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42期:【道生一】章

7f11231b2780a3a14014b312e5c99dcc白话老子》42期:【道生一】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
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解说】
这第42章,在81章当中,它非常重要。我们从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感觉到老子是在《道德经》的81章的中间开始发力,精彩迭出。
这一章的第一段是大道演化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在历史上来说,对这一章的第一段,注家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历代名家的注解当中,对这一章的注解,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就要站在历代注家的注解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出土的一些简帛,来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和提升。
道生一
大道生出了混沌元气,混沌元气中孕育了天地和万物的最初始。
什么是“道”?“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体根源。
什么是“生”?“生”,我们来看甲骨文,就是土地上本来什么都没有,结果出来一个小苗,从什么都没有,到萌生一个东西,这就是“生”的最初始的含义。
什么是“一”?“一”就是混沌元气。其中包含了天地的雏形,实际上也就是已经呈现出对待的阴阳,但是还没有分离的元气,包含了万物的最初始的生命,也包含了在先天状态下的水。
“一”在《易经》来讲,就是太极,《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一、太初也
因为元气混合为一个整体,这里面有21章所讲的“象、物、精、信”,还有天地的雏形。但是,它还是一个整体,还未分离,所以称之为“一”。但是孔颖达疏,就把太一、太初、太极、混为一谈了。
汉代的《易纬·乾凿度》: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未相离”当然就是“一”了。但是《易纬·乾凿度》的这一段话讲的“道生一”的过程,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那么最后到了“太极”浑沦。那么“浑沦”这个阶段,万物开始有了形的初始,并且逐渐填充质。到了“一”,就是万物形质的初始。
老子》42章讲的宇宙生成的过程,但是没有细节。到了汉代,出现了“元气论”。那么,在汉代《易纬·乾凿度》和孔颖达疏,其实就是汉代人所讲的元气论,来探究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作为人类来说,最关心的事情一定就是我的生命从哪里来了。我作为万物之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孕育了,有了我的这个生命?从《易纬·乾凿度》来讲,明显的看到是元气论。
但是到了郭店楚简出土之后,有一个“太一生水”。那么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老子道论的“沖渊湛混”,这都是水。所以从“太一生水”出土之后,就开始逐渐打破了汉代元气论给予人们思想的框框,来重新看待老子道论中水的必然。
这里我们就要去想,水和气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水可以化气,这样就可以把水本论和元气论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水气论”。那么我现在在下面将结合元气论和水本论,来论述“道生一”的整个过程。
按照《老子》大道篇的四个章节来看,大道生一,不是直接生出一来,同样是一个逐渐化生的过程。从第4章、14章、21章一直到25章“有物混成”,这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就是“道生一”的过程。
第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那么这一章大道的本、体、用都有了。我们看到了大道本体“沖虚”,但是源源不断,就好像是泉水一样的涌摇而出。积聚多了之后呢?水就好像是很渊深,但是渊又带有一种回旋,“渊兮似万物之宗”,表示就好像在这“渊兮”的水当中,产生了万物的生命种子。而在这个阶段,那么水化气,气是回旋的,必然产生了相对的动静,即阴阳。虽然尚未分离,但是已经有了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气”必然相互吸引,阴阳氤氲和合,就产生了最初始的生命的种子,即物。
第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出现了“象、物、惚、恍、状”。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在这一章当中,出现了“象、物、精、信”。先天元气回旋而进一步凝聚,就自然成为了先天元精。元精之中自然就带有强烈的回旋的大道的信息,所以是“其中有信”。
25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出现了“道、天、地、人”,那么在到了25章“有物混成”,显然万物和天地都已经浑然一体。
所以,以上“大道篇”的四个章节,就完整地描述了“道生一”的整个过程。有水,有光,有惚,有天地的雏形,有混沌元气,还有万物的最初始的样子,也就是“状”。这些混在一起,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万物都混在一起了。而且大道母亲已经孕育成熟了,就好像是人类母亲怀孕十月怀胎,成熟了,要生出孩子了,那么道母在这个阶段就差临门一脚,从道母的“玄牝”之中,把天地万物一起生出来。
一生二
道母从“玄牝之门”生出混沌元气,清阳和阴浊逐渐分离为二。
那么同样的,根据前面的孔颖达疏以及大道篇的几个章节,从混沌元气之中分离出了清阳和浊阴,而万物的生命种子也自然混杂在其中,从道母的“玄牝之门”生出来的。
第6章: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以“道生一”的“生”,是孕育了天地万物的初始,以及混而为一的混沌元气。那么,“一生二”,是从道母的“玄牝之门”,生出的混沌元气,而混沌元气进一步分离为清阳和浊阴。
我们要注意到,21章不讲天地,但是天地在其中;第6章不讲生出万物,但是万物在其中。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见我和天地万物都是在道母的“玄牝”之中逐渐孕育成熟的,然后从道母的“玄牝之门”生出来的。因为天地本来就是水和气的结合,同类相聚,浊阴的水和气混杂在一起,清阳的水和气混杂在一起,但是这两者又相互纠缠相抱,形成了“混沌元气”。
这两者既相互纠缠,又相互排斥,具有这么一种趋势。所以从“玄牝之门”生出之后,这种趋势相互排斥的趋势进一步演化,这两者自然从原来的混沌元气之中,逐渐分离开来。而万物,就藏在清阳和浊阴之中。
二生三
清阳和浊阴逐渐演化为天、地和冲气
《淮南子·天文训》言:“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阳进一步演化,上升为天;而浊阴本来近于无形,结果最终凝滞为有形之地。显然这也是“二”逐渐演化的过程;并且天地本来是阴阳之气,自然天地之间会相互吸引而交融产生了冲气。“三”即天、地和冲气。显然在流变之中产生了新的东西。
三生万物
天、地和冲气共同演化出有形的万物。
《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这些是古人对宇宙生成论的参悟的结果。我们运用这些结果可以旁通验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整个过程。
我们来思考到底是“三生万物”,还是“其中有物”?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疑惑:我们人类的生命到底是在大道道母孕育的,还是在天地之中生成的?“其中有物”和“三生万物”是否矛盾?
那么“三生万物”就到了有界,在有界就可以跟现代科学的认知,结合现代的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的成果,来理解地球上人类生命的形成过程。这里面我们就看到了“水本论”有道理。按照老子的潜在的隐含的这种说法,也就是说“玄牝之门”生出天地,其实是一起连着水,带着万物的生命的种子,藏在水当中,一起从“玄牝之门”生出来,散布在宇宙之中。
按照科学对宇宙起源的认知,宇宙创生于距离现在的137亿年前。那么经过了90亿年左右,也就是在40多亿年前,基本粒子聚合成了熔岩状的地球。我们这个地球,本来是一个大岩浆球,但是后来为什么地球上都是水、都是大海呢?是因为在宇宙当中有大量的冰状的小行星或者陨石,大量的冰状的水砸到地球上,逐渐的将岩浆冷却,那么地球上曾经都是海,都是水,而且历经了天文数字的演化,在大海之中出现了蓝藻,这样才出现了空气,才有了氧气,逐渐形成了大气层,才有我们科学意义上理解的大气层的天。
显然,生命的种子,随着结冰的小行星和陨石等来到了地球,最终是在大海之中,这些最初始的生命的种子逐渐成形,并且逐渐进化为各种动物。那么,5.5亿年前的寒武纪是大海里面的生命的大爆发。而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上就开始有了陆地,开始有着鱼的化石的出现。那么,随着漫长岁月以亿年为单位的天文数字的进化,有些动物就可以飞上了天,有些动物爬上了陆地,有些动物还上了树,有些动物下了树又站起来了。那么大约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各种人类。动物一旦开始站立行走,它的前肢进化为手,那么他站起来了之后呢?大脑就开始接受天“气”,手开始逐渐变得灵巧,可以制造工具,大脑随之也变得更加的灵活。于是,人类的智慧就逐渐产生了,而在各种人类之中,有一支人类最终进化、竞争,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人的祖先。
我们来思索:我们人类生命是如何从形而上的“状”,逐渐演化过渡到有了有形的形而下的身体,形神、有无都兼备的生命。
《管子》讲:“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所以,从《管子》这句话来看,天地在人这个生命的行程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精”可以理解为“气”,也可以理解为神,也就是魂。那么地赋予了万物的外形,形而下的这一块的物质基础。所以,以我个人的浅见,因为万物从最初始的形而上的“状”落到了地球,开始逐渐进食地球上的植物,呼吸地球上的空气,就逐渐演化出了形而下的五官七窍、四肢百骸,并且有了意识,有了大脑,有了思考能力。而生命最初始的“素”,也就是《老子》19章讲的“见素抱朴”的“素”,《易纬·乾凿度》的“太素”,就藏在我们这个形而下的生命当中。
我们人类为什么能够“复归于朴”?这是因为我们最初始的生命本来就是道母所孕育,逐渐形成了我们目前相对完善的人类生命。
所以,“三生万物”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三”生出了万物,而是本来仅有形而上的“状”的万物,在道母从“玄牝之门”生出之后,自然有一个从先天到后天,自然在天地之间形成的冲和之气中,逐渐形成的视之可见、搏之可得的有形万物。51章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物形之”阶段,万物有了视之可见的形质,演化、开凿出了五官七窍,以视听食息。
有了大脑,有了逻辑思维,有了识神,以处理五官七窍而得来的外界的信息,逐渐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思维、算法。而我们人类最初始的生命,也就是元神,或者说“素”,藏在大脑的形质之中。那么这个冲和之气,也自然包含了天的这个大气层的形成,有了大气层,自然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我们这个人类生命的来源是复杂的,既有道母孕育的“素”,还有天地分别赋予的形体和魂、魄、气等等。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具备了阴阳之气,万物之间又分出了阴阳。
那么这句话讲了几个层面的道理。
第一,相对阴阳。万物既然已经到了有形层面,那么万物在形体上有阴阳,对于人类来说,即男女,指对待的阴阳。那么这个阴阳也体现了阴阳的符号,比如说“牝牡”就是最常见的阴阳的符号。
第二,阴阳之形。在万物本身也存在阴阳的形。比如说人类来说,背为阳,腹为阴,所以用“负阴而抱阳”,背为阳,可以背负阴,阴阳面相接;腹为阴,自然是抱阳。用这个原理来解读“负阴而抱阳”。也就是说人类的男女,植物的雌雄,动物的牝牡,在形上它会相互吸引。而到了万物阶段,万物则以形相生来生出万物的下一代。
第三是指阴阳之气。从整体上来说,人类的男女,男性是阳刚之气,女性为阴柔之气,而本身万物内部也有阴阳之“气”。只不过到了有形世界,有了形体之后呢,形占主导,阴阳之“气”就隐藏了,隐藏在体内。神则更进一步隐藏,隐藏在“气”当中。
我们对阴阳做一些扩展阅读理解。阴阳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阴阳是对待,只有同类才能论阴阳。展开讲,阴阳可以是普适的。比如说万物内部有阴阳关系,万物之间有阴阳关系,天地是一对阴阳。那么大道内部有没有阴阳呢?有,因为此状态还没有到“一生二”的阶段,但是不等于大道内部没有阴阳,否则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阴阳,也就没有万物之甫始。
从阴阳对待来讲,什么是阳?激进、活跃、主动、躁动;阴,就是保守、雌伏、被动、安静。那么无论在哪一个境界论阴阳,这是阴阳的共同的特点。
冲气以为和
阴阳相互吸引冲突,但是又交融为冲和之气,自然达成和谐。
我们要注意到阴阳相对不同,故之间相互不理解,相互排斥,但是阴阳之间又相互吸引,所以阴阳二气之间会有冲突、激荡,但是最终交融为和气,达成和谐,自然才会产生新的生命,生生不息。
阴阳之气不同,所以虽然相冲,但是相冲之中也必然会有交融。所以老子这句话“冲气为和”,重点在和。这就给了大家启示。无论是自身的阴阳之气,还是家庭关系的、夫妻之间的阴阳,还是天地的阴阳,重点在交融,形成和气。
那么这就到了第二段。有了万物之后,就自然形成了人类社会,那么万物形成了人类社会之后呢?如何才能够安全的生存和进化?
第一段讲的是道生万物的整个过程。第二段“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第二段跟第一段好像是毫无关联。我的逻辑就是,老子有些章节仿佛每段之间没有关联,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没有跟上老子的思维。所以我们就要去脑补出老子的思维逻辑。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人们所讨厌的事情,就只有“孤寡不谷”
而王公们把“孤寡不谷”当做自己的称呼
什么是孤?孤,《说文》:无父也;寡,《大戴礼》:五十无夫曰寡。谷:就是五谷、百谷,粮食作物的总称;不谷,粮食没有成熟,故为不好的事情,百姓没有饭吃,是大事。引申为指没有后代。
王公,王指周天子,公指三公。62章: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那么三公,就是周天子下的重臣。王公为什么要自称“孤寡不谷”?可能这是上古的圣王,也就是“昔之得一者”传下来的规矩。自称“孤寡不谷”,意味着随时内心都要有最底层、生活最艰难的百姓。当王公内心有这些生活最底层的百姓,他的位置自然很稳定,自然就不会被推翻。
虽然“孤寡不谷”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但是王公一直自称,也可以理解为自谦,自己德行不够,自己是孤家寡人,自己是“不谷”,这就是“损”。所以,王公自贬自损,因此受益了。
【注意】谷的繁体字为穀;与山谷的谷,不是一个字。
所以,老子就从这句话当中引申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故物
所以万物
 
或损之而益
或者贬损了自己,反而受益。
那么从前面王公用“孤寡不谷”作为自己的称号,这是一种自损,但是王公因此而受益,所以抽象出“或损之而益”,这样就可以普适,应用于任何一种场合,任何一种人物。
或益之而损
或许增益了自己,反而受损。
所以55章讲“益生曰祥”,因为益生反而受损,那么这就是万物的自然的哲理。在老子全文81章当中,损益在哪里还有体现呢?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修道在于“损”,而不在于益,要把人心中的各种染着,也就是私欲都去掉,我们的生命就受益了。
那么在这一章当中,还怎么解读“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呢?我们最初始的生命来源于道。那么修道,就是要“损之又损”,把各种染着去掉,把各种加上去的衣服脱掉,一层层的损,就逐渐呈现出“素”,就是我们生命最初始的样子。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人们所教导的
我也用来教导他人
那么,这里的“人之所教”,指的是,这句话不是老子的原创,而是来自于黄帝“金人铭”。
强梁者不得其死
刚强而不懂得柔弱的人得不到善终
这句话来自“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后面跟着一句“好胜者必遇其敌”。大家搜一下“金人铭”就知道了。而且可以从“金人铭”当中看出,老子很多思想是来自于“金人铭”,显然也是来自于前人的教诲。
什么是“梁”?就是老式房子的横梁,横梁显然就需要比较强硬,强硬才能承载房顶。“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从社会现象之中观察到的。“强梁”是一个比喻,“强梁”一定有力量比较大、比较强、比较直,对不对啊?那么这种人有什么特点呢?
这种人的特点是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言语刚强,直来直往,不懂得曲折柔弱,所以不得善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善于观察,是不是这种有着强硬个性、强硬气质的人,他必然会容易与他人产生激烈冲突而导致在神上、在气上受伤了?在生活当中,他可能会比较孤立,不受他人的欢迎,所以在生活之中,在工作当中不得志,那么会不会不得天年而半路夭折?
所以我们看到前面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强梁者”是不容易与他人的神气交融的,是不容易达成和谐的。这里面就是要提醒我们注意“和”。这也是解经三原则的贯通。
吾将以为教父
我要把前人传下来这句话,作为教导人们的开始。
教就是教导,“父”一般理解为甫;甫始,就是教导的第一句话。因为老子思想整体上是要柔弱,不要刚强,“柔弱胜刚强”。
但是今年父亲节,我查了查“父”这个字,对这个名有了更深的理解,男性为人父,就是有了孩子。有了孩子啊,对于男人来说,就好像是觉醒了生命底层的父亲的意识,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产生了父爱。那么他会大多自觉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这就是父与强梁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章的全文讲,男性是为阳,进取、刚强、主动、活跃、躁动,这是阳的特点。那么其不利之处就是刚强易折。所以从人类寿命看,男性普遍要低于女性,而且特别容易在中年左右夭折,也就是老子讲的“强梁者不得其死”。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话来看,作为男性,老子是非常善意的对天下的男性们提出了忠告:还是要柔弱一点,还是要柔软一点,还是要谦下一点。懂得刚强,还需要懂得柔弱;懂得进取,还需要懂得适当的退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保持长久。所以,“教父”一语双关,既可以是第一教导,也是对天下男性、对天下的父亲们的第一忠告。
【总结】
42章很简洁,但是也很重要。在《老子》81章当中,我们难免会分出重要的章节、主干的章节、次要的章节、枝节的章节。在《老子》最重要的章节之中,这一章可能会是排在比较靠前的,前三不敢保证,前五一定有它。第一段是宇宙生成论。第二段是生成了之后,作为万物之一的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在人类社会怎样生活的更好呢?这样就把两段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梳理清楚了。
对于一般人而言,老子的思维跨度很大,第一是跨越了有无两界,形而上与形而下。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内容有些脱节而不连贯。那么到了形而下的有形世界呢?我们地球演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到了地球上出现人类的几百万年的历史,都需要用来结合这一章参悟。所以理解《老子》这一章宇宙生成论,就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还需要有一些灵感。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42期:【道生一】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