣,是老子界定的「無為」的必要條件之一。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