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43期:【天下之至柔】章

白话老子》连载第43期:【天下之至柔】章

a5c87b3f92f818c9d5454808ace6b320

白话老子》43期:【天下之至柔】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解说】

我们刚学完42章的讲解,42章就是宏篇巨制,所以内容展开的话非常多,讲了40多分钟。43章内容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弱的
却可以任意穿行天下最坚硬的
什么是“天下之至柔”?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气,一种是水。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里要注意到:老子用字是很讲究的,他用了“攻”;但是在43章,用的是“驰骋”。驰骋的含义就是,可以任意穿越天底下最坚硬的东西,而没有丝毫的阻碍。78章用的是“攻”,显然对象不是那么容易克服。所以“天下之至柔”不是水。但是什么呢?第10章: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所以“天下之至柔”显然就是气。是谁的气?是道气?还是天地之气?还是圣人之气?历来的注家有各种理解。
严遵曰:“道能驰骋,经纶天地万物也。”显然,大道无所不能,可大可小,任意驰骋。严遵认为“天下之至柔”指的是大道之气。
范应元曰:“至柔,谓道之用也;至坚,谓物之刚者。道能运物,是至柔驰骋于至坚也。”按照范应元的注解,他也认为这是道之用。
王道《老子亿》:“天地之气,本无形也,而能贯乎金石。”王道认为这是天地之气。
但是这一章后面出现的“不言之教”给我启示:我认为这一章是圣人教导学生,或者教化百姓的场景。所以,“天下之至柔”是圣人感通天地、感悟大道所修炼出来的至柔之气。第10章“抟气至柔”是可以作为旁证的。
什么是“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坚,天底下最坚硬的是人心。圣人是要面对天地人的,这一章既然出现了“教”,那么他面对的就是人:或者是学生,或者是百姓。所以天下之至坚一定与人有关。人什么最坚硬?显然是人心。人心是最坚硬的,是最难以改变的。但是,圣人是可以教化百姓的。
 
无有入无间
无形的有,可以进入到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去。
无有:“无”,是一种特殊的“有”;“有”,是形而下,视之可见,听之可闻,搏之可得。为了避免大家误解“无”就是空间,或者什么都没有,所以老子定义了“无”是一种“有”,称之为“无有”。在这里,指的是最柔弱的气,是无形的;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老子这里为什么用“无有”呢?他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无为”。
:进入。
无间:在有界,密度很高,非常坚硬,没有任何间隙。老子在这里是构思一个在有界,没有任何间隙的东西。当然,在微观下看,任何物体都有间隙。而最柔弱的气可以渗透到最坚硬的东西里面。为什么?因为,气不是有界的存在,它已经在无界。无界自然没有有界的规则,不会去遵循有界的规则。有界,有密度、有刚度;但是无界,不在有界,又跟有界有关;可以深入到有界,渗透在有界,与有界无缝结合;然后表现、发挥出它的作用。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确有它的好处。
这里为什么出现了“有益”?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我们可以构想:如果是天下之至坚与天下之至坚,硬碰硬会如何?一定会两败俱伤。但是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而且必然改变天下之至坚,同时双方并没有损伤。这就是益处。
这里为什么出现“吾是以知”?因为老子观察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个现象。为什么出现“无为”?显然,老子对“无为”下了一个定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无为”。我们也可以理解:“无为”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至柔之气,否则谈不上“无为”。因此反证:“无为”不是啥也不做,啥也不为。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不言的教诲
无为的好处
天下很少有能够比得上的
这里为什么出现“不言之教”?老子行文有一个特点:言简意赅。当然这也是因为竹简的缘故。竹简,在上面写字并不是很容易,携带也不方便,所以他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必然有“说一半留一半”的现象,而显得高深莫测。但是我们读多了之后,也能发现老子立言的规律。这一段我们看到有什么老子没有说出来的?
教,对“学”;
老子,对“学生”;
不言,对“言”;
无为,对“有为”
益,对“损”。
当我们把老子没有说出来的话补全之后,好像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场景:有老子,老子是教师;有学生,向老子学习的学生。老子拿着教鞭,下面坐了几个学生。老子在台上侃侃而谈,但是发现这些学生是榆木脑袋:老子讲得很简单的道理,学生就是听不懂、想不明白。教和学都很痛苦。但是,突然有一天,老子发现好像这些学生开窍了,老子一讲,学生就懂。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老子教学水平提高呢?还是这一波学生的水平上去了?老子回去参悟,结果他明白:原来,学生还是那些学生,但是不知不觉中,老子的修炼水平提高了。因为老子的气质终于变化到至柔,在言教的同时还伴随着至柔之气,直接驰骋、渗透到学生心里,所以学生一听就懂。原来,不是学生的悟性提高了,而是老师的水平提高了。
43章是一个完整的章节,这两段之间必然有联系。要理解第二段的不言之教,就要跟上面第一段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解读才完整。也就是说,在老子的“言之教”之中,他很自然地、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气质,渗透到了学生的心里。什么是“天下之至坚”?就是学生的心。在台上,老子讲课散发出无形的气质、无形的气场,这种气场非常柔弱、渗透力非常强大,而且是不知不觉的。学生心悦诚服,非常服气,而受教,而获益。这就是第一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具体场景描述。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说明老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返观到第一段所讲的无为的现象。他体悟到:原来言教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不言之教,这才是无为。由“言之教”中的“不言之教”,把这种特殊现象直接升华到普遍的无为,可以离开“言之教”而单独成立。
由以上的场景,我有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也许老子在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气质也是非常地刚猛。但是老子很特殊:第一,他有家学;第二,他有老师的传承;第三,他是国家档案馆馆长,看了非常多的经典。可以说,这些经典在我们当代根本没有看到。随着他的修炼、参悟,随着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开始的讲学,他的气质在逐渐变化:由刚强,开始抟气至柔,到如婴儿一般的柔弱气质。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气质。人心是最坚硬的,原本学生很难教化;但是,终于有一天他在教学之中发现:我现在教学跟以前不一样了,教学效果非常好。于是,他体悟到气质的变化,随后体悟到无为。
这就是老子一生修为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什么时候呢?大概在他中年40多岁的时候。一般的修道人怎么也得到五十岁以后。老子水平当然要高,不能对老子这么想,他比一般人超前一些。这章是43章,根据这个章节号,我猜测:老子是在43岁的时候参悟到了无为。由此为触机,形成老子的无为思想,完成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的修为的转变:从有为,到无为。
这一章给我们什么启示?是老子讲的无为,都非常具体,有无为的具体场景。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有至柔之气才能做到无为。所以,至柔之气,是老子界定的“无为”的必要条件之一。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43期:【天下之至柔】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