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分类:白话老子
阅读(1269) 评论(0)
讲述:黄晓明
【原文】
上士听闻了道,他就勤奋的行于大道,而且每天都不懈怠。
这一章的第一段是讲上中下士闻道之后各有什么区别?14章讲:听之不闻名曰希。所以,这个听老师论道,那么实际上不是用听,是用闻。比如说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个闻啊,就跟听不一样。我们可以说这个闻是用心、专心、聚精会神在听老师论道,而且听到心里头去了。
所以上士不仅仅是用耳朵来听老师论道发出的声,而且还要用心,听老师这个声当中承载的音。第2章讲音声相和,那么这个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可以说是从老子的内心,或者是在台上论道的人讲的话,他的内心发出来的音。那么这个音是心可以闻的,心闻到了音,触动了,自然就会出来真知;出来真知之后呢?他自然就会知行合一,勤奋的行于大道。
中士闻到了道,将信将疑,有时候好像就在眼前;有时候又觉得远在天边。
那么中士可能也用心听了,但是老师的论道,对他的内心的触动,有一些,但是不足够。所以中士闻道的道,将信将疑,有时候呢?好像就在眼前;有时候呢?又觉得远在天边,若存若亡。
那什么是下士呢?下士根器比较差一些,所以他只用耳朵听,他不用心来;他的悟性也差,听了之后呢?他是用人间的常情,世间的俗谛来跟老子讲的道来比较。一比较之后,发现这讲的是什么呀?于是哈哈大笑。
所以,在老子的受众当中,他必然会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下士能闻道吗?下士实际上是听道。但是老子的语法当中有个顺延的现象,他不可能在“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之后呢?出来一个“下士听道”。实际上下士只是用耳朵听,他根本没有用心,或者他的心有很多的障碍,有很多的染着,使得他的心跟老子的心无法直接相通。更是用一种常人的见解,有界的道理来衡量,来比较,来评判老子论的道。道和世间的道理是往往不能够相容的,对吧?所以自然是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所以我们要注意到,能够听闻老子讲道、论道的,老子把它称之为士。这个士,大体上是有文化的阶层。
这一段我们来重点讲什么是勤而行之。首先我们说什么是行?53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所以这里的行,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在道路上走。这里的行,是指行于大道。
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所以从53章、70章,我们能看出来,在老子的语境当中,行于大道的行和知是相伴随的。有知必有行。那么我们倒推:没有行,这个人他一定没有知。所以就隐藏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知?知从何来?那我们说这个知就是真知。知从何来呢?是从闻道而来,是从闻道者、有道之士、圣人论道而来,而且是上士闻道,触动了内心,才会出来真知,有了真知才会有行。那行于何处呢?行于大道。
什么是大道?这条道路,就是在上士闻道之后,出来真知了,那么在他的内心之中,自然呈现出一条独属于他的自己的通往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终点的大道的道路。这是一条无形的道路,这是他的人生的修道之路。
怎样才能算的上行于大道?《礼记》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人类行于大道的定义:为公而不是为私。所以54章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个还属于是个人或者家庭,还属于私。那么,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到了修之于乡,意味着开始无私奉献于周边除了家人之外的人群了,就可以称之为“行于大道”了。
那为什么要“勤”而行之?因为我们的生命太短促了。从能够“介然有知”开始,也许已经到了中年,那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既要每天修炼,还要行于大道,所以就要持之以恒,每日要保持精进。48章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勤而行之,就是要落实在每一天的行上。那么不断的精进,每天的精进,我们这一生才有可能成就。当然,这个勤也跟精力有关。道者精力是充沛了,为什么?因为他内心有了真知了,开始行于大道了,那么必然,他开始开启与道母的这个绵绵若存的连接,那么道母必然从这个绵绵若存的通道,给他源源不断的输送精和信。
那为什么下士闻道会大笑呢?这里面有些原因。建言有之:建言早就讲到了。什么是建言呢?就是古人的立论,有建设性的言论,是前人传下来的,不是老子的原创,也就是说后面的三加五加四,这一共12句话呢,是前人传下来的,流传下来了,老子给记载下来了。
从记忆的角度看,后面的12句话会比较长,难以记忆。根据文风和内容可以把它分为三段。
第一段: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这里讲的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出现的一些现象,行道之中的现象。
第二段: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愚;行道,必然就会有德的彰显,这是五种德的表现。
第三段:大方无隅,大气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上士在行道过程当中逐渐出现的修炼的成果。
分成三段就好记了。其中的德这五句,我编了个口诀:上白广建质。上海人白白胖胖的,到广州做建设资质。是不是马上就记住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他行走在他自己内心形成的通往大道终点的道路上。这条道路,是充满了光明的;但是在别人看来,你所的走的人生的道路是暗昧的,是钱途暗淡的,是没有金钱的前途,所以,前途是无亮的。这是俗人的眼光,所以是明道若昧。
那么行于大道,始终在向大道的终点前进。但是,在世俗之人看来,你在你的人生的道路始终在后退,离名利越来越远,越来越后退。但是实际上上士所行走的道路,他始终在前进,向着大道的终点进军、前进,越来越近了。
这个纇,就是丝打结。结,表示这条道路有一种不平、不直,但是这条道路实际上是很平坦、很直的。夷是什么含义呢?夷就是箭在弓上射出去了,那么一定是笔直平坦。道者一旦上了他的大道,一定是很直,很平坦。为什么呢?他有道母的加持。20章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他的人生怎么可能不平坦呢?他有道母的慈爱,怎么可能不顺利呢?但是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你好像走的一条非常崎岖、非常崎岖的道路。他们不明白,这个纇,往往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种必然,是前进道路上所必须要克服的各种困难。所以强行者有志。因为这条道路上总是有一些难言的障碍,无形的障碍,所以需要强行才能强行突破这些障碍,走过、跨过、突破各种行于大道上的障碍。
那么,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这三句话有明与昧、进与退、夷与纇,表示,在行道上或许必然有一种于世俗之人理解相反的现象,而且这种相反是统一的。那么,在道上是光明的、是前进的、是顺利的,在世俗上是相反的,是暗昧的、是后退的、是崎岖的。
所以这三句,是行道中出现的三个现象,所以合为一段。既然行于大道,必然是道德形影不离,所以后面五句话是五种德。
38章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为上德都是无心为之,而且没有什么目的,没有什么企图心。所以这个德行,就好象是人间最平常的事一样,就显得很空旷,就没有大家可以觉察到的德。
什么是大白呀?大白就是很光彩。但是在他人、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却好像你的事业没有什么成就,你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可值得一提的。辱是什么呢?辱有一种默默无闻的感觉,辱没的感觉。所以,行于大道,是形而上的,是世俗之人无法看到的。在这个行道的过程当中,他修出来的德是光彩的、是耀眼的;但是,这种光彩和耀眼,是世俗的眼睛看不到的,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人生过得很黯淡,没有什么前景。所以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抱扑子就讲:“道与世事不并兴”啊。
行于大道,德越来越广大。但是在俗人眼光看来,你还有不足,就好像45章讲的“大成若缺”。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上的世俗之人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审查的眼光来看他,在世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这个建,就通“天行健”这个健。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德很有建树。偷是什么呢?很懈怠。我们一般说偷懒、偷闲,都是这样偷的用法。虽然这个德很有建树,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他却无所事事;在一般人看来,他好像在偷懒,他什么也没有做。为什么?因为在上士逐渐修道的过程当中,行道的过程当中,他慢慢懂得了无为,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有各种预案,而且他逐渐修出了玄览。在玄览之中,会有很多无形的征兆,那么他在悄无声息之中就把可能出现的事情在无形之中化解了。所以看他从容不迫,不会手忙脚乱。而他做的事情换个人来做,就可能会出各种灾难,各种事故,而忙的不可开交。
通过行道,通过修炼,通过德行的逐渐的扩展,我们发现到了最后他的德非常的质真。说明什么呢?他的生命的本质,这个本质的真已经逐渐显出来了,越来越真了。假的越来越少,自然真的就越来越多。渝是什么呢?渝就是变化。虽然修道质真的德出来了,但是在世俗人眼里看来,他一直似乎在变化。这个怎么理解呢?
我理解,道行越来越深,真知越来越多,大道洗涤他的玄览,自然就逐渐现素,逐渐的出来本真。那么必然的,他对有界或者无界事物的认知,也一直在深入的发生变化,他的认知在深化。那么,他虽然越来越本真,但是他的行为、他的表现也会随着认知而在做微微的调整,调整他的行为和思维来越来越合于大道。那么这种调整在世人看来就好像一直在变化。
所以,有了这种质真的显现,那么修炼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阶段。所以后面这四句话就是他修炼的成果。都有哪些成果呢?
隅是什么呢?角落。我们知道,四四方方的形状,一定会有三边构成的角落,这就是隅。有个成语叫“向隅而泣”。我们看到很多微信上的图片,一个小朋友蹲在角落背向大家默默哭泣。那么方至少有八个角。大方无隅,就是最大的方反而没有棱角。这该怎么理解呢?
方,表示内心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有坚守。为人处世有底线,自然不会没有原则。那么这个方指什么呢?应该是指做什么事情,他的言行都要合于道德和自然,合于众生的根本利益。他更不可能随着众生去做蝇营狗苟的事情。这就是道者的大方。但是方正就难免有尖锐,容易让人受伤。但是,到了道者这里呢?他的气质变得非常的柔弱,他的智慧非常的超脱,所以他就能做到:虽然坚持底线、坚持原则,但是,以他柔弱的气质,以他超脱的智慧,他不会伤害到别人。这就是“方而不割”。
大器免成或者大器晚成,这就是成语了。那么根据上下文的风格,应该是大器免成。帛书乙本也是大器免成。我们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都是否定词。所以原文应该是免,那么晚就是免的通假字。
什么是大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讲器的时候,都指的形而下的万物。那么,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去研究具体的形而下的事物,做这些事物的能力、学问。君子研究什么呢?研究道。那么什么是大器呢?大器不是器,大器自然是形而上。生命中什么是大器?我们的生命有神,有形,有气。那么我们生命的本真,是可以合道的,合道而显真。这是大器。大器,是自然如此,无需雕琢,自然而成。也就是大器免成。所以得道之后,就是大器,可谓大器。
那么一般人讲大器晚成,也有道理。这个指的是在时间上,要到人生比较晚的时候,或者到了晚年的时候才能最后成就,才能显出真,才能显出大器。
40章讲“听之不闻名曰希”,所以这个大音希声,指的是这个大音不是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第2章讲“音声相和”,表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发出耳朵可以听得到的声的同时,也必然发出一个耳朵听不到的、由内心发出的音的存在。那么,这里的“大音希声”,指的是道者成真之后,他发出来的都是音声相和,而且音声相和之中,大音多一些,声少一些;甚至非常的少,难以听闻。显然,这就是他的道行的境界。
象,在很多章节出现过。第4章“象帝之先”,21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那么显然,大象无形指的是他修到“执大象”了。那么从一开始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还仅仅是“介然有知”,通过前面的3种行道的出现的现象,5种德的表现,那么到了修炼的最后,出现了“执大象”。
35章讲“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说明什么呢?到了大象无形这个阶段,那么他就要开始传道了,开始讲道了,开始有人来听,来追随他。所以我们看到什么呢?看到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首尾呼应了。说明,上士经过行道,经过修德,经过他修炼出现的成果,他已经继承了老师的道统,那么他就可以代替老师来讲法,来传道了。那么就可以在老师这个道统上,有资格留下他的名字。
那为什么要有“大象无形”这个阶段呢?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呢?因为他的修炼,他的修道成功了;那么成功之后,他还必须要在人间做一些事情,才能真正的圆满他的功德,以成就他的道果。这个时候才可以称之为道者。
所以实际上“大象无形”之后,他在做什么事情呢?他在做35章所说的事情。那么最后还有一个什么情况呢?他成为圣人了。成为圣人之后会如何呢?这就是这一章第三段所讲的内容。
这个道啊,不是大道的道,是道者的道。到最后,成道了,可以称之为道者或者圣人。最后,他隐藏起来了,默默无闻,成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虽然有道之士在无形当中,依然在参赞天地之化育;但是这个阶段,他不为人所知,所以从而不被干扰。
唯有道者善于无形地作用于天地万物,且都能取得成功。
贷,就是施加影响、作用。那么到了修炼最后,因为他已经修炼出来一种无比柔弱的气质,而且已经把他的生命跟天地万物连接在一起,那么自然他跟大道也是连接在一起,所以就能善于施加作用于天地万物,而且都能够渗透进去,发挥他的作用,取得效果。
这一章是从上士闻道之后,勤而行之,到最后成为道者;从最初的行于大道,到最后成就道果,成为圣人,依然还在默默无闻的行于大道的写照。从一开始行道的三种现象,修出来五种德行,到最后四种道行;最后得道了,传道;最后,功成事遂身退,还依然默默的发挥他的无为的功力,来作用于天地万物。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